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威胁十分有限。荥阳占据了天堑关防的优势;而我们很难突破天堑关防;所以其境内通济渠水道十分安全;既然通济渠水道安全了;那么荥阳当然要以有限的兵力扼守京畿门户;以确保京畿安全。梁郡在京畿关防之外;若梁郡形势恶化;通济渠水道中断;必然威胁到京畿安全;到那时不但荥阳要出兵支援;东都也不得不出兵;所以我们只要在劫掠通济渠的同时;保证通济渠的畅通;那么我们在短期内肯定只有梁郡一个对手。”
“梁郡虽然有四个鹰扬府;但戍守的通济渠水道长达五百余里;而我们仅攻击其北部一段;不难推测到;梁郡不可能把四个鹰扬府的兵力全部调到北部对付我们;最多也就是部署三个鹰扬府;也就是陈留、襄邑和宋城鹰扬府。这三个鹰扬府有十二个团两千四百名卫士;所戍守的水道长达四百里;在这四百里的水道两旁还有七座城池;包括首府宋城。正常情况下;这个兵力配备肯定绰绰有余;但今天他们的对手不但有我们两百多个团的联盟将士;还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河南灾民;他们的兵力严重不足。”李风云说到这里挥动了一下手臂;“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百多万人一人吐一口唾沫;都能把他们活活淹死。”
众人大笑;对接下来的通济渠大战充满了信心。若战局发展如李风云所预测;那么短期内联盟的对手只有梁郡三个鹰扬府;而现在联盟有两百多个团的军队;有不遗余力帮助联盟的不计其数的河南灾民;在人数上占据了绝对优势
大家围在地图前;献计献策;畅所欲言;竭尽全力把联盟在人数上的优势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战术完全发挥出来;真正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把自己壮大起来。只要有了实力;一切皆有可能。
第二天;甄宝车带着选锋军率先渡过济水;南下进入梁郡;直杀通济渠。
接着李风云统率七支备军约五千余将士也渡河进入梁郡;向陈留、雍丘一线挺进。
袁安、萧逸指挥行营卫士、工匠、民夫日夜奋战;在济水河上搭建了十几座临时浮桥;帮助河南灾民渡河南下。
在河南灾民如洪水一般冲向通济渠的同时;韩进洛、孟海公等六位豪帅各自统率本部军队;由外黄、考城一线进入梁郡;迅速向雍丘、襄邑、宁陵推进;直逼梁郡首府宋城。
梁郡局势急转直下;通济渠的安全岌岌可危;而京畿天堑关防重镇浚仪城更是进入了临战状态;右骁卫府武贲郎将费曜带着两个团的鹰扬卫士从黑石关火速增援而来;要亲临第一线坐镇指挥。
费曜乘坐的船只抵达浚仪时已是黄昏;沉沉暮色笼罩在这座千年古城的上空;给人一种无限苍凉之感。
京畿关防东部防区的最高长官;荥阳都尉崔宝德;亲自赶到城外码头迎接费曜。
荥阳都尉这个军职是今上深化中央集权改革的产物。
今上登基后加快了中央集权的步伐;首先进行了行政区划改革。先帝时期是州县两级行政制度;州比较大;刺史权力也大;掌一州军政之大权。今上则改为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其重点是改州为郡;把一个州分为几个郡;郡置太守;太守只有行政权;没有军权。这个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削弱地方大员的权力;中央不但收回了他们手上的部分行政权;还直接剥夺了他们的军权。
本朝州刺史的军权有它的历史渊源。
中土的军队历来都是由中央军和地方军组成;统一时期;中央军强大;到了分裂和战乱时代;则地方军强大;军阀割据;群雄混战。北周朝;宇文泰建立府兵制;卫府军做为中央军;在中土统一战争中迅速发展壮大。统一后这一制度也就成熟了;而先帝的兵制改革除了进一步完善府兵制;加强卫府军的实力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山东地区尤其是大河南北实行非军事化;以便最大程度地遏制山东人对新兴王朝的威胁。但中土面积太大;战略要地太多;西北部的北虏也过于强盛;再加上刚刚统一百废待兴;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都要进行全方位调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慢慢来;仅靠中央卫府军根本保护不了中土;于是大设总管府;由总管掌控一个地区的军政大权;或者由州刺史掌控一州之军政大权;以数量庞大的地方军队来做为中土军事力量的补充。
今上登基前;中土还有三十六个总管府;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边陲地区;而掌握军权的州刺史就更多了。今上登基后;立刻改革兵制;首先取消总管府;把本来隶属于总管府的军队全部划归十二卫府;统一由中央指挥;全国最基本的军事单位就是鹰扬府。其次就是利用行政制度的改革;直接剥夺刺史的军权。
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全**队都隶属于十二卫府;都变成了中央军;十二卫府的权力就太大了;另外;中土太大;讯息传递不便;由中央直接指挥远在数千里甚至万里之外的卫府军;根本不切实际。军权的确需要集中;但无限制的集中肯定会导致重大弊端。于是中央又拿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在战略要地设置都尉府;战略要地的军队由都尉府统领;也就是把原本由总管府统率的部分军队交给了都尉府;把原本由州刺史掌控的军权则交给了都尉府的最高长官;而都尉府的最高长官则直接听命于中央;听命于皇帝;如此一来;既解决了指挥不便问题;又分了卫府的军权;可谓一举多得。
荥阳就是一个战略要地;荥阳都尉府统领荥阳境内的四个鹰扬府;荥阳都尉可以直接指挥他们;但这四个鹰扬府在编制上则隶属于卫府;卫府也可以指挥他们;这就形成了双重领导;矛盾当然也就不可避免。不过;十二卫府的大将军、将军、武贲郎将、武牙郎将平时都不统军;只有到了战时;依据皇帝授权;才有资格统领军队出战;或者受命镇戍边陲;那理所当然统领军队了;所以正常情况下;卫府和都尉府在职权上并不发生冲突。
然而;这一次;冲突就不可避免了;武贲郎将费曜匆忙赶到浚仪;就是要与荥阳都尉崔宝德抢夺荥阳境内四个鹰扬府的指挥权。
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
第一百九十一章 军情不明()
费曜是鲜卑人;出自鲜卑拓拔部费连氏族;费连氏汉化后改姓为费氏。在关陇虏姓贵族集团中;原北魏皇族元氏和北魏勋臣八姓最为尊贵;费氏只能算是二等贵族;权势有限;实力也主要体现在军方。费曜有武略;善骑射;少年从军;从统一大战一直打到塞外边陲;戎马三十余年;功勋显赫。本来他要去东征战场;但旧疾复发;难以成行;遂被皇帝点名留守京畿;坐镇黑石关;全权负责京畿东部防区的镇戍重任。
京畿东部防区从偃师开始;经黑石、洛口仓、虎牢、荥阳一直到天堑关防东部重镇浚仪;都属于费曜的镇戍辖区;而荥阳都尉崔宝德则专门负责镇戍天堑关防的东部区域;所以从职权上来说;费曜的职权要大于崔宝德的职权;但正四品的武贲郎将直属卫府;费曜的上司是卫府将军和大将军;而同为正四品的荥阳都尉则直属中央;崔宝德直接听命于皇帝;也就是说;在同一个防区里;有两套互相没有隶属关系的军事机构;其军事长官的级别还完全一致。和平年代;这种做法自有它的好处;职权重叠;互相牵制;但到了战时;这个弊端就会无限放大;后果非常严重。
崔宝德出自博陵崔氏;他的父亲崔彭与崔弘度、崔弘升都是堂兄弟;深得先帝信任;先后出任监门郎将和备身将军;统率禁卫军;主掌宿卫。今上登基后;对崔彭同样信任有加;授其左领军大将军;为中央禁卫军最高统帅。崔彭病逝后;长子崔宝德继嗣袭爵;屡受今上重用。这次今上御驾东征;更是托之以卫戍京畿东大门之重任。
崔氏家主崔弘升北上涿郡参加东征之前;对崔氏如何应对未来政局的变化进行了布局;其中崔宝德就承担了一部分重要使命;所以他清楚地知道白发贼李风云是这个布局中的一颗棋子;只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颗棋子竟然如此重要;不但在短短时间内改变了齐鲁和河南局势;还迅速推动了东都政局的变化;而这个变化正是崔氏所乐于见到的。
费曜匆匆而来;其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与荥阳都尉府争夺军权;对此崔宝德心知肚明;考虑到崔氏之利益;崔宝德决定推波助澜;把通济渠一线的局势向东都某些人所需要的方向发展。
于是;崔宝德放下了超级豪门的自尊和傲慢;主动出城迎接在品秩上与自己同级;但在贵族等级上却与自己差距甚大的卫府武贲郎将费曜;以此来向东都的各政治势力做出某种暗示。
费曜年近五十;身材健硕;气势威猛;浑身上下透出一股肃杀之气;是个典型的老军。他站在战船的甲板上;第一眼便看到站在码头上迎接自己的崔宝德;眼里顿时露出诧异之色。
崔宝德四十多岁;相貌英俊;气宇轩昂;虽然穿着一身普通的黄色单薄戎装;但与生俱来的那股卓然不群的世家高贵气质;还是让他在人群中显得异常醒目。
费曜十分意外;之前他在船舱里曾设想了很多种两人相见的场面;但独独没有想到崔宝德会纡尊降贵;亲自到码头上迎接自己。这是一种态度;是崔氏对当前激流暗涌的东都政局的一种表态。
崔宝德是博陵崔氏的中坚力量;尤其自一门两妃一死一废;崔弘度、崔彭这对老兄弟又先后辞世;崔弘升不得不独自支撑大局;崔氏就此陷入困境后;崔宝德在崔氏的话语权越来越重。现在崔氏家主崔弘升正在东征战场上;留守京城的崔氏子弟及其门生故吏皆以崔宝德为首;所以崔宝德对当前政局的态度至关重要;这也是费曜奉命从东都匆忙赶至浚仪的重要原因之一。
崔宝德的举动非同寻常;而这一举动所代表的积极的合作态度;对费曜所属的政治集团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费曜下了船;与崔宝德寒暄见礼;十分恭敬。
当今中土的尊卑不论年龄;不论才智;也不论官职高低;而是以贵族等级来划分。虽然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