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业三年皇帝巡视北疆;北虏诸酋纷纷赶赴行宫觐见;这是彰显中土国力的辉煌时刻;但就在这辉煌时刻;国内的政治斗争亦白热化;并迅速演变为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这场政治风暴以宇文兄弟通敌走私开始;到三位开国元勋高颍、宇文弼和贺若弼惨遭诛杀结束。
三位开国元勋中;高颍是开国第一功臣;功高盖世。高颍以首席宰执的身份执掌朝政近二十余年;诸如苏威、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贤臣名将均出自高颍的举荐。圣主当年平定江左;第一辅臣便是高颍。然而;如此彪炳史册的人物;却倒在了皇统之争中。高颍的女儿是太子杨勇的良娣(地位仅次于太子妃的太子妾);杨勇的女儿大宁公主则嫁给了高颍的嫡三子高表仁。这个关系虽然有些乱;但世宦之婚本来就乱;豪门世家的政治联姻根本不顾及伦常。太子杨勇有高颍这个权势倾天的大后台;理应在皇统之争中占据绝对优势;但成也高颍;败也高颍;世事无常;奈何奈何。
高颍是河北渤海人。渤海高氏曾是山东高氏齐国的皇族;高齐被宇文氏的北周灭亡后;渤海高氏的门第也就不再辉煌。高颍这一房与高齐的皇族血统有些远;与亡国的高氏皇族扯不上太多关系;不过高颍这一房却在中土统一大业中强势崛起;所以渤海高氏虽然不再辉煌;却依旧是山东一等世家。
中土一统;在关陇的山东籍豪门子弟纷纷回归;他们迫切需要本堂本家力量的加持;以抗衡关陇籍以军功崛起的新兴贵族集团;而以崔氏为首的山东五大豪门、以高氏为首的山东一等世家;等等众多以中土正朔自居的山东贵族因为败在了统一大战中;在政治上饱受关陇贵族集团的打击和遏制;也迫切需要借助在关陇的山东籍本家子弟的权势;东山再起;重新掌控中土权柄;重新做回中土的主宰。
高颍的父亲高宾原是西魏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亲信僚属;先帝的父亲杨忠则是独孤信的帐下大将;所以先帝和高颍都是以独孤氏为核心力量的关陇武川政治集团的人。先帝受禅建国;其核心力量便是武川政治集团;但随着中土的统一;中土的政治版图也发生了变化;原本融合了汉虏两姓的武川政治集团也迅速嬗变。
从历史上来看;随着北魏分裂为东西;西魏又被宇文氏北周代替;北周又禅让于大隋;每一次王朝更迭;武川政治集团都要随之分裂重组。这一次变化最大;杨氏成了皇族;是最为尊贵和最为强大的一股政治力量;其他诸如高颍等山东籍贵族则纷纷回归本堂;也脱离了武川政治集团。但这还不是最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随着中土的统一;中土的政治力量大规模扩大;除了关陇本土贵族集团、河洛贵族集团、以勋贵八姓为首的虏姓贵族集团、融合了汉虏两姓的武川贵族集团外;还加上了山东贵族集团和江左贵族集团;而后两个贵族集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实力极为强悍;它们进入政治中心;直接威胁到了关陇政治集团的统治地位。
高颍理所当然成为山东贵族集团的领袖;他与武川贵族;与先帝和文献皇后渐行渐远;而尤其严重的是;到了开皇末年;先帝的执政理念与高颍的改革思路产生了冲突;先帝的改革步伐越来越快;而高颍则逐渐成为保守力量的代言人。
高颍的声望太高;权势太大;政治力量太强悍;一旦太子杨勇登基;以高颍为首的保守势力必将控制朝政;山东贵族集团必将东山再起;而先帝的执政理念必定难以继承;改革必定要偏离既定轨道;于是先帝和文献皇后;还有支持他们的关陇籍政治集团;开始以皇统之争为战场;向以高颍为首的保守势力展开了凌厉攻势。高颍倒了;太子杨勇也就倒了。
圣主登基后;改革加速;随之而来的则是整个贵族官僚集团利益受损。圣主触犯了整个统治阶层的利益;反对者当然越来越多;而圣主登基之初爆发的汉王杨谅之乱;迫使圣主在危急时刻不得不向众多政治势力做出妥协;其中就包括重新起用高颍;于是朝堂上的保守力量大增;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大;圣主不得不痛下杀手。
大业三年的榆林政治风暴;实质上就是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巅峰对决;虽然也牵扯到了山东人和关陇人之间的矛盾;但这些矛盾不是导致风暴的主要原因;真正的核心因素是最高统治者对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关系到中土的命运;国祚的存亡;必须争个胜负;做个了断;不死不休。
高颍死了;子孙流配;后代禁锢于仕途。随着他的死去;中土最大的保守势力灰飞烟灭;改革最大的阻碍土崩瓦解;圣主在政治上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时代。
高颍是皇帝和宇文述的最大政敌;高颍是被皇帝下旨杀死的;高颍是山东人;高颍家族是高等贵族;高颍曾主宰朝政二十年;高颍死于大业三年的榆林;高颍的子孙后代流配边疆;所有这些都符合李密对李风云神秘身份的推演。如果推演是正确的;那么李风云极有可能是高颍的后代;当然;也有可能是高颍亲信部属或者是家族家将的后代。
至于与高颍一起死去的宇文弼和贺若弼均是鲜卑人;属于虏姓贵族集团;假如李风云是他们的后代;那么即便造反;也不会得到山东贵族的支持。在当今这个年代;没有贵族支持的反贼;根本就不可能生存下去;更不要说形成规模为政治势力所利用了。
李风云静坐一旁;耐心等待李密的思考结果。
现在联盟的力量太弱了;必须最大程度地利用这次机会掳掠通济渠;而李密及其背后的庞大势力正好可以给联盟以保护;所以必须想尽办法把与齐王杨喃的决战拖延到七月甚至更迟一些。但李密背后的杨玄感显然对东征还是抱着乐观态度;为了在未来的政局中掌握主动;他必须尽快摧毁齐王杨喃;为此他要确保对通济渠战场的控制;确保对李风云和义军联盟的控制;绝不容忍李风云和联盟破坏他的全盘谋划。
在杨玄感的谋划中;李密是关键;杨玄感通过李密来遥控指挥通济渠战场;所以若想影响杨玄感的决策;就必须先说服李密;但李密太聪明了;智慧太高;李风云若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吃饱喝足;然后从虎狼的夹攻中脱身而走;难度太大。
李密终于抬头;目光中透出一股难以抑制的兴奋;“你与渤海公(高颍)有甚关系?”
李风云惊讶了;他没有想到李密思考良久;竟然还在假设的误区里转悠;根本就没有真正听懂自己所说的话。自己故意做出支持齐王杨喃的表态;是想误导李密对局势的判断;让他不再急于逼迫自己与齐王决战;同时还继续维持双方的合作;以便让联盟牟利;结果李密的确是被自己误导了;但误导的方向却错了。
李密智慧实在是太高了;竟然把自己和高颍扯到了一起;但事关东征核心机密;就连礼部尚书杨玄感都不知道的机密;自己一个距离中枢万里之遥的贼帅却一清二楚;这不能不让李密穷尽智慧推演原委。
他怎么会把自己与高颍扯上关系?
李风云蓦然想到什么;神色微变;眼里更是露出惊诧之色;难道那个人……竟然与高颍有关系?以李密的智慧;以他对中土豪门世家的了解;以他对东征高层政治机密的熟悉;他的推演结果应该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纯粹的胡说八道。
李风云霎那间的失态;落在李密的眼里却是事实笃定;他猜对了。如果李风云与高颍关系密切;当然矢志要为高颍报仇;而报仇的最高目标理所当然是摧毁杨氏国祚。杨氏国祚能够建立;杨氏大隋能够统一中土;高颍功不可没;但兔死狗烹;高颍的结局就如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功臣一样;被君王像狗一般的杀了;此仇焉能不报?
高颍与苏威是至交好友;是志同道合的政治盟友;如今高颍不在了;苏威是朝堂上保守势力的领袖;同时苏威又是关陇本土贵族集团的鼎柱;他当然要支持韦氏;支持齐王杨喃入主东宫。
所有的细节串联到一起;笼罩在李风云身上的迷雾也就渐渐散开了。李风云的背后不但有山东豪门的支持;还有关陇本土政治大佬的暗影;大家各为其主;各有目的;互相利用;最终谁能笑到最后;那就看个人的本事了。今天的李风云虽然弱小;只能在各个势力的夹缝中求生存;但他有自己的目标;他绝不甘心被别人控制;不愿意白白牺牲为他人做嫁衣。
李风云瞬间又恢复了平静。既然李密有了他自己的答案;而他的答案对自己又有利无弊;当然要善加利用了。
李风云既不否认;亦不承认;而是继续自己的话题;“中土没有储君;不代表没有皇统之争;相反;皇统之争更为激烈;因为它给了更多人想入非非的机会。”
李密以自己的推演答案为基础;迅速梳理了一下各方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然后问了一个问题;“你背后的力量是否有把握把齐王送进东宫?”
言下之意;我们既然能制造一个“失德”大案打击齐王;当然就有办法继续打击他。
李风云不以为然的笑笑;说道;“你是否知道;老越国公杨素的势力已经成为改革加速的阻碍。东征胜利后;改革必然加速;而所有影响改革加速的阻碍;都将被无情铲除。”
李密不动声色;“危机就在眼前;我们都看到了;正在竭尽全力化解;所以某才到了通济渠;并与你合作;但出乎某的预料;你的秘密太多;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通盘谋划。”
李风云连连摇手;“错了;你并没有听清楚某的话。某说的是;中土迫切需要一位储君。”
李密略略皱眉;若有所思;“如果东征胜利;皇帝权威大增;谁敢谋求储君之位?”
“如果东征败了呢?”
“东征败了?”李密想了片刻;摇摇头;“绝无可能。”
“圣主的身边有叛徒;中枢有内奸。”李风云冷笑;“此事你难道不知道
李密面无表情;看上去很镇定;但眼里却不易察觉地掠过一丝慌乱;心里更是涌起惊天波澜。如此机密他都知道?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