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句话,圣主和中枢威权沦丧,改革派的执政地位严重动摇,一大批中央官员和卫府统帅的政治生命就此终结,而中央集权改革必将倒退甚至失败。
圣主脸色非常难看,这一结果他绝对不能接受,他必须继续东征,以东征的最终胜利来逆转改革派在政治军事上的失败,这一目标不可动摇,不可改变。
赵才对圣主的忠诚毋庸置疑。圣主初为晋王时,赵才就在其门下供事,算是晋王最早的“班底”。入主东宫后,赵才为右虞候,是东宫警卫军统帅之一。登基称帝后,赵才“水涨船高”一路升迁,官至右候卫大将军,可见圣主对他的信任和器重,而赵才也肯定了解圣主的心思,也愿意支持圣主,但目前的问题是,的确还有第二个解决危机的办法,只是这个办法牵扯到齐王,牵涉到皇统大战,算是圣主的“家事”,赵才即便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擅做“主张”,不敢替圣主拿主意,更不敢公然干涉圣主“家事”,那是找死的前奏。
既然如此,赵才目的何在?是不是拿放弃东征来胁迫圣主立即“断清家事”?只要圣主开口,只要圣主一力承当因齐王北上戍边而造成的全部后果,那眼前危机就有了最好的解决办法,毕竟眼前危机实质上就是齐王“一手促成”的,是齐王为了延续自己政治生命而不惜代价不顾一切做出来的。解铃还需系铃人,决定权都在圣主手上,如果圣主决心置齐王于死地,那大伙儿就努力一把一劳永逸的“解决”齐王,反之,就遂了齐王的意愿,政治上“流放”齐王,将其放逐于荒芜边陲,任其自生自灭。
但是,圣主不可能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子,放弃了齐王又迫于威胁再起用齐王,这对他而言是个耻辱,再说圣主也不可能承担由此所造成的“父子反目、血肉相残”的恶果,这同样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会严重损害圣主的威权,所以赵才的目的呼之欲出,他以强大的军方为后盾,逼迫中枢核心层中的某个“大佬”主动站出来,在齐王这件事上,代替圣主出主意做决策,日后若齐王据北疆而称霸,公然与中央对抗,或者以武力争夺皇统,重蹈汉王杨谅之覆辙,则所有责任都由这位大佬来承担。
这是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圣主“置身事外”倒是情有可原,而赵才就不“厚道”了,挖“坑”挖到最高权力层,也算是胆大包天,但他狐假虎威,扯着虎皮做大旗,借着圣主的名头给人挖“坑”,一帮大佬们也是面面相觑,无可奈何。
谁会舍身赴死,主动跳进这个坑里?这个“坑”看上去风险很大,实际上回报也很丰厚,一旦齐王北上戍边,解决了北疆危机,并帮助圣主赢得了南北大战,父子和解,齐王赢得了皇统继承权,那这个就不是“坑”,而是一份天大的功劳。
裴世矩“站”了出来,众目睽睽之下,主动跳进了这个“坑”里。
圣主不动声色,一切尽在他的预料当中。纳言苏威、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等中枢核心重臣们也是心领神会,一目了然。
裴世矩不跳,谁跳?
裴世矩在中枢主掌外交事务,新的国防和外交大战略就是他在圣主登基后提出来的,这个大战略的核心是征服外虏,开疆拓土,是成为天下霸主,是重建汉武之伟业,创空前之武功,其最终目的是打造一个空前强大的中土盛世。
这一大战略初始很顺利,西征大捷,但紧接着就连遭重挫,东征连续失利,而东征失利,不但让国内政局陷入困境,还让中土在南北战争中处于不利局面,有失败之危险。南北战争一旦失败,这个新的国防和外交大战略也就彻底失败,而这个失败不仅意味着裴世矩政治生命的终结,也动摇了圣主和改革派的执政地位,所以圣主和改革派不能接受这个失败,必须打赢南北战争,而裴世矩更要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奉献一切,即便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
裴世矩献策,加强北疆镇戍力量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那就是齐王北上戍边,齐王一个人就相当于十万镇戍军,齐王戍边必然能有效缓解北疆危机;而剿贼也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剿贼的目的就是稳定北疆局势,既然要稳定北疆局势,劳军伤财去剿杀,去大动干戈,岂不加助了局势的混乱?所以剿不如抚,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既能迅速稳定北疆局势,又能增加北疆镇戍力量,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
=
=
第六百五十一章 或许()
裴世矩举荐齐王北上戍?,这在大家的预料当中,毕竟圣主面对当前困局,迫不得已之下已经“松了口”,之前中枢议定对北疆军政大员进行人事调整就已经是个明确信号。
只是齐王身份特殊,他是圣主唯一的嫡皇子,是中土未来的君王,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在目前中外大势下北上戍边,负面影响太大。
对国内权力高层来说,它释放出来的信号是政治上流放齐王,这可能会加剧皇统之争,进一步恶化两京政局;而对普通贵族和普罗大众来说,它释放出来的信号是南北关系紧张,南北大战一触即发,这肯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会进一步恶化国内局势;对大漠牙帐来说,它释放出来的信号是中土已经开始进行战争准备,退一步说,中土对南北关系的未来趋势持悲观态度,双方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少,矛盾和冲突会越来越多,南北大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为此大漠北虏必然积极应对,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这必然会加剧南北关系的恶化,北疆镇戍压力会迅速增大,北疆危机会日益加重,这将直接影响到明年是否有可能继续东征。
牵一发而动全身,齐王北上戍边的难度太大,圣主和中枢即便做出了这一决策,也需要做一番精心的准备,创造一个合适的政治环境,需要把齐王戍边对国内外局势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否则就是适得其反,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那么,如何创造一个合适的政治环境?
在国内,最起码要赢得两京政局的平稳,东都要向西京做出妥协,西京也要向东都做出让步,双方即便撕破脸了,但考虑到日益恶化的中外局势,考虑到即将爆发的南北大战,也要暂时维持平衡,一致对外。同时,中央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卫府要加大剿贼力度,虽然关陇、山东和江左三大贵族集团的斗争愈演愈烈,但做为具体表现的国内叛乱还在可控范围内,还没有蔓延到中土每一块土地上,还能以雷霆之势一扫而尽。
在外部,中土要巩固和加强与西突厥的联盟,虽然在今年西疆危机中失去的国土和损失的利益已难以挽回,但也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来日方长,暂作忍耐,先借助西突厥的力量,挑起东西两部突厥的厮杀,把大漠北虏的注意力吸引到大金山一线,陷大漠北虏与左右难以兼顾之窘境,从而迅速化解西疆危机,并有效缓解北疆这边的重压。
在创造这一政治环境中,裴世矩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外他可以化解西疆危机,而西疆危机有了解决的可能,在内他才能胁迫和劝说西京做出让步;西京让步了,东都才能稳定两京政局;而两京政局稳定了,圣主和中枢才能具备发动第三次东征的基本条件。
那么裴世矩是否有绝对把握化解西疆危机?
裴世矩化解西疆危机的办法,名义上是以牺牲中土在西域的利益,来巩固和加强与西突厥的结盟,但实质上就是挑起东西两部突厥的厮杀。东西两部突厥互相厮杀,互相消耗,也就无力顾及到中土,相反还都有求于中土,于是中土就能渔翁得利,不但西、北两疆的危机都能化解,还能赢得恢复国力的充足时间,等到国力恢复了,中土可以发动南北战争,先联合西突厥灭了东。突厥,然后再横扫西域,把西突厥赶到葱岭以西去,如此一来他的国防和外交大战略就算成功了,他的政治抱负就算实现了。
然而,这种事中土已经干过一次,东西两部突厥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相信两部突厥都不会重蹈覆辙了,他们现在的第一目标都是中土。
西突厥要与波斯人殊死搏杀,为此他们想方设法也要挑起东。突厥与中土之间的战争,而东。突厥为了建立统一的大突厥汗国,同样要想方设法削弱西突厥和中土的实力,正好西突厥要与波斯人开战,那么东。突厥的目标就剩下了中土,只要击败中土,重创中土,那么东。突厥再去收拾与波斯人打得两败俱伤的西突厥就轻而易举了。
这?一分析,裴世矩西行若想实现既定的长远目标,难度非常大,不过短期目标还是有把握的,西突厥还是愿意把东,突厥人赶出西域,还是愿意与中土联手对东。突厥形成威胁。
东。突厥一旦处于劣势,只有妥协,考虑到前车之鉴,东西两部突厥必然联手对抗中土。这种局面下,西突厥考虑到自己即将与波斯人大战,为解除后顾之忧,这是最好的挑起东。突厥与中土大战的机会,必然极力唆使东。突厥发动南北大战,而东。突厥考虑到中土太强大,自己一个人对付中土力有不逮,此刻恰逢中土东征连续失利,元气大伤,又有西突厥帮忙牵制中土最为强悍的西北军,那么显然这是最好的进行南北大战的机会,乘你病要你命,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既然南北大战是事实可见的,难以避免的,而裴世矩此次西行的成果,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事实上等于加速了南北战争的爆发,那么裴世矩未雨绸缪,理所当然要在北疆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但在今天之前,裴世矩考虑到中土元气大伤,没有赢得南北战争的绝对把握,所以还是力求以“主和”来延缓南北战争爆发的时间。
然而,封德彝的一份密信,还有段达的一道奏章,却迫使他不得不改变立场,转而支持圣主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