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6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顺势而为才是正道,顺水而下才能借助历史洪流达到自己的目标,且事半功倍。李风云面对现实后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据北疆称霸,而若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借助南北战争,让中土与突厥人打个两败俱伤,然后北疆就是囊中之物,唾手可得。那时东都为养好伤口,需要力量阻御北虏,只能听之任之,而突厥人又无力再次入侵,只能眼巴巴地望着趁火打劫者,如此李风云就能坐稳北疆,发展壮大,伺机而动。

    李风云的目标是北方王,是在天下大乱之际,以自己的绝对优势,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横扫黄河以北,把北方豪雄一网打尽,这同样可以达到拯救千万生灵于水火的目的,而且顺势而为,成功希望很大,相比起来,逆天而行,非要不自量力的去改变历史,以改变历史去拯救苍生,那希望不是渺茫,而是根本就没有希望。

    八月二十四,齐王先是接到二李的密信。李风云、李子雄决定于本月二十三挥师北上出塞,请齐王依约借道飞狐火速跟进给予支援。

    齐王已做好北上准备,就等着二李回信确认了。齐王当即下令,武贲郎将李善衡率选锋军即刻攻打常山关,开始北上征程。

    八月二十四深夜,内史舍人封德彝携圣主诏令赶到齐王行营。

    齐王欣喜不已,这是一个好兆头,他在即将进入燕北之前,终于如愿以偿的赢得了圣主的恩赐,以巡边之名合法北上。某种意义上,这代表圣主的妥协,代表圣主在齐王政治自杀的最后关头出手相救,给了齐王一个重头再来的机会。

    齐王激动之余,连夜奔赴常山关。

    =

    =

第六百九十章 鸦雀无声() 
八月二十五,燕北祁夷水下游,代王城。

    出塞伐大军云集而至,连营数里,旌旗如云,气势恢宏。

    李风云、李子雄率统帅部抵达代王城后,马上召集北征诸军所有统军以上级军官进行军议。

    现在韩世谔、来渊的军队均已到达;周仲的军队就在几十里外的长宁城,隔桑干河与卫府军对峙;郭明、夏侯哲所率的中路总管府辖下的联盟第一、二、四、五军亦已到达;直属联盟大总管府的虎贲、风云和骠骑三军也随统帅部抵达代王城,唯独岳高所统的联盟第三军因为远镇常山关,需要时间行军,目前正在北上途中,日夜兼程急速追赶。

    军议尚未开始,气氛就有些紧张,很多军官牢骚满腹,虽然李风云威信很高,军官们不敢当着李风云的面纵声咆哮,但他们大都从芒砀山就开始追随李风云,彼此知根知底,信任有加,生死与共的关系让他们难免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做出一些“放肆”之举。

    夏侯哲第一个“跳”出来,大叫“不公平”。事实也的确如此,一直以来联盟主力也就是李风云的嫡系部队都是冲锋陷阵在前,承包了所有的“脏活苦活”,流血流汗最多,功劳最多,获利也最大,但相比河北、齐鲁豪帅敲锣打鼓、摇旗呐喊就能轻松获利,甚至不劳而获,他们的“血汗钱”就赚得太辛苦了,所以当然感觉不公平,心理失衡,怨气冲天。

    这次出塞作战,风险太大,在军官们看来,就算创造了奇迹,侥幸胜利了,损失也难以估量,将来两路大军会合安州,留守军团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平分胜利果实,这太不公平了,主力大军流血流汗,最终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岂有此理。

    李子雄面无表情,一言不发。韩世谔、周仲等人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场合下他们不能说话,这属于李风云一系的内部矛盾,必须由李风云解决,其他人不能插手,插手了反而适得其反,越帮越乱,但出塞在即,内部矛盾激烈化,如果不能有效化解,而是强行压制的话,必然留下隐患,给此次出塞作战蒙上一层阴影,让本来就不乐观的北征变得愈发悲观。

    李风云倒是云淡风轻,面带浅笑,认真聆听,甚至还鼓励其他军官把憋在肚子里的怨言都说出来,把心里的不满都发泄出来。

    矛盾的爆发很正常,这源自讯息的不对称。机密都掌握在李风云和联盟高层手中,大部分军官对北征的前因后果及其预期目标均一无所知,他们只能盲目地服从命令,而这必然导致矛盾。

    机密之所以成为机密,之所以只能被少数人掌握,就是担心泄露,担心被对手打个全军覆没,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但现在北征大计已经进入执行阶段,战场上的胜负将决定北征的成败,因此在军事层面,该透露的机密必须透露,以确保高级军官对出塞作战有正确解读,能够忠实、坚定、不折不扣地执行统帅部的命令。

    李风云耐心十足,直到军官们把不满都发泄完了,情绪都平静下来,气氛相对轻松了,他才做了一句总结性发言,“你们说的都是事实,的确不公平,但另外一个事实是,如果我们不冲在最前面,不为联盟的生存发展流血流汗甚至付出生命,是否还有联盟?如果没有联盟,是否还有今天的实力?如果没有今天的实力,是否还会北上杀虏?”

    鸦雀无声。

    “凡事都有因果,今天的果,源自昨天的因。”李风云的目光从诸将脸上缓缓扫光,微微笑道,“如果今日北上杀虏是因,那明天的果又是什么?大家都有所猜测,但某不客气地告诉你们,你们所认为的果是错误的,你们对北征的解读是偏面的,而你们之所以对北征持悲观态度,是因为你们对南北战争过于乐观了,就如去年的东征,结果却是乐极生悲。”

    第一次东征的惨败就是噩梦,就是刻骨铭心的痛,这种痛深入灵魂,每个中土人都有切肤之感,,不去触动也就罢了,一旦触及则痛彻入骨,倍感耻辱。李风云毫不留情一拳砸在灵魂伤口上,时让所有人都深陷痛苦、悲伤、愤怒、羞辱、惊悚中而难以自拔、窒息难当。

    “在你们的心目中,中土是强大的,卫府军是无敌的,东征惨败是偶然的,是大意轻敌,是马失前蹄,中土马上就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敌人,洗雪前耻,但事实却是噩梦连连,二次东征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明年第三次东征又势在必行,接下来就是南北大战。以某的预测,后年北虏必定南下入侵,而且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南下入侵,原因很简单,中土再强大,国力再强盛,也无力支持数十万大军连续四年远征作战,所以后年是北虏南下入侵的最好机会,虎视眈眈野心勃勃的突厥人绝无可能错过这个重创中土的天赐良机,战争一定会爆发,中土即便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延缓或者阻止战争的爆发,而中土必将在战争中遭受重创,付出难以估量的惨重代价。”

    “我们不能没有自信,但不能盲目自信,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沉浸在自我编织的梦幻中自欺欺人,以致误人误己,误国误民,遗祸无穷。”

    李风云停了片刻,让大家对这番话有所“消化”,然后迅速转入正题。

    “现实是残酷的,如果我们消极保守,固守燕北不思进取,结果可想而知,自身实力得不到发展的同时,还进一步恶化了北疆局势,牵制和削弱了镇戍力量,大战尚未爆发,已陷中土于不利危境,如此大战爆发后,我们即便投入战场,奈何实力不足,战斗力有限,根本影响不了战争胜负,只能做无谓牺牲,毫无价值。”

    “所以我们要积极进取,要主动出击,要迅速发展壮大,要迅速扭转北疆镇戍危机,以便在南北战争爆发前抢占先机。”李风云看看众将,郑重说道,“我们抢占的是什么先机?不是打赢南北战争的先机,而是在战争中生存下来的先机。”

    “你们必须站在更高的地方俯瞰南北局势以便更清楚地看到未来趋势,你们必须更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土在南北对峙中所占据的优莡正在迅速丧失,而依据可预测趋势推演下去,一旦这些优势全部转化为劣势,战争爆发,中土难逃失败之命运。”

    说到这里李风云转目望向了韩世谔、周仲、来渊等权贵。从他们的表情上看得出来,他们对李风云的这个观点持有异议,他们承认当前中土在南北对峙中的优势正在丧失,但中土依旧有时间和空间改变策略,逆转颓势,依旧有打赢南北战争的胜算。

    “或许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同意某的说法,或许你们认为圣主和中枢依旧有办法逆转中外危局,但在某看来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原因就隐藏在第一次东征大败的背后。某只想问一句,第一次东征,到底是败在远征战场上,还在败在国内政争中?中土百万雄师,到底是被弱小的高句丽击败了,还是被自己击败了?”

    韩世谔、周仲等权贵顿时被这句话击中了“要害”,集体失语,情绪骤然低沉。他们正是国内激烈政争的牺牲品,就如远征战场上二十万阵亡将士,实际上都是死在自己人手上,如此惨痛之事,想起来就让人痛心疾首,郁愤难当。

    帐内一片死寂,气氛十分沉闷。

    李风云的意思已经非常浅显直白了。未来形势的发展趋势之所以对中土越来越不利,中土在南北战争中的优势之所以逐渐丧失,不是圣主和中枢没有办法逆转危局,也不是没有充足的应对时间和广阔的政治空间,而是他们在国内激烈政治斗争和国外急剧恶化的外交局面的前后夹击下,腹背受敌,首尾难以兼顾,结果时间无谓浪费,空间倍受挤压,不得不在妥协和斗争中“挣扎”前进,而在“挣扎”处境下所拿出来的对策可想而知,只能短暂或者局部缓解危机,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于是中土越来越被动,危机越来越严重,最终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一败涂地。

    这就是一盘死棋,内部不能团结,不能一致对外,保守派甚至为了击倒对手,不惜利用北虏入侵,不惜借助南北战争,不惜生灵涂炭,不惜以牺牲中土利益为代价,那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