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9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裴爽哑口无言。

    薛万彻看到裴爽“无言以对”,当即“乘胜追击”,直指要害,“如果圣主不知道,怀远也不知道,那么,当此事传到怀远,怀远是否还欢迎你们这二十余万人马?如果他们不欢迎,拿出两路并进之策,要求你们直接从扶余方向攻击平壤,你们怎么办?难道你们还要抗旨或者抗令,执意赶赴怀远,承担由此所产生的全部责任,甚至是东征失利的罪责?”

    裴爽懵了。之前虽然他已经预料到此次东征可能困难重重,但还是严重低估了形势的严峻性,尤其低估了卫府内部的激烈矛盾,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矛盾毁掉了前两次东征,甚至导致二十余万将士阵亡沙场。如今这些矛盾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愈发激烈,这从薛万彻的“直言不讳”中就能清晰看出,怀远那边的远征军不但不欢迎安东军队,不想让安东军队抢去了他们的东征功劳,还蓄意阻挠和破坏安东军队赶赴东征战场,甚至向安东发出威胁,要让安东背上第三次东征失利罪责。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这已经不是安东军队能否南下怀远、能否得到怀远粮草支援的问题了,而是第三次东征能否如预想的那般灭亡高句丽,取得东征最后胜利的问题了。

    裴爽神情冷肃,望着面无表情的薛万彻,不紧不慢地问道,“这是你的一面之辞,还是从怀远那边传来的小道消息?”

    薛万彻想了一下,回道,“或许,事实就是你的想像。”

    “某懂了。”裴世矩点点头,“但是,眼前的事实是,如果没有粮草,我们饥肠辘辘,无力跋涉,不得不停滞于扶余,则必然影响到东征。”

    薛万彻看了他一眼,不知道裴爽理解能力有限还是故意装糊涂,于是毫不客气地说道,“饿了就杀马。”

    安东马军多达两万余骑,虽然一大半都是东胡诸种部落的控弦,但即便如此,安东马军的力量也非常强悍。薛万彻亲眼目睹,心中震撼可想而知,由此愈发认定辽东大本营的做法是正确的,安东这支军队很危险,变数太大,不仅会抢走东征功劳,更有可能对东征产生无法预料的危害,所以为防患于未然,还是竭力阻挠安东大军南下怀远为上策,于是薛万彻一咬牙,干脆“撕破脸”吧。

    “饿了就杀马”听上去是一句气话,实则就是告诉安东军队,辽东大本营不欢迎你们,要抢东征功劳,你们独自去打平壤吧。

    =

第九百九十二章 吃掉它() 


    ?爽急禀李风云,形势有变,南下怀远有困难,安东大军正陷入进退两难之窘境。

    李风云不动声色。

    实际上他从崔钰派来的信使中也得到了相同讯息。崔钰跟在崔弘升身边,本月初十到了怀远镇,了解到东征统帅部对安东军队的立场和态度后,遂派出信使急赴扶余城等待李风云的到来,以便第一时间传递这一重要讯息。

    这正合李风云之意。之前他在赤峰和车连川都试探过各部将领、酋帅们对此次东征的看法和建议,因为东都以安东必须参加第三次东征做为招抚前提条件,公开表露出利用东征战场来遏制和削弱安东之目的,所以各部将领、酋帅们高度戒备,同时倍感重压,既要攻城拔寨大肆掳掠,又要防备自己人背后下黑手,困难重重啊。

    但是,安东大军不能不去怀远镇。此次圣主御驾亲征,如果安东大军不去怀远镇,等于公开抗旨,公开与圣主对抗,而更严重的是,粮草武器的严重短缺是安东大军的致命要害,有此两点,安东大军就不得不妥协,否则后果太严重,安东承担不起。

    现在好了,怀远那边根本不欢迎,甚至通过薛万彻之口,向安东大军提出了两路并进之策,也就是说,你不要来怀远会合了,我们各打各的,各凭本事。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这种局面下就算安东大军不为所动,坚决遵从圣旨赶到怀远镇,未来也十分悲观。

    不过这帮了李风云的忙,给了李风云及时调整东征之策的最好借口。

    当天晚上,李风云急召马军团各部将领、酋帅,针对新形势商讨对策。

    李风云先把所了解的新情况做了说明,然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既然人家不欢迎我们,我们也没必要厚着脸皮非要去怀远镇,再说两路并进,各打各的,实际上对安东更有利,不但避免了内讧风险,还给己方掳掠高句丽创造了更好条件。

    高虎、尔朱天啸、赤小豆铁衣、地骆拔巢、阿史德俞祁等五位雷霆军、龙骑军将领,立场鲜明,坚决支持李风云,紧随李风云之后表明态度,与其到怀远镇看人脸色、受人欺辱、遭人掣肘,倒不如独自攻击,自己打自己的,确保进退无忧。

    酋帅们意见不一,踌躇不决。

    阿史那咄尔率先提出质疑,“不去怀远镇就是抗旨,抗旨后果严重,如何解决?不去怀远镇就得不到源源不断的粮草辎重,我们的粮草危机如何解决?两路并进,东征兵力就分散了,而凭我们一己之力即便深入了高句丽腹地,甚至杀过鸭绿水,但若想攻陷平壤,显然力有不逮,如此一来,我们进退两难,不惜代价奋勇攻击的结果必定是与高句丽打个两败俱伤,最终白白便宜了卫府远征军,反之,若我们阳奉阴违,迟延不前,敷衍了事,此次东征极有可能无功而返,结果一损俱损,东都劳师动众却寸功未立,而我们亦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笑到最后的反而是高句丽。”

    大贺咄罗随即表态,其想法与阿史那咄尔基本一致。契丹诸部倾巢而出,本意是想借助此次东征获得大量粮草,以帮助诸部度过眼前危机,当然了,若能灭亡高句丽,掳掠到丰厚物资,诸部落不但可以恢复元气,还能发展壮大,所以他们最关注的就是粮草辎重。如今怀远那边不欢迎,有意拿粮草辎重来遏制和削弱安东,绝了他们搭便车捡便宜的“路”,无奈之下也只好退而求其次,把目标对准高句丽。对契丹人来说,能否灭亡高句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倾尽全力掳掠高句丽,为此安东大军如何攻击,如何以最小代价赢得最大利益,遂成为商讨重点。

    其他一些部落酋帅也表达了与阿史那咄尔、大贺咄罗大致类似的想法。

    李风云笑了,大局已定,在怀远东征统帅部的有力“帮助”下,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达成了独自攻击平壤之目的。

    李风云手指阿史那咄尔,“你的三个疑问,归纳起来实际上就一个问题,我们能否攻陷平壤灭亡高句丽。”

    ?“我们不去怀远就是抗旨,不论理由多么充足都无法逃避这一罪责,而从目前形势来看,圣主诏令我们赶赴怀远明显就是一个陷阱,因为在怀远那边的蓄意阻挠和掣肘下,我们就算历尽艰苦抵达了怀远,也必将遭到明里暗里的一连串打击。”

    “我们掉进怀远这个陷阱无力反抗,最终结果可想而知,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跳进这个陷阱任由宰割?我们不去怀远,不跳进陷阱,虽然戴上了抗旨的罪名,但我们掌握了主动,进可攻退可守,自身利益可以最大化。未来,我们一旦攻陷平壤灭亡高句丽,赢得东征最大利益,我们就是最后的胜利者,什么陷阱什么罪责都不复存在。”

    “那么,我们是否有实力攻陷平壤灭亡高句丽?”

    “答案是明确的,凭安东一己之力,不要说灭亡高句丽了,就连攻陷平壤都难如登天。”

    李风云看看众人,莫测高深的一笑,“当然,奇迹是存在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亦是可能的,关键是,我们能否抓住那稍纵即逝的一线战机。”

    帐内将领、酋帅们面面相觑,相顾无语。这句话若其他人说,大家必定嗤之以鼻,甚至众起而攻之,但李风云说,大家就不敢反驳了。李风云的战绩摆在那,奇迹就在眼前,大家看不到的、抓不住的战机,不代表李风云也看不到、抓不住。

    “战机在哪?”阿史那咄尔率先打破帐内的沉默,严肃说道,“若要攻陷平壤,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数倍于敌的兵力,强大的战斗力和源源不断的粮草武器,然而这三个基本条件,我们无一具备,除非你把安东的成功范例,完整复制到东征战场,但中土远征军已大兵压境,高句丽严阵以待,哪来的出敌不意攻敌不备?”

    李风云微微一笑,胸有成竹,“没有机会,我们就创造机会。”

    接着他站起来,走到悬挂一侧的地图前,把覆盖在地图上的黑布拉开,露出一幅辽东军事地形图。

    地图上有两条醒目的粗大红线。一条红线起自辽水西岸的怀远镇,然后过辽水,到东岸的辽东城、乌骨城,再过鸭绿水,萨水,至平壤。这显然是东征主力大军的攻击路线。

    另外一条红线起自扶余城,沿着高句丽西北部的青山北麓而行,这里毗邻靺鞨族的栗末部所在。然后红线越过晦发川,这里是靺鞨族回跋部的地盘。接下来红线进入高句丽的东北部也就是徒太山(长白山)的西南麓,从这里越过沸流水,抵达鸭绿水西岸的国内城。之后过鸭绿水,过萨水,至平壤。

    这显然是安东大军的攻击路线。

    这一看,大家都看懂了,情绪顿时高涨,当即三三两两讨论起来,帐内气氛非常热烈,但很快,各种问题也就接踵而至。

    东征两路并进,怀远方向的远征军主力必然会吸引高句丽的全部注意力,而安东大军取间道而进,虽然距离远,路途艰险,但只要不出意外,必然可以起到“出敌不意、攻敌不备”之效果,运气好的话,安东大军或许就能打平壤一个措手不及,而高句丽人猝不及防之下,惊慌失措,一旦忙中出错,难逃覆灭厄运。

    然而,计是好计,这里面却有个致命要害。扶余城距离平壤大约一千五百余里,因为走间道,一路穷山恶水,行军速度必然缓慢,乐观估计走完这段路要一个月左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