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2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谁也不想留在这里成为天武军的靶子。

    苍龙战列舰破浪而来,很快就逼近了周可言的战船群。

    到了近战后,苍龙战列舰快速朝敌军的战船靠船,一个个早已整装待发的海军士兵待船一靠到对方的船,便立刻登船。

    他们用早已上好弹药的燧发枪击毙反抗者,随即立刻亮刺刀。

    他们相互之间配合得非常严密,登船后,如同狼群冲进了羊圈一样,开始清扫敌军,速度快得惊人。

    而另一边周可言的主船,企图冲出去,但他根本逃不掉。

    李性忠的主船已经如同山岳一般压来。

    砰的一声,苍龙战列舰靠住了周可言的主船,明军先是对着对面发了一波火枪,随后立刻跳跃过去。

    躲在船舱的甲板下面的周可言很快就被揪了出来。

    此时,周可言的亲信李春生已经被抓过来,跪在李性忠面前。

    待周可言被抓来的时候,李性忠冷冷道:“是他么?”

    李春生连忙颤颤惊惊道:“是的,大人,他就是叛贼周可言。”

    周可言怒道:“李春生,老子待你不薄,你敢出卖老子!”

    “呸!你这个大反贼,罪该万死!”李春生求生还是很强的,骂完周可言,连忙对李性忠道,“大人,小人是被逼无奈,其实早已盼望王师南下了!”

    “很好,你的表现很好,许宏纲、黄锦他们呢?”

    “他们在岛上,大人,我知道那个岛在何处,我带大人去,还有福王也在。”

    李性忠大喜,这次抓住周可言,已算是立了大功,若是连黄锦、许宏纲、福王等人一起抓住,那真的就更加好了。

    “来人,将周可言绑起来,看管好。”

    “是!”

    天黑之前,天武军开始列队收军。

    几乎没有跟郑芝龙打招呼,天武军就在李春生的带领下,朝南澳岛冲去。

    这种立功的机会,李性忠怎么可能放过!

    第二天天没有亮,就抵达了南澳岛。

    等李性忠上岛后,却什么也没有发现,黄锦等人早已乘船下了南洋。

    李性忠脸色难看,冷冷盯着李春生:“人呢?”

    “大人,这个……小人不知道啊,可能……可能是逃了!”

    “逃去哪里了?”

    李春生急得满头大汗,随口编了一个:“逃到南洋去了!”

    南洋够远,明军不可能真的追到南洋,所以编南洋更靠谱一点。

    “南洋?”

    李性忠大感遗憾。

    八天后,两封捷报分别放在了崇祯面前。

    这谢峰捷报没有经过任何人之手,直接送到皇帝面前来的。

    看完李性忠的捷报后,崇祯心中大喜。

    为何?

    是因为周可言被抓到了所以大喜?

    非也非也!

    抓住周可言自然可喜,但黄锦等人远逃南洋,对于崇祯来说更加可喜。

    为什么这么说呢?

    黄锦他们远逃南洋,不就给了大明一个大军下南洋抓逆贼的借口么?

    这样一来,出兵就是名正言顺了!

    为何出兵一定要名正言顺呢?

    因为只有名正言顺,才能凝聚大明的军队,凝聚人心,使人心向上。

    不能黄锦等人南逃南洋是麻烦,只能说是帮了崇祯一个大忙。

    不急不急,先拿回台湾,扫清从安南到东部沿海的海线,解决粮道的问题。

    南洋的战略可以往后放着。

    不过,当看到第二封捷报的时候,崇祯的眉头就拧起来了。

    御前大臣们一看皇帝的眉头拧起来了,就知道有不好的事情。

    不由得都开始猜测起来。

    难道郑芝龙败了?

    郑芝龙一败,皇帝的开海计划基本上泡汤了。

    大家都不敢作声。

    但心思各异。

    例如,首辅韩爌心里就庆幸起来。

    为什么?

    因为政治斗争!

    天启年间,他就和袁可立不和。

    袁可立攻打辽东半岛立下大功,被提拔总管海军总府衙门,位列御前,这是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海军总府的官员正在快速组建,朝中无数投机分子前赴后继想要去和袁可立套近乎。

    朝堂格局又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旦东南的郑芝龙受阻,红夷人和诸海盗做大,朝廷海军未必能清扫海域。

    袁可立的海军总府威信受损,自然就无法壮大了。

    这些都是朝堂权力斗争的那些事。

    过了片刻,皇帝的眉头才舒展开,笑道:“诸位想不想知道这两份快报上说了什么?”

    诸位御前大臣道:“请陛下明示。”

    皇帝道:“国姓爷此次立了大功,击败红夷人,全歼海寇!”

    众人一听,立刻道:“恭贺陛下,吾皇万岁。”

    “还有一封,李性忠,抓住了叛贼周可言。”

    众人面面相觑,没想到这一次竟然收获如此之大。

    韩爌心头一沉,脑中百般思绪急转。

    没想到海军的这一仗打得如此顺利!

    看来袁可立的威信……

    想到这里,韩爌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心中顿时有数了。

    “且说国姓爷,诸位这次认为当如何赏?”

    阎鸣泰第一个站出来,因为他和郑芝龙有私交。

    阎鸣泰说道:“陛下,臣以为,郑芝龙立下大功,实乃我大明栋梁之才,此等人才放在地方上实在浪费,可以调回北京授予官职,委以重任。”

    “哦?”崇祯看了阎鸣泰一眼,这老小子居然说到朕的心坎儿上去了,“委以何官职?”

    阎鸣泰道:“位列九卿,参论机要。”

    好!崇祯其实早就跟郑芝龙想好后路了。

    郑芝龙扔在福建,完全是尾大不掉的存在。

    正好可以借此机会调离福建,直接调来北京,以后也要监管。

    郑芝龙此人野性难驯,必须要放在眼皮子底下。

    就说这一次,郑芝龙的捷报中,就有一点让崇祯非常不满意。

    俘获了一百多荷兰人,没有杀!

    这摆明着是不想把后路走绝,还想着跟荷兰人日后和解做生意。

    这一点,是皇帝决不允许的!

    但是,韩爌就有不同的建议了。

 第400章 国正;则民正!(第三更)

    韩爌出列道:“陛下,臣也有一言。”

    “但说无妨。”

    “郑芝龙海事经验丰富,若是调到北京任职,难免人才浪费,但他此次又立了大功,可以调到海军总府衙门,加兵部侍郎衔,任职海军同知府堂,如此,既升了官职,又人尽其才,于陛下,于大明,皆有利。”

    韩爌这么说绝对思想不单纯。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知道,一旦郑芝龙被调到海军总府衙门,必然会造成和袁可立的对立。

    要知道,同知府堂可是海军总府的二把手,郑芝龙自己家大业大,又有国姓爷、南安公爵位,还有战功在身,凭什么服袁可立?

    如此一来,就相当于给袁可立扔了一个烫手山芋。

    英国公张维贤道:“陛下,臣也赞同韩阁老的说法,朝廷正是用人之际。”

    李邦华也出列道:“陛下,确实如此,臣也赞同,福建水师正好可以编入海军总府衙门做统一管制。”

    阎鸣泰道:“陛下,臣以为还不到时候。”

    崇祯道:“孙爱卿,你以为如何?”

    一边一直没有说话的孙承宗出列,说道:“老臣以为,先加兵部侍郎衔,具体官职牵涉到事务繁杂,不可轻做决断。”

    崇祯点了点头道:“还是孙爱卿说的有理,便加郑芝龙兵部侍郎衔。”

    众人见皇帝已经表态,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道:“陛下圣明。”

    “至于李性忠的功劳,军委会按照军功审定提拔即可,朕就不参与了。”

    “是!”

    散会后,崇祯单独让孙承宗留下,然后将郑芝龙的捷报给他看了。

    崇祯道:“你如何看?”

    孙承宗立刻就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

    让郑芝龙杀掉所有红夷人,这是皇帝之前的命令,但是郑芝龙却没有照做。

    这明显是有抗命的嫌疑。

    这是居功自傲的表现之一。

    这若是放在先帝时代,倒也没有什么。

    但放在当朝这位有汉武雄心的皇帝面前,就是一根刺扎来了。

    孙承宗心中感慨道:郑芝龙也算是人才,有心报效朝廷,但他后面终究家大业大,终究不愿意抛弃那些财富,所以选择和皇帝在这方面讨价还价,但他并不了解皇帝的个性。皇帝很大方也很舍得,但是,皇帝已经决定的事情,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的。

    这是在触龙的逆鳞啊!

    便在此时,王承恩小跑进来道:“皇爷,顾大人在外面求见,说是已经拟好了最新的一批法案,需要您过目一番。”

    “让他进来。”

    “是。”

    不多时,顾炎武便进来了:“微臣参见陛下。”

    “免礼。”

    “陛下,这些是最新的法案,已经呈递给所有部堂大臣看过,综合了各方建议,但目前争论依然很大,每一份法案臣都列举简化版,也做了批注,请陛下过目。”

    顾炎武手中有多项方案。

    例如《商税法》、《合同法》、《刑法》、《民事法》等等。

    其中《商税法》引发的争论是最大的,因为此事关乎到重新定义商税,牵扯到的利益太深。

    王承恩将这些法案接过来,放在皇帝的御案旁。

    崇祯也没有急着看,而是道:“朕在与孙大人商议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你也一起听一听。”

    顾炎武道:“是。”

    这一年的顾炎武才二十岁,已经在立法院做了两年半的博士。

    相比来北京之前,他变得更加成熟而睿智。

    江南神童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而一边的孙承宗却看出了端倪,皇帝明显非常喜欢顾炎武,此时商议郑芝龙的事情,将顾炎武留在这里,看来是要栽培顾炎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