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如此时的镇远关。
它已经是一座半废的古堡,在血与火中崩塌。
但是它的意志却如同钢铁一样。
让固始汗都震撼的是,瓦剌人已经填进去了两万多人,明军的反抗依然还在继续。
整整一天。
镇远关已经成了地狱。
但是,就是这一天,镇远关为宁夏镇赢得了时间。
后方已经开始坚壁清野,已经开始回防,开始军报传入陕西。
还有许多军民南撤。
至少保住许多普通百姓,保住了无数家庭。
这一天的时间,完全出乎固始汗的意料。
按照他原本的计划,此时应该已经兵临银川城下,大军分几路对宁夏镇开始秋风扫落叶一般进攻。
但却卡在了镇远关。
火炮将城墙轰塌,将城墙上的明军轰城肉泥,却并没有震慑住这里的明军。
城内的防线如同钢铁一样坚固。
瓦剌人只有硬着头皮一点点凿开。
王绍的左手臂上甲胄的铁丝线已经断开,甲胄尽数脱落,左手臂被砍得不知多少刀,连白骨都能看见了。
也许人到了极限,就没有疼痛感了。
他的身后是镇远关南边的城门,这是最后一道防线了。
城门后面,有几万老百姓正在南撤到银川。
前面还有无数瓦剌敌军潮水一般涌来。
最后的2000明军全部集中在城楼处。
所有明军都无声地伫立在那里,没有人说话,他们沉默着。
火枪手手中握着枪,步兵披着甲,握着刀。
王绍呸了一口血水,淡定道:“儿郎们,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今日,咱们同年同月同日死!”
“万岁!万岁!万岁”
高呼声在城楼处此起彼伏。
小伙子们一个个神色坚毅,眼神锋利。
前方的瓦剌人下一波的进攻如同洪水一样冲来,双方在南城楼出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枪声响起,弥散着火药味和血腥味。
一个个瓦剌人倒下,一个个明军也在刀剑和火枪中倒下。
无数母亲失去了她们的儿子,无数孩子没有了父亲。
西天的残阳彻底沉入地平线下后,只剩下余晖。
整个天幕是深青色到淡黄色、黄色、淡红色、红色,最后是血红色。
王绍的刀砍断了,尤其手臂上的伤,他用不了火枪,被士兵们护起来。
城楼上的火枪手子弹也打完了,开始亮刺刀。
刀子从腹部对穿过去,将内脏搅碎,将血肉撕开。
一个个明军在瓦剌人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下倒下。
最后的防线,在天黑之前的那一刻,终于只剩下十几个明军。
王绍挥舞着同袍的刀,还在继续砍人。
他身边的护卫一个个倒下,一个个死去。
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
瓦剌人将他团团围住,没有立刻杀掉他。
这是固始汗的命令。
固始汗想要亲眼看看,镇远关的守将到底是何人。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在他二十万大军面前抵抗一天!
王绍用一把断掉的刀抵住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尽量不要倒下去。
鲜血大片大片从额头滚落下来,模糊了视线。
他炸了眨眼,看见西边天空最后的余晖。
有风从耳边掠过。
他想起少年时期,他是陕西秦州王家村人,那些年陕西闹饥荒,没有饭吃。
他经常饿得发慌,尤其是这种天气,又饿又冷。
为了不让自己在寒冷中饿死,他就不断的跑,用尽全力跑,跑去地主家周围去要吃的。
每次他运气都很好,都有一个小姐姐给他吃的。
后来,皇帝陛下到了陕西,陕西各州府的老百姓有饭吃了,再也不用跑了,但再也见不到那位小姐姐。
现在,他跑不动了。
他已经无法再动弹。
断刀支撑着他的身体,这短短的一生从脑海中快速闪过。
作为一个男人,他报效了君王的恩情,对得起自己的国家,也与自己的士兵们同袍杀敌,对得起自己的下属。
唯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儿与父母。
可是,自古忠孝难两全。
前方有铁蹄声传来,固始汗带着他的亲卫兵赶来。
王绍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最后,笑容慢慢消失。
他缓缓合上眼。
晚风又吹起了血雾,发出“呜呜”的声音,仿佛是那些战死士兵的亡灵在哀鸣。
固始汗来到这里,看见那位站着死去的明朝将军,再看了看周围,心头一震。
明军何时变成这样了?
只是短暂的思忖了一下,固始汗下令道:“铸京观!”
崇祯八年九月三十日,镇远关破,一万明军全部殉国,二十万瓦剌大军从宁夏入关,西北之战正式拉开序幕。
当夜,无数人南逃。
原本北上准备支援镇远关的明军得知镇远关破防,立刻回撤到银川城。
而也是在当夜,瓦剌人如同洪水猛兽一样,从镇远关的口子涌入进去,朝银川城一路挺进。
西北战火重燃!
一封封紧急军报加急送往西安府。
第553章 亲征;朕要教瓦剌做鬼(第三更…
崇祯迅速看完手中的军报。
看完之后,他的眉头已经蹙起。
众人一看皇帝的神色,立刻知道发生了大事。
“固始汗亲率二十万大军,破了镇远关,进入宁夏镇!”
皇帝此话一出,所有人都惊得面面相觑。
屋内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还有5万瓦剌军早在九月初的时候就开始进攻甘肃镇。”
曹文诏立刻出列道:“陛下,臣愿意领兵前往杀敌!”
崇祯没有回答他的话,而是坐下来,靠在椅子上,仔细思索起来。
人生中,许多事情的发生都伴随着突然性。
真正的强者,就在做好了各种防御措施,将突然性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甚至反败为胜。
而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自乱阵脚。
崇祯的一只手放在椅子的扶手上,轻轻敲打起来,他看着前面那张陕西的地图。
这份军报已经是九月三十日的了。
现在那边到底什么情况,崇祯不知道。
但按照瓦剌人这一次的行动,必然不乐观。
一共出动了二十五万军队。
五万在甘肃镇。
甘肃镇可比宁夏镇要大,而且明军兵力更多。
固始汗只发了5万大军在甘肃,二十万穿越沙漠,抵达镇远关附近。
很显然,他是玩的声东击西。
而且固始汗很聪明,集中了优势兵力攻击了明军最薄弱的地方。
这个原理就像田忌赛马里面一样。
崇祯现在有三个选择:
一、从榆林镇调边军支援,榆林镇里银川城有600里,骑兵行军,7天可以抵达,不过榆林镇现在只有2万军队。
鬼知道固始汗会不会留一个后手,等明军将榆林镇的军队抽调后,他的另一队人马闪电突袭榆林镇。
所以,这个策略基本上被否定了。
二、从鄂尔多斯部调集军队,鄂尔多斯部离银川城有600里,和榆林镇差不多。
鄂尔多斯部早已臣服于大明,要调集鄂尔多斯部的军队是完全可行的。
不过从西安府出发到鄂尔多斯部有1200里,比去银川城还远。
所以这一条也不考虑了。
三、赶紧动员陕西所有的兵力,和瓦剌来一场硬仗。
所有的暴力,都需要更加强大的暴力来解决。
崇祯的脑子飞快地转起来了。
“一、立刻传令下去,陕西进入战时警备状态。”
“二、施凤来听令,立刻从最近的军政粮仓筹调3万石粮食到平凉府囤积。”
“是!”
“三、传朕旨意,让邱禾嘉调动湖广省的资源,三个月之内运十万石粮食到长安,转运到平凉府。”
“四、洪承畴、曹文诏听令,你二人各率两万大军,洪承畴左路,抵达宁夏中卫,曹文诏右路,抵达宁夏后卫。”
“末将领命!”
“五、骆养性,立刻联络锦衣卫,朕要北边最详细的情报。”
“是!”
皇帝一气呵成,随后道:“瓦剌人敢来,这一次朕就让他们付出代价!”
众人道:“陛下圣明!”
崇祯也没有继续在长安待着,第二日一大早,便统帅8万大军一路北上。
无论任何时候,只要不是正面硬刚的大会战,打的都是情报。
而且调兵遣将,必须得知道前方的详细情况,要不然一抹黑,大军派出去了,情报搞错了,就调整不回来了。
例如敌军其实可能已经长驱直入了,而你现在还以为敌军还在宁夏镇,结果自己的军队没有做好准备,半路被人截胡。
这种事,在北宋末年高频率发生,宋军被金军打得找不到东南西北。
一旦如此,败的一方士气大损,必然开始出现畏惧敌人如虎的心理。
就和天启年间,明军害怕八旗一样。
若是出现这种局面,就是再调遣百万大军来,都会输的很惨。
那么崇祯为何现在一口气发出左右路,然后自己中路北上?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布置是有余地的,也就是缓冲地带。
现在他不知道瓦剌大军是否还在宁夏镇,所以他选择了西安府和宁夏镇中间的平凉府做第一个后勤补给点。
一旦他行军到平凉府,发现平凉府北边没有敌军,便可以快速在更北边的平虏所设置第二个补给点。
这个时候,离宁夏已经很近了,三路大军可成掎角之势,对宁夏镇形成合围。
核心的一点是先解决补给点的问题。
记住,古代行军打仗,粮草补给点是关键的关键,不能有半点马虎。
崇祯比较担心的双线作战终于还是发生了,而且西北这一次的战争规模比他预计的还要大。
二十五万瓦剌大军,在固始汗的统帅下,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