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5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蒸汽机车和蒸汽机轨道车的研发,失败了近数千辆。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按照图纸造出了数千辆不同的车,大规模的密集的测试,都失败了!

    这里面牵涉到人员的培养,俸禄,随时需要的原材料。

    这种原材料因为要的急,都是高价走特殊渠道采购,并且临时调度了不少民间的手工艺人做协助。

    无数人日以继夜地制造、测试、改进、再测试、再改进。

    从0到1的过程,无数人彻夜无眠,无数人都在怀疑皇帝说的那种蒸汽机车到底是否真的存在。

    从第一个蒸汽机安装上两个轮子,测试了几十遍,再到四个轮子,测试了数百遍。

    从小小的卡槽,逼着科学家们让铁匠们大量制造铁钉(中国古代很少用钉子,要用也用木钉)。

    那种从0到1的黑暗、迷茫、无助,是21世纪的人无法体会的。

    其实也不是完全不能跑,试了几百种,上千辆,能动的肯定是大部分了。

    可能仅仅只是能移动几米,远的十几米,最远的也不过百米。

    这种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有人提出干脆体积做大一点,用到战场上,军队冲锋的时候躲在后面,当敌人的火枪和弓箭。

    可也被否定了,因为最远只能跑百米,而且非常缓慢,体积做大了更加难移动。

    毕自严犹豫了一下,继续说道:“陛下,关于蒸汽机车的研制,是不是可以暂停?”

    “继续,这件事不能停,朝廷不缺这点钱。”

    “但是臣发现有官员私下在……”

    “此事暂且不提,不要打断他们。”

    “是。”

    崇祯当然知道有官员借用朝廷投入大量的资金,从中扣钱。

    扣钱很容易扣。

    工匠、劳工就招募了千人,又花高价从各地采购需要的原材料。

    这些都是可以做文章的。

    但现在不是差科学院的时候。

    只要大的方向是正的,只要没有影响速度和节奏,崇祯就不会动他们。

    崇祯自己也很期待蒸汽火车的出现。

    如果真的出现了,就铺一条从北京到玉门关的,将源源不断的中央军运输到玉门关外,打得吐鲁番连他妈都不认识。

    再铺一条铁轨到伊犁,在那里种植一望无际的棉花,将棉花源源不断运输到中原,让人们冬天至少能够穿得暖和一点。

    总之,这种东西,花再多的钱都在所不惜。

    打穿科技的上限,是要且必须一直做的事情。

    韩爌突然出列说道:“陛下,张煌言昨日有一份奏疏送到内阁。”

    他从长袖中取出来。

    “张煌言的意思是,现在安南的一些本地商人,也希望能流通银钞,希望朝廷能够批准在安南设立皇家银行。”

    “这是好事啊,准!”崇祯目光落到陈子龙身上,“此事你来去安排。”

    “是。”

    为什么安南国的商人希望用银钞?

    因为做生意的人都知道,银子太不方便了。

    找零不方便,携带不方便,还有损耗。

    中原与安南已经通商三年之久,大批的安南商人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赚得盆满钵满的。

    他们许多人也跟随商船抵达了大明的通商口岸,发现大明朝的商人全部都用银钞。

    听说这玩意儿还可以用来交税,就更加喜欢了。

    其实这也侧面的反应了大明国力的确增强了,连偏远的安南都感受到大明国力的强大。

    货币是一种信用,货币的信用是建立在国家强大的公信力上的,国家强大的公信力是建立在强大的武力和经济实力上的。

    这意味着,皇家银行又可以启动印钞机了。

    五天后,毕自严又来了,他汇报了从日本运回来的第一批白银的统计数。

    一共是1357万两。

    等等,既然大明朝现在流行用银钞了,搞那么多银子回来,除了存起来增加银钞的公信力以外,还能做啥呢?

    似乎也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了吧?

    难道还能当钱花了?

    大明朝做交易已经不收银子了,你朝廷总不能先坏了规矩吧?

    当然可以交易,但不是在大明内部交易,而是由大明远洋贸易商社,去南洋购买大批南洋的商品,进口回来。

    然后将进口的商品高价再卖出去。

    这就是做生意啊,就这么简单。

    所以其实白银还相当于大明朝目前的外汇储备。

    正月十三日,袁崇焕收到了皇帝的密报,是关于辽北省的执行计划。

    辽东军务必要在7月之前,往北再推进五百里。

    说直白一点,就是占领哈尔滨所在的位置。

    毕竟皇帝调了30万预备役过去支援辽北省。

    你得尽快把辽北省的敌军给扫灭吧,要不然30万人窝在你辽东,你吃得消?

    正月十六日,一大早,驻扎定北寨的张杨接到了从沈阳发来的一条军令,让他务必在一个月之内探查清楚定北寨北面五百里的敌军情况。

 第744章 和俄罗斯人干起来了(第二更)

    袁崇焕正月十三日接到皇帝的命令,张杨正月十六日接到总督府的命令,说明这大冷天的,用的是最快的马,几乎没有歇息地赶路。

    足见总督府对北面局势的重视。

    事实上,在张杨将上一次的情报送到总督府后,袁崇焕不太放心,就又增加了2000人手到定北寨。

    这事比较棘手,定北寨位于辽东省的最北边。

    辽东地广人稀,定北寨方圆三百里的人不多,后勤线的补给点从崇祯八年年底皇太极败走后就开始建设。

    但是辽东实在太冷,基本上到了冬天就没法干活。

    在崇祯八年刚结束辽东之战后的年底,辽东军根本不可能立刻开始在铁岭以北快速建立城寨连接过去。

    到崇祯九年的时候,冰雪融化了,辽东军才在铁岭以北建立了三个城寨,同时有驿站的功能。

    但依然无法有效的补给定北寨的补给线。

    关于定北寨的营建,辽东总督府曾经发生过重大分歧。

    例如祖大寿就反对在如此北的地方建立定北寨,那样离沈阳太远,后勤补给压力太大。

    但是何可纲却认为,一定要在那里建立一个前哨点。

    (定北寨大约在后世的吉林市的位置。)

    何可纲非常犀利地指出,北面有大量的无人区,如果明军不将前哨推到定北寨的位置,辽北发生了什么,明军很难及时掌握情报。

    简单点来说,定北寨根本不是防御型城寨,而是一个前哨点。

    即便后勤线长一点也无所谓,一定要提前覆盖一定的范围,毕竟辽北信息的收集,才是最重要的。

    赵率教就同意祖大寿的说法。

    他们两人都是实战派,都是领兵打仗,冲锋陷阵的。

    他们非常清楚前线距离后方过远会有什么风险。

    但袁崇焕还是同意了何可纲的说法。

    这并不是说何可纲的说法不切实际,这再次证明了定北寨根本就不是用来防守的,只是前哨刺探情报点。

    只要定北寨的守将自己不作死,即便敌人打来了,有红夷大炮和威武大将军炮的防守,敌人也休想攻破。

    正月十六日一大早,张杨看完总督府军令后,就立刻开始执行命令。

    明军的执行力绝对足够强。

    更何况辽东军是在战火中锤炼出来的铁血强军。

    张杨本人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做事雷厉风行,上面有命令,坚决执行。

    当天,他就派了100人,分出10个小队,分头出发,潜入北边的雪原里。

    探查情况,没有必要太多人,人多了行动起来反倒不方便。

    10个小队快速进入雪原深处。

    不过张杨本人认为上面反应过头了。

    辽北地广人稀,且环境极其恶劣,想要在辽北生存下来,很难很难。

    那些罗斯人也不过是极少数,绝不会构成军事威胁。

    正月十九日,一支明军小队深入到定北寨前方150里。

    这一日,风雪吞没了整个世界。

    明军牵着马匹,在雪地里艰难前行着。

    风呼呼的响,扫过前面的雪松林,如同巨浪一样,排山倒海一样在天地间快速掠过。

    经历了三天的探查,没有也没有发现。

    饶是这支意志力坚定的明军,也认为这种天气,没有人会出来。

    等再往北一百多里,他们便打算绕道回去。

    “老汤,前面好像有一个村子。”

    说话的年轻人叫李勇刚,他裹着一件绿色的大棉袄,带着帽子,压得很低。

    不过还是可以看见他的左眼下面有一条长约五厘米的刀疤,差一点点就到眼睛了。

    他是上等兵,在前年的辽东之战的时候,带着重伤,将重要的情报送到了广宁城。

    老汤眯着眼睛眺望过去,那里的确有一个村子。

    在广阔的辽北大地,分布着零零散散的村落。

    有女真人生活,也有汉人在这里生活,甚至还有蒙古人。

    毕竟在元朝的时候,这里是蒙古东征元帅府的管辖地,大量的蒙古人群居在这里。

    只不过经历了大明和女真人的两波更新后,民族已经有些杂乱,而且明朝中期开始,这里就频繁发生战争。

    先后有蒙古左翼大量南迁,女真族大量南迁。

    到这个时代,村子里的人不多,村子和村子之间隔得也很远。

    老汤喝了一小口烈酒,递给一边的李勇刚,说道:“走,今晚就在那里村子里落脚。”

    一行人往前面村子行去。

    先是李勇刚小心翼翼靠近,在周围转了一转。

    他隐约听到屋子里传来叫喊声,还有听不到的语言,还混杂着男人古怪的笑声。

    再去另外一处,看到几个体格高达的罗斯人蹲在屋子里,正在煮水,火烧得正旺。

    又在附近转了转,心里大致有了数,便立刻返了回去。

    “老汤,村子里有一些长相奇怪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