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路上,杨元一直以为济州岛是一个荒芜人烟的岛屿,待登了岛,才发觉,这里与岭南的城市相比,已经不遑多让。
不知何时,一座城市就屹立在济州岛上,高约两丈有余,一条宽敞的大道直通城外的码头,数不清的行人,脚夫,商贾,如同蚂蚁一般,在其上走动,热闹的很。
最令人印象的,则是码头,与番禺的码头不同,这里的码头非常干净,就连脚夫,也脸白手净,脸上泛的红光,一看就衣食不错。
待下了船,自有人帮忙将货物卸下,就连那些马儿,也有人帮衬着,缓缓落地,牵引到岛的东面,听闻那里有上好的草场。
“诸位辛苦了,早已经备好了酒肉,快些去吧!”
迎接他们的,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没有穿官袍,却仿佛是个主人翁一般,很是热情,船长有些受宠若惊,脸上满是喜悦。
杨元不过是一个小小年纪兽医,哪里顾得这些,热闹且具有异域特色的码头,让他看花了眼。
“快半年了,郎君终于想起济州岛,也想起了这座牧马地!”
看着一匹匹下船的马,墨渊的眼角里含着泪水。
造反被救了,墨渊很感激李郎君,随即又被李郎君莫名其妙的忽悠到了这座岛,说是要组建骑兵,让他领兵,说是在此训练一二,
于是,带着几百个父老乡亲,墨渊来到了这座岛,联合漂泊在此的汉人,倭人等,开始艰难地垦荒生涯。
所幸,每隔半个月,就会有南来的船队带来物资,或者移民,让这座济州城慢慢地建设起来。
北方的高丽、契丹的高丽参、皮草等,南方的日本剑、扇子,周国的书籍,瓷器,书画,都来到这里汇集,成了一座大市场。
至于岛上的耽罗王室,早就被撵到了岛中心山区了,反正也没多少人。
幸亏岛内有个待了许久的老人,是从前出使契丹的使臣,漂泊到岛上数十年,名唤陈申,在他的帮扶下,这个济州城,才勉强建立起来。
原本想领兵打仗的,结果
“前来济州岛之前,都督千叮咛万嘱咐,若是有欠缺的,只与我说,岭南自当供给!”船长看着这座城,开心地说道。
“也没啥缺的,每个月都有商队过来,如今所缺的,只有人,哪怕我派人去契丹买些奴隶,在高丽、日本招募汉民,但依旧不过三千余人,这偌大的岛,怎么守的过来?”
墨渊抱怨着。
“您看,我为您带来了上百匹上好的大食马,都督对您寄予厚望,对于济州岛也是寄予厚望”
“这是都督带给您的信!”
听到这话,墨渊心里也是暖和的,终于,李都督重视自己来,握着信,回家再看。
回到书房,李都督的信中,布置了紧要的任务。
首先,必须招募两千户,开垦十万亩的田地,建立粮仓,让济州岛不仅仅是个牧马地,而是岭南的粮仓。
第二,去山东等地,招募汉人,那里地少人多,让济州岛的汉人占据绝对的主要地位。
第三,在招募的汉人,契丹人,以及高丽人中,选拔一些天赋较好的,训练他们成为骑兵,人数不低于一千人。
第三,配合商队开拓日本,让岭南的商货进入其中,顺便招募一些士兵,开一些金银矿。
等等,难怪此次商队有些不同寻常。
他回想起来,这次船队过来,尽然没有带一些货物,反而运送了好多的武器,以及几百号衣衫奇怪的人物,难道就是他们准备去日本不成?
“为甚要去日本?”坐着船来到济州岛,刚歇息下,大脑还是昏沉的,听闻都头说要去日本,张力立马站起,惊诧道。
“日本的金矿银矿多,都督府,也没有多少余粮啊!”卸岭都头妙石道人甩了甩拂尘,瞥了一眼众人,轻声道:
“诸位跟着我干了多日,都督府奖赏也拿了不少,这次虽然更偏僻,但危险却是无的,奖赏更高!”
“能有多高?”
“济州岛,每人百亩地,外加五十贯钱”
第一百九十一章平安京
对于高丽的攻略,李嘉自然不放在心上。
高丽毕竟不是高句丽,就算是,也已经被唐朝打断了骨头,再也挺不起来了,更何况,它的上头还有一个契丹人不断地对它抽血,羸弱的兵力,对于济州岛而言,完全没有威慑力。
但,高丽人口多,上百万的人口,再加上封建诸侯般的局势,是一个大市场,来自岭南的货物,源源不断地倾卸到了高丽。
因为已经成为南汉的权臣,李嘉就辞去了特使的职位,不然就闹出笑话。
不过,锻造钱币,着实是个技术活,李氏商会包揽了整个高丽的钱币发行,更是与高丽王室达成合作,将高丽特产运送到海外,为高丽王室赚取金钱。
来自岭南的丝绸,瓷器,香料等,源源不断地进入半岛,而李氏商会又大肆收购鹿茸,山参,以及粮食等东西,转售出去,又能赚取一大笔钱。
面对契丹人的压力,高丽依旧能苟活至今,实力不可小觑啊!
高丽市场开辟了,日本则不然,依旧维持着半封闭的状态,李嘉派遣船队前往日本,代表的是汉国。
罗兴站在船头背着手,翘首迎风,观望着辽阔大海的波浪,从济州岛南下,以前耳边传闻的东岛仿佛在天边,这是他的前途所在,心情越发的激荡起来。
普天之下的王土,是没有边际的;建功立业的抱负,一直都在远方!安逸的岭南,建功立业的机会很少了。
果然数日后,人们便在船上看到了陆地,甲板上又是一阵欢呼雀跃,大家都开始换上官服,罗兴也不例外,他们是使节,代表的是大汉的脸面。
不过,大家还是高兴得太早了,航行还远没结束,照倭国商人的向导,船只还要沿着海岸北行,然后从九州、本州之间的海峡水路进入曰本国内海,这样才能在靠近平安京的港口停靠。
沿途遇到了曰本国的船只询问,使臣让向导翻译,又出示使节印信,被顺利放行。此时风小,航行度慢下来,人们收了帆,慢慢航行……
又过了好几天,罗兴等人到达了淀川河口的渡边津,然后遇到了曰本国的官员,正副使及向导翻译换船跟着官员前往平安京。
实际上罗兴等人用不着翻译,曰本国接待的官员会说汉语,他们的史册也是汉字写的,文官多少都会读写,不会写的,也当不成官。
如此,罗兴等人就摈弃了翻译,这翻译只能与平民小吏交谈,官员不需要翻译,他们就与官员直接交谈起来,关系拉近了不少。
等他们随船到了平安京时,大家瞬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受,仿佛回到了家长,而不是来到异域,眼前的建筑布局,根本就类似图画上的唐朝长安!与番禺城也极其相似,毕竟番禺城也是按照长安来建造的。
曰本国的建筑较为低矮,官员百姓服侍礼节,比岭南更加返古一些,袖子衣领也宽松一些,百年前的唐服相差仿佛。
看到这,罗兴也读过几年书了,有些羞愧,祖宗的礼节衣裳,竟然遗失了大半。
不过在岭南这样穿,的确要被闷死,太热了,心中的羞愧瞬间消散大半。
熟悉的感觉让罗兴对倭国的印象非常好,他对副使道:“未曾想到倭国也是王化之地,前唐时期的遣唐使想来也不假,以中原规矩来办,此行应该顺利多了。”
副使笑了笑,显然比预想中的情况好得多,道:“使君言之有理。”
罗兴等人被带着先在一个低矮的府苑里递交了大汉国书,然后就被安顿下来,没见着倭国国王。
见此,众人心情下沉,与预想中的很不一样,罗兴发现此国官吏比较缄默谨慎,问的话一般都得不到明确的回答,倒是倭国商人向导比较好相处,不过商人了解的东西太少,只能得到一些人皆知道的信息,并没有他用。
此时曰本国主的名讳叫成明,在百姓中颇有美名,因为“天历之治”让国内国泰民安;不过实际掌权者并非国王,而是摄关大臣藤原实赖。
这与汉国的情况倒是相似,也不知这个摄政大臣也没有李都督那么好说话。
想到这里,罗兴也没有忘记正事,开始用笔记载起来,这是要回去送到都督府的。
在等待召见的几日里,罗兴常与向导和当地人交谈,将各种事记录下来。
他在卷宗里写道:曰本国国主大权旁落,外戚藤原氏长期把持实权,极类我国……
想了想,随即又将这页撕掉,重新书写:
曰本国国主大权旁落,外戚藤原氏长期把持实权,拥有土地的“本家”、“领家”及公卿贵族居于平安京遥领封地,平安京歌舞升平,地方实际由庄田官和武士控制。
公卿贵族不事军务,与领地之兵多年未识,且更将以领兵为耻,地方庶务被武士管理,长久之下,本根相离,必生大乱……
就在这时,曰本国的一个官员到行馆拜访,自称中纳言藤原正行,乃藤原家别支,三十来岁,中纳言的别称是“黄门“,原本由来是秦的官职,宫门之扉为黄色,此官于门内侍立所致。
藤原正行看着罗兴,顿了好一会儿,鞠躬用口音生涩但流畅的汉语道:“我国官吏若有款待不周之处,还清贵使多多海涵。”
罗兴一听,这不是朝堂上官吏所言的洛阳正音吗?立马直起身子,回了一礼:“很好很好,我们居住的地方虽然睡在地上,但很干净;米饭和鱼干也做得很不错。请坐!”
几个人便面对面地在屋子里跪坐下来。
“那么……”藤原正行沉吟片刻道,“二位贵使此番到我国,便是大汉国与我日本国通商一事?”
“正是如此!”罗兴拿出了文书,交与他。
“通商一事,需要天皇陛下与摄关细细商榷,不过,贵使这文书,却有了差错!”藤原正行直起身子,严肃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