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射声司由于紧要部门,其所在,距离皇城很近,不过二三里路,但吴青等不及这点时间,直接骑马而去。
整个衙门所有人对此不以为意,仍旧有条不紊的处理消息,每隔个十天半个月,指挥使总是要纵马狂奔于大街之上,他们已经习惯了。
宫城的守卫已经熟悉了其人,检查了一下令牌和搜身,就让其通过,不一会儿,吴青就被宦官带到了皇宫中,来到了皇帝近处。
而这边,皇帝则闲情雅致地钓起鱼来,寒风刺骨,而亭中又烤着火,温酒,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求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遥看……”
他仔细一看,原来在皇帝身边,站立着一个浑身裹的鼓鼓的孩童,走路都有些费劲,他脸色涨红,正鼓足劲,背诵着诗句。
另外两个差不多大小的孩子,则害怕的站立在一旁,等候着考究。
“遥看瀑布挂前川——”皇帝等了遥看几遍了,这才无奈地言语道。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大皇子一口气,将后面的诗句背出来,然后一脸紧张地看着皇帝,等候他的批示。
“还是不太熟练,要知道你已经五岁了,识字开蒙也有大半年了,怎么还不熟练?是不是偷懒了,要知道,天气虽寒,但也不能松懈,知道吗?”
皇帝的话不轻不重,但仍旧让几位皇子心惊胆颤,尤其是被训斥的大皇子,更是快哭了。
“孩儿知道了!”带着哭腔,大皇子连连点头。
“嗯,记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咱们李家,不能出文盲!”
李嘉点头道,这时,一旁服侍的田福连忙走了过来,在其耳边轻声道:“射声司有紧急军情!”
“心哥儿,你二弟三弟,接下来由你考究,我待会回来复查!”
李嘉随即摆摆手,几个皇子在侍女宦官的带领下,离开了亭子,吴青这才走上前,沉声道:
“陛下,开封传来消息,北宋似乎准备北伐太原,禁军已经开始动员了,想来时日已经不远了!”
“刚过完年,赵匡胤就耐不住寂寞,准备北伐了?”
李嘉颇有些惊诧,这操作,后勤可难做啊,不过,他又仔细一思量,明白过来:“他这是准备打人家一个猝不及防啊,而且,也是为了避免与契丹人对战!”
草原人作战一般都是在秋高马肥,养膘之后,冬天作战,不止人会难受,马也会被冻坏,草原人一般不会这时候出动。
而赵匡胤就是预备契丹人这一习性,哪怕越冬作战,也在所不惜,况且北汉赖以生存的,不过是太原城和契丹爸爸的援兵,断其一臂,胜算很大啊!
“让你们的人好好打探一下,确定其真实性!”
李嘉随即说道,战略欺骗也有可能,出动禁军也有可能是南下。
随即,李嘉又快步来到了军机处,召集李淮前来议事。
“陛下,此事可能性倒是很大!”
李淮轻声道:“南方冬雨连绵,更是湿冷难耐,比北方更难熬,想必是北宋不会如此行事!”
“让你们的人好好打探一下,确定其真实性!”
李嘉随即说道,战略欺骗也有可能,出动禁军也有可能是南下。
随即,李嘉又快步来到了军机处,召集李淮前来议事。
“陛下,此事可能性倒是很大!”
李淮轻声道:“南方冬雨连绵,更是湿冷难耐,比北方更难熬,想必是北宋不会如此行事!”
第八百一十八章庙堂
数日后,射声司又传来消息,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统兵伐北汉,从潞州出发(古称上党),数千骑兵直驱辽州(今山西左权县),天下大动。
而出乎意料的是,二月初一,北汉辽州刺史杜延韬开城迎降,李继勋兵不血刃,就夺下了辽州,北汉上下惊恐,连忙求救与契丹人。
辽州与太原,只隔了一个隆州,不过数百里的距离,骑兵两日就可到达。
此时,镇守燕云的,乃是著名的契丹将领,南院大王耶律挞烈,他坐守燕云多次支援北汉,最有名的就是忻口之战(954)击败后周符彦卿、李筠部,阵斩史彦超,使得郭荣无奈撤兵。
不过这本来就是高平一战的后续,郭荣使得刘崇溃败而逃,他根本就没想打下太原,至少现在不合适。
耶律挞烈与普通的契丹人不同,他四十岁才出仕,如今六十有五,当了十几年的南院大王,擅于治民,以至于有富民大王之称。
耶律挞烈得知辽州不战而降,宋人北上的消息,不由得大吃一惊。
前几年郭荣北上,兵临幽州城下,他可是见识到了中原人的厉害,如今又听闻其北上伐汉,以其强大的军力,岂不是轻易地就能囊括河东?
“绝不能让宋人得逞!”耶律挞烈沉声道,他不顾自己花白的头发,大声说道:“点齐三万骑兵,让二郎们好好准备一番,即可出兵太原!”
北汉一向是契丹人制衡中原的必要手段,让后周北宋欲死欲仙,待后来北汉灭后,又支持西夏,建立攻守同盟。
檀渊之盟后,虽然辽宋罢兵,但只要宋人不听话,西夏就会起兵,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宋朝不得不屈服,划地,增加岁币,契丹人的政治极为了得的,
况且,先有北汉,后有西夏,使得中原必须先根除这两国,才能谋夺幽云。
所以,守幽云,必须卫北汉,耶律挞烈毫不迟疑地起兵西去。
这下子,整个天下都动荡了,一下子就三国混战,李嘉想不清楚都不行。
到了这个时候,大唐必须凑个场子,不然就浪费了这般的时机。
这般的军国大事,军机处定然是决定不了的,其本来也不过是个总参谋部罢了,李嘉随即召开了御前会议。
几位宰相,转运使司,军机处,五六人,神色自若地听着李淮的解说,陷入了思考。
孙钊言语,情绪激昂,提及要灭吴越,吞并这个南方仅存的富庶国度,从而让财政大步跨越。
但朝廷吞二国还没两年,就已经消化不良了,如今灭吴越,岂不是得撑死,到时候中原南下,兵力反而不足了。
李嘉则摇摇头,一锤定音:“吴越国者,钱塘江而过,杭州城虽高,但海龙军逆流而上,一日可围之,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早晚会取得,不急于一时!”
而首相赵诚,则比较实际,言及囊括荆襄,“襄州宋人数万大军,快马加鞭,一日就可兵临江陵城,截断三峡夷陵,入蜀之路断绝,到时候不仅失去的是荆南府,还有整个东川西川二府,数百万人口!”
“只要将其山南道攻下,到时候向西就可入关中,向北可威逼东京,进可攻,退可守,万事在我!”
此言一出,立马就获得了许多人的赞同。
这是老成谋国之见,李嘉闻之,也不由的点点头。
借鉴历史经验,李唐皇室自唐初就形成了以关中、巴蜀、荆襄三地为战略核心地带以保障关中地区的安全地缘安全体系。
山南道所领秦巴山地、荆襄地区,既是核心地带之一,又是关中的南部门户及巴蜀的前大门,在安全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就在众人以为可定时,突然有人发声,引起众人疑惑。
赵诚目光投射而去,发觉是孙光宪这个老家伙,眉头瞬间一皱,对于这个老道的官僚,他心中颇为不喜。
“臣以为,北汉不足为虑,宋国唯一可惧的,就是契丹人!”
孙光宪作为老官僚了,经历过契丹乱中原的事件,大局观极为清晰,他一语中的,说到了重点。
“哪怕宋兵攻城拔地,但只要契丹人来了,定然会无功而返的,骑兵速度极快,或许只有几个月就会见分晓!”
“所以,朝廷要是乘虚而入,定然要好好思量了!”
“哦?”李嘉来了兴致,忙问道:“卿家之前主政荆南,想必对于山南道很了解咯?”
“老臣不敢称了解,但却知晓,山南道初设时,其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之山,可谓是战略要地,但高氏据荆南以来,数十年不得寸进!”
孙光宪面对众人的尖锐目光,淡淡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
“这是为何?无它,山南道,本就是形胜之地,因“山川形便”而设,山地极多,光是襄州,臣就听闻,边光范就任后,多加修缮,城高已达四丈,又废苛政,民心多归附。”
“若是朝廷取之,哪怕有火炮之属,抛石车之远,至少也需要十万大军,数月之围!”
“东京距襄州,不过数百里之远,禁军疾驰,数日可至,到时候北汉之战,恐怕早就结束了,朝廷白白辛苦了一场!”
闻言,其他人想反驳,却找不出理由,只能作罢。
“相公所言,其就是于兴元府吧!”这时,李淮则微微一笑,打破了沉寂。
“没错!”孙光宪点头,笑道:“大学士见识长远!”
“启禀陛下!”孙光宪看着皇帝,认真地说道:“朝廷用兵,无外乎三处,但唯有兴元府,最为妥当!”
“其一,兴元府本就是蜀地门户,宋国残兵据之,可以随时南下,席卷蜀地,以至于潘爵爷拥兵八万以守之,而我国夺之,才可北上关中,复我旧都!”
哗啦啦——
复旧都这话一出,大家瞬间就激动起来,这政治意味太深远了,占据长安,等若是宣告天下:咱大唐又回来了——
正统之位牢不可破。
第八百一十九章
唐朝国度在哪?
长安。
唐朝列祖列宗的皇陵,都在长安。
走了长安,才算是大一统王朝。
你看中原,定都汴梁开封,这几十年,就没长久的。
虽然大家心头不说,但国都定在长沙,所有人心里头总有一种草头王,不长久的味道。
哪怕是定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