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他怎么表现,怎么出色,只能获得部分朝臣的青睐,但,皇帝终究还是喜欢皇七子。
哪怕其什么也不做。
“洛阳,已经算是彻底无我的容身之地了。”
李复歆叹了口气,他越是出色,越是能威胁到皇七子的位置,如今,他已经如坐针毡了。
“今年的辽东之战,恐怕就会见到分晓了,到时候,建立藩国,怕是我就得走了!”
李复歆摇了摇头。
也好,自己掌控一国,这种滋味,应该让人难忘吧!
翌日,朝野上下,突然传起皇七子爱民仁德的风声,对于其在偃师县的表现,无不赞叹。
如,安抚贫寡,救济军属,出色了,完成了春耕的任务,使得偃师县夏收极为充分等等。
甚至在市井之间,都开始流传这位薛王断案如神,为民做主的小道消息,一时间风评大涨。
就在这个时候,朝廷传闻,皇长子将与张令铎之女成婚。
一时间,洛阳城分外的热闹。
张令铎是何人?
他乃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功臣,杯酒释兵权之后,出禁军而外掌藩镇,贵为镇宁军节度使。
后来,朝廷统一天下,裁撤藩镇,这位老将,自然受封子爵,荣享富贵。
虽然不掌权,但多年来的从军生涯,以及在地方捞取的好处,足以让其子孙无忧了。
如今与皇室联姻,可谓是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张令铎忙不迭地入皇城谢恩,皇帝亲切接见,安抚了好一会儿,才宾主尽欢。
一个想要巴结皇室,想要富贵连绵。
一个想利用张家的威望,钱财,助力自己的儿子就任藩国。
别的不提,堂堂的节度使,虽然卸任了,但人脉资源不可小觑。
不过,这些只是插曲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
“陛下,河南府,洛阳府,河北府,山东府,已经组织近四十万民夫,转运粮草辎重,如今黄河上的船只络绎不绝,唯独忧虑其水浅沙多,周转困难。”
孙钊汇报着工作。
如此大规模的徭役,组织能力至关重要,幸好如今的大唐还算可以,几个月时间的集合,还是没有问题的。
永济渠和通济渠,乃是利用黄河来运输的,自然而然,受其影响,泥沙堵塞的现象非常的严重,对于通航来说,十分的不利。
这也是为何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盛行的缘故。
没有了黄河的泥沙,通航价值大大提高。
但,从杭州到幽州,如此长距离的运河,对于洛阳来说,利益不是很大。
毕竟,大唐的国都在洛阳。
摇了摇头,暂且将扩充运河踢出来脑子,李嘉这才道:“这些民夫,可得好好安排,且不能让他们有性命之忧。”
粮食自然早就运输过去了,民夫们周转的,只不过是器械,草料,铠甲,投石车,旗帜,衣物,以及各种的酱菜,酒肉等等。
除此外,部分的民夫,甚至会去疏通泥沙,以及当纤夫,拉扯船只,每一个劳动力都会有它的用处。
“本次与契丹之战,将会动用十万御营兵马,其中骑兵五万,另外,幽州数万人,山西府,北庭都护府,山东府,河北府,都要贡献兵马,合计二十万。”
“而本次建立幽州行署,朕不想御驾亲征了,不知何人可当之?”
第1364章
“轰——”
皇帝竟然不再御驾亲征,这着实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而在宰相们却大松了一口气。
天知晓,那些年皇帝在前面征战,他们这些负责后勤的,可是多少惊慌。
军队损失了无所谓,但皇帝要有所不测,大唐的崩塌,只是眨眼间。
如今皇帝说想留守洛阳,让文臣们感动的想哭。
“陛下圣明!”
孙钊生怕皇帝是一时所想,忙不迭的赞成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陛下身负天下之望,坐守洛阳,乃是上上之策。”
其他几人也纷纷赞成。
王溥甚至引经据典,拍起了马屁,让其他人自愧不如。
皇帝没有想到,竟然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
当然,本次出动了十万御营,还剩下一半在洛阳,所以他心中并没有想象中的不安稳。
就算是全军覆没,也能保留一些元气。
他目光看向了若有所思的赵普,以及军机处大臣李淮。
幽州行署。
不出意外他就是一个临时的幕府,统管组织,专门负责对于契丹人的征战。
能力,威望,缺一不可。
这个职位,可不同以往。
皇帝的问询,让众人陷入了沉思。
目前来说,威望显著,能够压住郭进,杨业,以及郭廷璋,以及一众御营悍将的,屈指可数。
潘崇彻、李信,李威,张维卿,这四个国公罢了。
其中,潘崇彻年老,而且,不擅与指挥骑兵。
张维卿则更加擅长军阵,如今更是负责治理黄河。
李信冷静,谨慎。
李威大胆,果敢。
其实这几个人选,或者根本就没有选择。
最让皇帝放心,莫过于李信、李威二人,而其中,李信为人孤僻,行事谨慎,冷静,比更喜欢交朋友的李威,更加适合统御兵马。
两人都是家奴出身,其中的信任自然是无法比拟的。
所以,在座的聪明人只要稍微一思量,就明白了。
邓斌起身,看着众人,这才向皇帝拜下:“微臣以为,无论是威望,还是时机,亦或者能力等等,以梁国公,最为适合。”
李信,封为梁国公,食邑八千户。
“梁国公年富力强,如今不过四十,最是合适。”
赵普也忙说道。
其他人也纷纷表示认可。
而,对于他们而言,这几乎是不用选的。
李信性格孤僻,不擅长交友。
这反倒是他的优点。
也就意味着如果此战获胜,李信虽然获得巨大威望,但却不用担心他结党营私,威胁到宰相们的权力。
李嘉略微一思量,不由得点头,装模作样的说道:“朝廷与契丹决战,首要谨慎,诸将中,也只有李信颇为合适了。”
“依我的意思,以李信为正,李威、张维卿为副,三人合力,一同统率兵马,决战于辽东!”
“陛下英明——”大神们纷纷拜下,表示赞同。
如今到了神武十六年,天下太平,民间渐渐富庶,朝廷积攒了不少的钱粮。
对于战争的渴望,一举覆灭契丹的渴望,已经极盛。
一劳永逸的解决契丹人,休养生息,这是百官的期望,也是宰相们的期望。
“我有意!”
看着众人振奋的目光,皇帝不由的宣布道:“政事堂多年来不曾添人,我有意,转运使总使胡宾王,勤恳为民,为国,忠诚王事,其将选入政事堂。”
不提其他人的惊诧,胡宾王则大喜,忙不迭地跪下:“微臣叩谢皇恩!”
胡宾王的欣喜,不是装出来的。
当了十几年的转运总使,即使皇帝不过问,他自己都慌了。
上上下下都是他自己的人,若是在持续下去,该当如何是好?“轰——”
皇帝竟然不再御驾亲征,这着实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而在宰相们却大松了一口气。
天知晓,那些年皇帝在前面征战,他们这些负责后勤的,可是多少惊慌。
军队损失了无所谓,但皇帝要有所不测,大唐的崩塌,只是眨眼间。
如今皇帝说想留守洛阳,让文臣们感动的想哭。
“陛下圣明!”
孙钊生怕皇帝是一时所想,忙不迭的赞成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陛下身负天下之望,坐守洛阳,乃是上上之策。”
其他几人也纷纷赞成。
王溥甚至引经据典,拍起了马屁,让其他人自愧不如。
皇帝没有想到,竟然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
当然,本次出动了十万御营,还剩下一半在洛阳,所以他心中并没有想象中的不安稳。
就算是全军覆没,也能保留一些元气。
他目光看向了若有所思的赵普,以及军机处大臣李淮。
幽州行署。
不出意外他就是一个临时的幕府,统管组织,专门负责对于契丹人的征战。
能力,威望,缺一不可。
这个职位,可不同以往。
皇帝的问询,让众人陷入了沉思。
目前来说,威望显著,能够压住郭进,杨业,以及郭廷璋,以及一众御营悍将的,屈指可数。
潘崇彻、李信,李威,张维卿,这四个国公罢了。
其中,潘崇彻年老,而且,不擅与指挥骑兵。
张维卿则更加擅长军阵,如今更是负责治理黄河。
李信冷静,谨慎。
李威大胆,果敢。
其实这几个人选,或者根本就没有选择。
最让皇帝放心,莫过于李信、李威二人,而其中,李信为人孤僻,行事谨慎,冷静,比更喜欢交朋友的李威,更加适合统御兵马。
两人都是家奴出身,其中的信任自然是无法比拟的。
所以,在座的聪明人只要稍微一思量,就明白了。
邓斌起身,看着众人,这才向皇帝拜下:“微臣以为,无论是威望,还是时机,亦或者能力等等,以梁国公,最为适合。”
李信,封为梁国公,食邑八千户。
“梁国公年富力强,如今不过四十,最是合适。”
赵普也忙说道。
其他人也纷纷表示认可。
而,对于他们而言,这几乎是不用选的。梁国公年富力强,如今不过四十,最是合适。”
赵普也忙说道梁国公年富力强,如今不过四十,最是合适。”
赵普也忙说道
第1365章 后勤
时值夏末,巨大的太阳直愣愣的挂在天空之中,散发着令人炫目的热气。
笔直而又宽阔的官道上,行走着一辆又一辆的牛车,骡车,顶着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