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黄龙府的得名,则是耶律阿保机征服渤海后,在其地崩殂,因当时见黄龙而走,所以取名黄龙府。
对于一片草原,满是牧民的上京地区,黄龙府距离更近,农业昌盛,更值得拥有。
所以,在神武十七年袭击上京府后,了解其虚实。
神武十八年,张维卿带领大军,朝着东北方向而去,直驱黄龙府。
面对规模庞大,准备齐全的唐军,黄龙府各部族兵马,皆为之一楞,不堪一击。
为之胆寒。
由此,不消一个月,黄龙府五州之地,完全被吞并。
至此,隶属于契丹四京之一东京道,辽阳府与黄龙府,完全被吞并。
如此,辽之三京,南京道(幽州),东京道,皆被大唐吞噬,仅余上京道,苟延残喘。
至于其历史上的五京,一个是西京大同,如今也被吞并,中京所在是辽圣宗时期设置的奚王府,如今保持中立。
不过,其南,东,都被包围,沦陷也是迟早。
咚咚咚——
马蹄声在道路上响起,村屯的各族百姓,皆议论纷纷,口中言语着汉话。
原因也不新奇,这里盘踞着大量的中原百姓,以及文武百官,勋贵等等,再加上习惯汉话的渤海人,自然通用语是汉话。
城中的一处院落中,大门半掩开着,左半边门角已经坏了,庭院四四方方,从外看,依稀能够想象当年的风光。
透过门缝,其内青草旺盛,两个中年大汉,正在给菜田浇水,拔草,几个孩童自顾自地玩耍着,面黄肌瘦,但犹自快乐。
“咯吱——”
一个大汉挑着担子回来,脸上喜气洋洋。
“怎么,炊饼卖完了?怎么那么快?”
干瘦的中年男人,不由得停下脚步,回首说道,眉眼深深的皱纹。
“父亲,并不是!”
大汉穿着短衣,但却规规矩矩地拱手行礼,满脸笑意道:“父亲,叔父,咱们可以回家了!”
“回家?这不就是家吗?”
这时,拿着扫帚的妇女走了出来,惊诧道。
“不是,是回家,回中原,您念叨多年的中原!”
“什么?”
石延煦大惊,花白的胡须,一颤一颤,满脸的不可置信。
而另一边,拔草的石延宝,也直愣愣地呆住了,直接坐倒而不自知。
“你不是在说什么胡话吧?这要是被契丹人听着,咱们家就完了!”
石延煦满脸惊慌,看着儿子的眼神都变了。
“父亲,唐军,唐人打进黄龙府了!”
儿子兀自跳着脚,激动得说道:“契丹人被赶跑了,咱们可以回家,回中原了,你们日日讲的中原。”
“契丹人走了?”石延煦放下了水瓢,一步步地走近,眼眶通红。
“真的走了!”儿子再次强调道。
而这时,院门也大开,只见几个胡子白花花的老头,穿着长衫,乱糟糟地跑过来,直接跪地:
“太子,契丹人走了——”
“真的走了?”
石延煦颤抖地说道,口齿哆嗦起来。
一时间,哭声一片,满眼泪痕。
自后晋灭亡后,石重贵一家人,属实凄惨。
从开封,又到黄龙府,被封负义侯然后又去建州,赐地五十顷。
幽州被唐人收复了,契丹人又唯恐被利用,他们一家被迫迁徙来到黄龙府,真正的落魄起来。
前两年,石重贵病逝,没有利用价值,无奈彻底沦为了平民。
而,石重贵由于被俘虏,屈辱极多,比如幼女不过十岁,就被耶律阮抢走,送与其兄。
不过数月,就凄惨而死。
而后,耶律璟又强娶石重贵宠姬赵氏、聂氏而去。
其余种种屈辱,难以计量。
这让石重贵,即使病逝前夕,也念兹在兹中原二字。
而对于石延煦,石延宝二人来说,他们年轻时,在中原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
如今几十年过去,他们依旧极其怀念。
骤喜后,石延煦突然惊声道:“唐人会拿我们如何?不会杀了我们吧?”
“郎君,并不会!”老头立马改口道:“听闻唐主仁慈,亡国之君皆封王拜侯,平日里毫无诘难,对于您,肯定会安置妥当的。”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表示支持。
而,石延煦等人,就将信将疑地在家中等候着。
果然,过了几日,就有官吏上门,亲自访问,安排,态度温和,让人心中安稳许多。
随即,整个黄龙府,曾经的中原百官,勋贵后代,则一一被请去,逐一安排。
而石延煦之子,石钧儒,即使是乃炊饼的,但由于之前受过良好的教育,识文断字,所以被安排在州中,担任录事参军。
这让石延煦一家人喜极而泣。
天怜可见,兄弟二人,颠沛流离,担惊受怕之下,生育大减,只有一个后代。
而,石钧儒年若二十,但依旧无有婚配,如今竟然能得到官职,这是天大的喜讯。
整个黄龙府,五州之地,若是想要彻底地占据,那么,利用本地人自然是最节省成本时间的选择。
本地人有很多,张维卿最看重的,反而是被强迫迁徙而来的中原官吏后代,其忠诚度更高,对契丹的憎恨,也更强烈。
也因此,更为信赖。
“石重贵之子?”
张维卿看着下面色送来的消息,不由得楞住了:“没想到,竟然还活着,延续下来。”
“石重贵虽有骨气,但乃中庸之主,不会用人,以致于中原沦陷,契丹称帝!”
鉴于其敏感的身份,张维卿不敢专断,只能派人送一些钱财,其余的还算让朝廷做主吧!
“石重贵?”
皇帝收到信件,也颇为楞神,随即摇头笑道:“虽不屑于石重贵之平庸,但其终究还是有所骨气的,追封其为晋王,其子就封个男爵吧!”
石敬瑭虽然是汉奸,但侄子石重贵却骨气十足,只可惜,无有人才,误用杜重威,二十万禁军归降,争坐儿皇帝,中原遍地狼藉。
第1395章 彩云之南
天空中太阳高悬,十月初的天气,依旧热度不减,丛林中到处是鸟叫虫鸣,不时间,耳旁还传来各种悉悉索索的虫爬声,让人不由的打了个冷战。
透过重重的树叶,斑斑点点的阳光才照射在地面,让人缓解了压抑。
“阿瓦,你没事吧!”
昏昏欲睡中,阿瓦被叫醒,他一激灵,几乎爬倒,惊醒后才摇头道:“我没事!”
他握紧长杆,上头削尖,露出一丝锋芒,料想必然能让人血流不止,捅破肚子。
他这般想到,目光顿时坚定了许多。
“阿瓦,坚持住,为你父母报仇,可不能睡过去!”
一旁的汉子则不断地鼓舞士气,然后递给他几片叶子。
两天肚子没吃的,咕咕叫,看到叶子,阿瓦咬着牙,一把拿下,抓在嘴里不断地咀嚼着,瞬间清醒了许多。
这种叶子,阿瓦也不知叫什么,但咀嚼起来,却很让人清醒。
年仅十五岁的他,已经是邛部的战士了。
或者说,他不得不成为战士。
数年前,唐人们度过大渡河,与族人们大战,酋长阿伏令战死,战士们死伤数千,部中壮年,几乎没了一半。
族人们辛苦居住的乌弄城,也被唐人占据,而且还改名叫易渡县。
虽然说酋长其弟卑吠,继任酋长后,不得不屈服与唐人,但那些父子伤亡的家庭,怎么会善罢甘休。
所以,数百人聚集起来,以报仇为目的,就是为了袭击渡河的唐人。
听闻这是唐人的皇子,身份贵重,若是袭击得逞,就能让唐人很心疼了。
阿瓦一想到这里,就心中畅快:“阿爸,终于能为你报仇了!”
愤恨的目光,平缓了一些。
时间慢慢到了中午,森林中弥漫着一股热死,久久不曾散去。
众人的耐心,正在一点点的被消磨。
“唐人准备渡河了——”
而此时的大渡河,铁索桥上,正在缓缓地行进着一只军队,牵着马,缓缓而行。
而人与人则并列前进。
很快,他们就先头部队到了对岸,进行防守。
而此时,上千人的队伍,护卫中一个身着薄衫的年轻郎君,小心翼翼地度桥,唯恐有所闪失。
“大王,还是小心为上!”一旁的宦官颤颤巍巍,忙不迭地搀扶道。
“这大渡河,着实险要!”
男人小步走着,歪头一看底下奔腾而去的河水,不由道:“竟比长江还要湍急一些。”
“殿下,还是快过河吧,前面就是易渡县令,咱们能修整一番!”
“走——”
男人潇洒的一笑,回首回望,不由得感叹道:“若是封在西川该有多好,天府之国,比什么的大理强多了。”
过了大渡河,上千人原地修整。
“殿下!”这时,他的长史踉跄地度过河流,接触地面后,才缓了口气,说道:“你雄踞一国,比其他几个殿下来说,实在是强太多了,”
“强?不见得吧!”
滕王李复鸿不由得瞥了撇嘴,说道:“咱这地界,虽然百姓多,但大理烟瘴之地,比岭南也不遑多让,也得有命享才是?”
说着,李复鸿不由地说道:“渤海国分给了九弟(陈王李复沁),那可是上好的地界,北面是赵国,附近就是辽东府,旁边就是蜀国,齐国,吴国,韩国!”
“这不比我这滕国强?”
“殿下!”
长史听到这,不由得补刀道:“您西北边,还有中山国,卫国,也是挺好的。”
“算了!”
李复鸿无语了,他不由得说道:“走吧,去看看我的大理如何了。”
歇息了一会儿,队伍再次启程。
“敌袭——”走过一片密林时,突然遭受了冷箭的袭击。
盾牌手立马将滕王保护起来,严防死守,然后开始反击。
在精锐的唐军防守反击下,敌袭溃不成军,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