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上下过罪己诏的几个皇帝,一种是推崇的,一种是批判的,而推崇的似乎比较多,像崇祯这种致命的自我批判,实乃罕见。
更何况崇祯的自尊心极强,也很脆弱,他能六下罪己诏,足以说明他内心是真想中兴大明,也很努力。
崇祯自御座上慢慢站起,看了朱慈烺一眼,又面向满朝文武,道:“太子朱慈烺,有神武之略,上圣之姿,南征北讨,佐朕监国,格於皇天,功存纳麓。。。。。。今朕敬禅神器,授帝位于尔躬!”
奉天殿中立时炸了锅,文武百官相顾而视,脸上皆是不可思议的表情。
杨士聪也是一脸懵逼的看着御座之上那人,心中暗道:“皇帝平时不是这样的人,莫非他被太子威胁了?”
看皇太子也是一脸懵圈的样子,杨士聪又暗暗摇了摇头,否定了这种猜测,皇太子既然将他接到南京,就没必要威胁他禅让了,左右都没权,胁迫只会反弄一身骚。。。。。。
不管什么情况,杨士聪总算松了口气,在场百官们心中也是暗暗松了口气。
“父皇,您这是。。。。。。。”
朱慈烺这次是真懵了,按照他的了解,皇帝老子爱权,不会这么快就让位的,最起码也得等几个月,甚至几年,直到美好的时光磨平了他的棱角,才会心甘情愿的让位养老。
然而,这一切就这么突兀的发生了,简直是措手不及!
崇祯叹息道:“以往朝中佞臣鼠辈,为乱朝纲,多图自保,鲜思守疆,朕多番哀痛国朝无魏征陈汤之臣辅佐朕,然上天赐给朕一个好儿子!”
他看向朱慈烺,认真道:“朕丢了大明半壁江山,衔耻含愤,愧对先祖,已不适合继续统御万民了,接下来的担子便交到你手上了。”
朱慈烺连忙道:“儿臣不敢受。”
崇祯看向众臣,坦言道:“你们也别搞什么三辞三让了,直接劝进吧,朕希望你们君臣一心,共攘大业,救国家于危难,倒万民于水火,早日重振大明,南北一统,复我大明万里河山!”
群臣相顾而望,不敢坏了这自古以来的谦让之礼,两广总督杨士聪当即出列,高声道:“陛下英明神武,臣等领旨!”
他又看向朱慈烺道:“臣请殿下继承大宝,即皇帝位,解救天下亿万庶黎!”
有杨士聪的带头,百官们纷纷跪下劝进:“臣请殿下继承大宝,解救天下亿万庶黎!”
看着大家一脸认真的样子,朱慈烺自然不会去做那种虚假的三让,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他直接走下御阶,正了正袍服,行大礼接旨:“儿臣慈烺,敬告天地上苍,势必收复河山,廓清四海,造中兴之运,让天下尽归我汉土!”
朱慈烺这么一表态,群臣又是齐身唱喏:“臣等誓死追随殿下,再造大明朗朗乾坤!”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562章 登基准备
“今日晨时初刻,大明皇帝陛下发布第六次罪己诏,禅让帝位,安抚民心,现周知天下臣民人等。。。。。。”
南京城各处报亭,唱报人手捧《皇明时报》,抑扬顿挫地念着崇祯皇帝罪己诏加禅让诏书。
“太子慈烺,有神武之略,上圣之姿,南征北讨,佐朕监国,格於皇天,功存纳麓。。。。。。今朕敬禅神器,授帝位于尔躬!”
在各处茶馆酒肆,也有说书人捏着《金陵时报》,在那做解读评析。
“什么?圣上禅让了?”
江南的各处大街小巷上,文人墨客、贩夫走卒,皆被这具有爆炸性的新闻惊住了。
有阴谋论这私下议论,皇帝南幸只有一个多月,为何匆匆禅让了呢?是否是太子行杨广之事,逼父篡位?
不过,这些人很快就被打脸了,有朝臣称,皇帝是在朝会上当庭宣布的,文武百官具在,且当时皇帝言语间对皇太子的期待很高。
的确,崇祯选择在朝会上宣布禅让,也是为了朱慈烺考虑,这样可以名正言顺继承大位,否则难免有心怀不轨之人妄加猜测,引起局势动荡,他很清楚,现在的大明,内耗不起。
崇祯皇帝禅让之事,在《皇明时报》、《江南新报》、《金陵时报》三大报纸的宣传下,如同飓风般席卷大明各地,亦向北面数省和辽东散去。
在举行登基大典之前,朝廷里忙的不可开交,各部门集体运作了起来,不下于后世举办一场奥运会。
首先是年号的问题,礼部给朱慈烺准备了七八个年号备选,分别是义兴、霆恩、乾圣、兴福、咸嘉等等。
义兴是历史上朱慈烺的年号,寓意除暴中兴,好像是吴三桂搞出来的,朱慈烺瞧都不瞧一眼,逼格不够。
霆恩还算霸气一些,寓意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不过字面意思不太霸气。
至于乾圣、兴福、咸嘉这三个年号,则是崇祯皇帝当初登基的时候,朝臣给他备用的,崇祯最终四选一,选择了崇祯的年号,这三个也就弃用了。
皇帝老子都看不上的年号,朱慈烺自然看不上。
挑挑选选了半天,朱慈烺决定不用那些花里胡哨的年号,确定取年号“天武”,为天武皇帝,取意:承天道,顺民心,武平天下,澄清寰宇!
朱继柞等礼部官员一阵头疼,新皇以军队名字为年号,史上罕见,不过他们也不好反对,毕竟年号选用是皇帝说了算,就像给自己儿子取名字一样,哪怕是叫朱爷爷,那也是人家的事情。
满朝文武最兴奋的莫过于天武军诸将,这不仅仅是有面子这么简单了,简直就是隆恩啊,这标志着未来的天武一朝,天武军将与天武皇帝同在,是妥妥的万岁军!
年号确定后,还要等到登基时才能正式使用改元,礼部拟定将在明年的正旦日,新年第一天举行登基大典。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礼部需要准备皇帝的冕琉冠和一批龙袍服饰,还有皇帝的玉玺大印和皇后的宝印都要重新制造,紫禁城也需要重新打扫粉刷,大概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皇帝的玉玺并不是只有一块,在不同场合,盖章不同文件,都要使用不同的玉玺。
从秦汉到唐朝,实行的八玺制,武则天这老娘们喜欢乱搞,称帝后别出心裁的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玺,形成九玺制,又将“玺”改为“宝”,从后各朝都跟着改,称“玉玺”为“宝”。
北宋时,有些皇帝嫌得蛋疼,把玉玺增至十二宝,南宋又搞到了十七宝,大明朝直接猛增至二十四宝。
好在这些玉玺都在李自成破北京时留在京师了,朱慈烺直接下令之前的二十四宝作废,重新打造,恢复八玺制,分别以大典国玺、日常颁诏用玺、册封赏赐用玺、调兵征伐用玺、册立藩邦用玺、谕示臣僚用玺等八方玉玺。
登基大典诸事,朱慈烺全权交给礼部去办,要求务必从简,无论是花费还是流程,不要太麻烦,能省则省。
隆重的登基大典既是皇权和身份的象征,又意味着百姓和官员对新皇帝的欢迎和期待,然而历史总喜欢开玩笑,登基典礼越隆重、花费越高的皇帝,往往奢靡无度,百姓们根本无法感受到皇恩的浩荡。
反而那些典礼从简的皇帝,执政时往往会注重减轻百姓的负担,开创出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
朱慈烺不喜欢这些花里胡哨的,不过他准备把登基大典做的更有仪式感,在登基当天,举行盛大的阅兵,阅完兵直接出征北伐,这样既省钱又能激发士气。
现在是崇祯十六年十月初,距离登基大典还有两个月,调兵和准备粮草的时间充足。
此时朱慈烺最担心的是辽东的情况,清军十万大军围攻沈阳已有近两个月了,洪承畴的人马损耗过半,要不是沈阳周围河流环绕,阻挡了八旗军的攻势,只怕沈阳早丢了,也不知道钉子户洪承畴能扛到什么时候。
根据山海关总兵茅元仪传来的情报,李自成正在招降辽东各将,还许下了丰厚的条件,比如洪承畴、吴三桂、祖大寿三人皆可封侯,其余总兵,最起码也能封个伯爵。
不仅如此,满清的多尔衮也在劝降辽东诸将,条件不比李自成的差,多尔衮甚至学习皇太极的套路,准备再封三顺王,以王爵诱惑洪承畴和吴三桂等人。
朱慈烺担心的是,不管洪承畴和吴三桂等人投降了李自成还是多尔衮,茅元仪的位置都是非常的尴尬,山海关一旦保不住事情就麻烦了,之前辽东大战的努力便会付诸东流了。
最好的结果便是李自成率军出关,与清军干一架,搞个两败俱伤,然而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了,毕竟他们都清楚,南面的实力才是最强的。
朱慈烺召来李廷表,询问道:“闯贼可曾派兵前往山海关?”
李廷表摇了摇头,道:“没有,不光没派兵去山海关,连陕西、河南等地均无太多闯军防守,那些贼将几乎全在京师享福了,一个个不是霸占勋贵府邸就是抢掠美貌歌姬,整日欢乐的很。”
朱慈烺冷笑道:“流贼就是流贼,一点大局观都没有,这天下还没定呢,就开始享受了。”
朱慈烺有时候真搞不懂李自成是怎么想的,莫非在他眼里,关外的十几万鞑子都是渣渣?真是荒唐无稽!
既然李闯的操作这么骚,朱慈烺自然也要抓住机会,他密旨给山海关总兵茅元仪:尽量拖延时间,朝廷三个月内就会全面北伐,如果实在无法拖延,就诈降李自成,守住山海关。
为了减轻洪承畴等压力,朱慈烺下令大明皇家海军靖海舰队袭击满清的仁川,仁川距离满清新都盛京只有六七十里,遭到袭击必然慌张害怕,不敢全力攻打辽东。
朱慈烺又调部分海军船队只前往觉华岛,暗中给山海关源源不断的提供物资和兵源。
茅元仪曾担任觉华岛水师副将,又对辽东每一座关隘都非常了解,由他暗中指挥海路配合,不在话下,只要后勤充足,相信他都能坚守住山海关。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