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上皇的陵寝已经修好了,在崇祯十五年七月时,永王朱慈炤的生母田贵妃去世,已经住进去了。
现在太上皇正当盛年,往后基本也定居江南,他百年之后住哪?这是个问题,总不能升天后还得运到北京吧。。。。。。
要是在南京再修一座,那就是两座了。。。。。。。。历朝历代还没有皇帝修了两座陵寝呢!
祭拜完了明成祖,朱慈烺又前往昌平、良乡、新城、通州等地巡视,实地了解民情恢复情况。
这几个地方都在北京城周围,是朱慈烺和勇卫营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他一一巡视,祭拜那些战死的忠烈和将士。
御驾刚从昌平南下,经良乡,还未至新城,立时有一大群官员和百姓前来迎驾,有的官员竟从三百里外的保定府,快马加鞭的赶来。
新城十里外,立于道路两侧迎驾的官员和百姓,有跪也有不跪的,并不是影视中的那种,百姓皆是诚惶诚恐的跪下迎驾,不敢抬头。
中国汉唐宋明历朝历代,百姓见了皇帝和官员都无需下跪,全凭百姓们自己的自愿,正常不跪,跪迎的都是铁粉,打心底感激和崇拜这位皇帝,当然也包括一些喜欢拍马屁的官员。
宋朝时所作的《迎銮图》,平民百姓置身于迎接太后銮驾南归的场景中,基本都是站立旁观。
宋朝时的《舆驾观汴涨图》,宋真宗亲自巡察汴河,图中河工们各忙各的,没有一个人因为皇帝驾到,跪伏迎接的。
至少表明,当一位宋朝的画师在表现皇帝亲临民间的情景时,他会认为,画面上并不需要出现一个臣民跪迎圣驾的特写。
万历皇帝到天坛祭天,老百姓也不跪拜,有焚香祝福的,大都是驻足观望。
汉家王朝,老百姓见到皇帝,可以跪拜,也可以作揖,并无一定之规,官府也不会强制庶民尽严格的礼数。
这种情况到了满清才得到了改变,皇帝出巡,臣民跪候、跪迎已经是统一的“规定动作”了,百姓见了皇帝、满人、官员都必须下跪,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死罪!
清代宫廷画师制作的长卷《康熙帝出巡图》与《乾隆南巡图》中,都有跪迎圣驾的画面,一群百姓携老挈幼,跪于郊外,恭迎康熙,并向皇帝献上食物,表现出“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意思。
画中的康熙帝如同巨人一般伟岸,体格比旁边那些跪迎的百姓大两三倍,比绿巨人变身后还要高大,表现出草民在大清皇帝面前如同蝼蚁、如同尘埃的卑微感。
朱慈烺下了銮驾,看着周围一些人的姿势、神态都相当随意自然的百姓,他的心情大好。
数年前,自己还是皇太子之时,所过之处,官员、百姓惶恐跪迎,官员害怕被清洗情有可原,百姓害怕,那便是朝廷腐朽太深的表现。
皇权虽然至高无上,但他表现在皇帝对全国的人民土地财富的控制、管理权,是维护王朝秩序的力量,并未单纯的让百姓恐惧,畏惧皇权。
历史证明,跟百姓作对,迟早败亡!
“臣保定知府王绩问陛下圣躬安!”
“臣涿州知州卢伟问陛下圣躬安!”
“。。。。。。”
一大群官员呼啦啦的上前见礼,渴望在新皇面前露个脸。
“朕安!”
朱慈烺随便应了一声,扒拉开这群官员,径直来到一个只穿着七品官服的瘸腿知县面前,微微笑道:“怎么躲在后面了,随朕一起入城?”
这瘸腿知县噗通一声跪倒,带着哭腔道:“臣,新城知县任光宇,叩拜吾皇!”
“免礼!”朱慈烺将他扶起,安慰道:“这些年让你受苦了。”
一些官员有些不解,这位投了大顺的贰臣为何得新皇如此恩宠,新皇不是最恨这种贰臣吗?
也有官员准备工作做的足,知道这个任光宇是最早跟随新皇的文臣之一,只是不知道当初为何主动投降了伪顺,更不知道在光复直隶后,朝廷为何继续用他?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第647章 膝盖不软
任光宇感动的热泪盈眶,像个娘们一样在那抹着眼泪,不能自己。
自朱慈烺当初建立新城,任光宇就是首任知县,九年过去了雷打不动,朝中都知道这是太子的人,一直暗中打压他。
哪怕新城建设的再好,吏部三年的一次的京察,每次都会找茬,对任光宇的考语一如既然的只有四个字:留职查看。
时值崇祯和朱慈烺暗中角逐,吏部官员如此行事,既不得罪皇太子,也不得罪皇帝。
新城是朱慈烺起家的第一个基地,里面藏的东西太多了,大顺军攻打北京城之前,朱慈烺便密令任光宇,主动投降李自成,保全新城。
任光宇虽是落魄举人出身,但他忠君报国思想纯正,大顺军北上之时,他已经做好了投河自杀的准备。(古人喜欢投水殉节,优先江河,没河投井。。。。。。)
即便得到朱慈烺的密令,任光宇也不愿折节做贰臣,一心求死。
遗憾的是,他在去城外投河的路上,被王震带人截住了,打断了一条腿,又警告了一番,这才投河不成,放弃自杀,老老实实的执行诈降的任务。
因为知县主动投诚,加上新城有几营城防军,到处烤饷的顺兵在丢了几具尸体后,再也不敢来新城耍横,纷纷绕道。
“真打断腿了,这王震下手也真够狠的。。。。。。”
朱慈烺暗自嘀咕了一句,拉着任光宇的手要与他一同乘坐龙辇。
“臣不敢,臣不敢僭越!”
任光宇吓得连连后退,险些摔倒。
在一众官员们的惊愕下,朱慈烺硬是将他拎上了龙辇,往新城而去。
朱慈烺如此恩宠任光宇,一是为他洗掉贰臣的污名,二来是加恩老臣,避免寒了这类人的心。
新城的变化让朱慈烺非常惊讶,城中的民居除了九年前的那群流民,又新增了不少人,已经出现了拥挤状态,任知县趁机请奏扩城。
朱慈烺点头道:“可以扩城,不过这事你不用操心了,明天随朕南下吧,去浙江当个巡抚。”
任光宇连忙道:“陛下,不可,臣是残废之人,六根不全,能继续为一县之尊已是陛下降下隆恩,不敢再奢求高官。”
历朝历代的科举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考察才学是基础,然而对考生的形象和身体规定很严格,虽然长得帅不能加分,但长得丑肯定被刷下去,再者就是身体不能残疾。
像任光宇现在这种残肢情况,要是不考虑后台,让吏部京察,铁定罢黜,搞不好连举人的功名都会被剥夺了,太有损朝廷形象了!
朱慈烺摆手道:“这个你不用担心,朕的天武一朝,只看能力,不看形象!”
“陛下。。。。。。”
看着任知县这可怜样子,朱慈烺忽然想到,让有腿疾的人去浙江不是难为他吗?
朱慈烺开口道:“这样吧,你就留守北直隶,当个巡抚,替朕管好这里。”
。。。。。。
提到任免官员,朱慈烺这才想起去年李岩上奏的一道条陈,建议提前举行新朝第一场开科取士,选拔官员。
科举三年一次,上次南北大试是在崇祯十六年,北方刚考完试,流贼就攻打京师了,搞得匆匆忙忙的,很多进士还没落实工作。
一些倒霉的进士投奔了大顺,想混个官位,结果李自成被灭后,一个个都被革去了功名,哭都哭不出来。
十年寒窗,一朝失足,成为了时代的弃子。
以前的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当官的,现在的大明,最缺的就是当官的,优秀、不迂腐、经过培训上岗的官员。
教育改革刚刚几年时间,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走完一个流程的新式人才,最起码要十二年。
虽然也有半路出家的士子从中学开始学习,少读了几年基础,但目前大多的人才还得依靠以往读圣贤书的那些士子。
灭了李自成后,临时派往江北各省的官员,大多是从南京国子监调的。
现在的国子监祭酒是宋应星,经过他的革新和带动,南京国子监焕然一新,主打自然科学,那些视算术、格物等为奇技淫巧、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学生,被劝退了不少。
这些通过君子六艺选拔的人才,质量应该比以往的要好上许多,而且外放为临时官员都经过培训,专业化一些。
新城县衙中,朱慈烺下了一道开科取士的旨意,命人加急送往南京内阁,昭告全国。
他伸了伸懒腰,有些抱怨道:“这还没回南京呢,就这么多事。”
出了县衙,朱慈烺发现那些不远数百里前来迎驾的官员们,依旧笑吟吟的站在衙门前等待召见。
伸手不打笑脸人,舔狗再不招人喜欢,也不至于遭人讨厌,朱慈烺没有责备他们,抽几个运气好的召见了一下。
完事后,朱慈烺再度下旨,定了当皇帝以来的第一条祖制,规定了大明皇帝行幸迎送礼仪:
凡皇帝经过地方,当地文官知县以上、武官游击(团总)以上,于管辖境内,道路右边百步外迎送御驾;
地方官百里内者来朝,百里外者免,迎驾官员百姓,皆不行跪拜。
朱慈烺又拟定了一条:除了新皇登基大典外,无论正旦朝贺,还是封赏大典,文武大臣,皆不用跪拜,一律行揖手礼。
朱慈烺并非搞人人平等的老把戏,而是在大明的礼制上稍微改了一下,删掉了正旦朝贺、祭拜等几项大仪的跪拜礼制。
按照大明的礼制,明太祖朱元璋所定的祖制:君臣之间非大仪,无须跪拜。
只有皇帝在祭天时,身份由君王变为天子,代天行事,群臣才要跪拜,平时君臣之间是不用跪的,这就是所谓的跪天跪地跪父母,非此不跪。
因为朱元璋太看不惯元朝的胡俗了,他曾言:“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说完这句,老朱就让礼部官员定官民揖拜礼,“一切胡礼悉禁勿用。”
官员之间,同品级或是品级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