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承畴从被窝里爬起来,边穿衣服边问道。
他实在不明白,吴三桂那厮不是挺能打的吗?怎么这么快就被干翻了呢?
还有祖大弼和李国翰,都是敢打敢拼的名将啊!
当初他们在辽东时就很能打,现在大家一起在大清共事,还都入了股,不应该个个变得勇冠三军吗?
殿外前来报信的小太监回道:“回禀皇父摄政王,平西王受伤回来了,茂利侯投了大明。。。。。。”
洪承畴亲自掌灯走出太后寝宫,努力克制保持着以往的冷静,从太监手中接过了战报。
只扫了一眼,他就震惊了。
祖大弼老家伙竟然被太上皇活活骂死了?
还有贤侄吴三凤,竟被太上皇一枪给毙掉了。。。。。。。
洪承畴嘴角微微抽搐,有点不敢相信。
在他的印象中,那位老老实实坐在金殿龙椅上的崇祯皇帝,整天被文官们糊弄,什么时候有这水平了?还双杀?
还有那李国翰,竟然在这个当口投降了!
洪承畴估摸着,按照崇祯太上皇最近的表现,李国翰那蠢货应该凶多吉少了。
洪承畴在殿内转了两圈,对那传话的太监道:“去通传各旗旗主思政殿议事,只要没死的,必须到场!”
“喳!”
小太监应了一声,急匆匆的跑了出去。
“摄政王,起这么早做什么?”
寝宫内传来了庄太后那娇滴滴的声音。
布木布泰虽然四十岁了,但依旧受到“怀旧”的洪承畴宠爱,他觉得这老娘们很有韵味,很会伺候人,容易上瘾。
不过此时的洪承畴完全没有心情了,随意的回了一声便穿着衣服匆匆离开了。
就在前几天,北境战场刚刚结束,宣州丢了,逃回来的八旗军不到三成,连平南王左光先都丢了一条手臂。
现在南境战场又是一败涂地,必须得准备退路了。
为了自己的生命,洪承畴什么瘾都能戒掉。
。。。。。。。
思政殿中,洪承畴召开了大清国最后一次朝会。
所有到场的满汉大臣们,一个个都愁容满面,如丧考妣。
清廷的这次朝会,足足开了三个时辰也没拿出什么具体方案,因为他们又吵架了。
在洪承畴的示意下,大学士宁完我提出让出朝鲜半岛,东渡出海,以求新的天地。
这些年来,宁完我跪舔洪承畴,已然是汉八旗的铁杆发言人,他的话也代表了汉八旗的打算。
然而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首的满八旗坚决反对,他们认为东渡太过危险,说不定就掉海里喂了王八。
而且洪承畴所说的新世界,天知道是什么鬼,是不是这些汉人编出来的神话故事。
在满洲旗人眼中,土地、战马才是最重要的,去海上发展,就等于让八旗失去了灵魂。
几个满洲旗主一致认为,洪老贼亡我大清之心不死啊,肯定是他想彻底瓦解除掉我们旗人!
清廷的一堆王爷和旗主在那争争吵吵了半天,连口热饭都没吃,谁都不服谁。
也就是说,汉八旗主张避明军锋芒,三十六计走为上,打不过还躲不过吗?
满八旗则是主战,继续打,因为没有退路了,除非跟南宋学,集体跳海。
最后,郑亲王济尔哈朗一拍茶案,喝道:“你们不打,我们打!”
济尔哈朗的想法很简单,他觉得南北两境失利,是因为左光先和吴三桂两个汉人瞎指挥,根本不懂打仗的艺术。
因此,济尔哈朗决定亲自出马,统帅所有满八旗,死守北境重镇平壤。
同时,济尔哈朗要求洪承畴亲率汉军旗前往忠州和闻庆,守住盛京南面的最后屏障。
听了他的建议,洪承畴当下表示支持,显得很痛快。
原本洪承畴想找机会请济尔哈朗吃饭的,现在看来,完全没必要了!
他觉得济尔哈朗这种脑子的人,只配去撞墙!
。
第822章 倾国之兵
郑亲王府。
退朝后,郑亲王兼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心情复杂的回到王府。
他忽然觉得,这个世界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敌人还是大明,大清和八旗仍在。
陌生的是,大清扎根祖地之外,已经物是人非了,先皇皇太极,逆贼多尔衮、礼亲王代善、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肃亲王豪格、饶余郡王阿巴泰。。。。。。
这一个个熟悉的人,都没了!
有的只剩下都亲王费扬果、逃跑额真阿山这些垃圾货色,没几个老将了。
还有洪承畴、祖泽润、吴三桂这些反复无常的二五仔。
旗人衰落,汉人崛起,现在的大清,哪里还是以前的大清?只怕是空有大清的国号而已。
济尔哈朗不知道,自己还能将大清这面大旗扛多久。
想要改变这一切,唯有通过战争重新洗牌各方势力了。
便如当初隋唐两朝,为了摆脱关陇集团的缚束,主动发起对高句丽的战争,以此削弱关陇集团的实力。
上一波战事,汉军旗和朝鲜旗损失惨重,给了满人势力崛起的时机。
这次济尔哈朗主动请缨,又将洪承畴拖下水,为的就是破釜沉舟的赌一把。
这是一场国运之赌,同样也是大清内部洗牌的最后机会!
输了,大家都完蛋!
赢了,满人爬起来重新当主人!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济尔哈朗目睹了大明的强盛、大清的无奈、满人的无助,最终确定踏上属于自己的征途。
他决定放弃稳定舒适的生活,以身许国,再造乾坤!
此次国战,关系到大清的国运存亡,大清必须倾国一战!
第二日,济尔哈朗以叔父摄政王的名义下达命令:满洲八旗旗丁,全丁而出!
不论披甲还是不披甲,只要是十三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出战!
妇孺也全部随军,推运粮草辎重,处理杂事等!
济尔哈朗的意思很明白,除了孩童,所有旗人都要上战场,保家卫国,打赢这一仗!
如此一来,此次一共出动旗丁战兵约四万人。
济尔哈朗将盛京周围道、州的库存战马、武器、火炮等全部装备八旗军。
他又从八旗军中将所有上过战场的八旗精锐单独编成一军,名为八旗师,全师上下一万骑兵,皆有战马甲胄,装备精良。
洪承畴为了鼓励八旗军出征,以皇父摄政王的名义,下令户部往平壤运送万石两米辎重,从速支援!
数日间,整个清国上下到处是一派老送少,子送父的感人画面。
二月十六日。
盛京城外的大教场旌旗如海,旗帜不同、盔甲不同的清军各部兵马列阵排队。
四万满八旗和五万汉军旗列阵教场中,人潮如海,刀枪如林,他们以甲喇为军阵,又以牛录单独列为小阵。
一个个八旗士兵肃然而立,尤其以满八旗阵列更为齐整,他们都是舍不得派出去的青壮,当然也有不少年仅十三四岁的少年兵。
这些旗丁每个人都头戴铁盔,身穿镶铁棉甲,有的背负巨大满弓,有的端着漆黑的火铳。
满八旗的军阵中央,是更为精锐的八旗师,他们人人身边都有战马,且个个身体壮硕,身披两重沉重的铁甲,防护更加精良。
一万八旗师骑兵森严站立,无形间有一股凌然的铁血之气蔓延而开,在庄重的仪式上更显威势。
他们是身经百战的八旗老兵,是整个大清最精锐的军队!
因为他们的存在,汉军旗才有所顾忌,不敢拼命打压满人。
如今,他们要为大清,发出最后的怒吼!
“呜!呜!呜~”
低沉的号角声响起,紧接着锣鼓齐鸣,大清皇帝的大驾缓缓驶出盛京北门。
密密麻麻的黄伞罗盖中,顺治小皇帝福临身穿满式龙袍,坐在銮驾中,神情低落,且有些怯场。
皇父摄政王洪承畴、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左光先等清国文武百官,紧随御驾左右。
在一片唢呐声中,顺治小皇帝福临亲率大清文武百官进行了祭神仪式。
这是大清的传统惯例,每次出征必须要搞个拜神的仪式,至于拜谁,什么关圣帝君、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什么的,都要走一圈。
(明清两朝流行拜关帝,国有大灾时,皇帝会遣派司礼监太监去祭拜正阳门外的关帝庙;万历皇帝还亲自给关帝庙提字;
历史上松锦大战洪承畴假死时,崇祯还派官员祭拜关帝庙,还给洪承畴修坛;民国时张勋复辟大清时,也率辫子军拜了关帝庙。)
然而顺治小皇帝在祭天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状况。
用来祭天的那头牛,怎么也捅不死,大内侍卫又是踹、又是拿刀砍、拿剑捅的,折腾好几次也没把这头神牛干掉。
最后还是洪承畴掏出了大明研发的轮转手铳,连续开了几枪,才把这头生命力旺盛的牛给收拾了。
在封建迷信的大清,文武百官都议论纷纷,有人觉得这事不吉利,还是重新择日出征比较稳妥。
洪承畴则是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充分表现出了不信鬼神这套的大无畏精神,坚持不该日期,就今天出征!
没办法,谁让他是皇帝的干爹呢,仪式只得继续下去。
献上牛头饼酒,悬挂纸钱后,在一阵热闹的喇叭、唢呐声中,顺治小皇帝先磕了头拜天,接着大清的王公贵族们依次行三跪九叩头礼。
随后,太监在三军面前宣读圣旨,任命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为靖北大将军,令他率满八旗驻守平壤重镇,击退北境明军!
任命皇父摄政王洪承畴为定国大将军,令他率领汉八旗亲赴忠州,击退南境明军!
其实这道旨意是洪承畴所写,只是以皇帝名义发布而已。
太监读完旨意后,顺治小皇帝长呼了一口气,来到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身边。
他眼中含泪,低声道:“叔王保重。。。。。。。”
济尔哈朗亦是心有感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