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个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完整保留张博士个人的专利和技术等“知识产权”。
前世,张博士离开德仪之后,赴台湾创立世大半导体,当时是除了台积电与联电以外,台湾的第三家晶圆代工厂,从事DRAM芯片代工。
但是不久,台积电为了与联电PK,在张博士不知情的情况之下出50亿美元巨资收购了世大半导体公司。当年也正是因为世大半导体公司被台积电所收购,张博士为世大半导体公司所设计的所有半导体工艺和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被台积电一起给“收”了。
全世界的半导体设备就那么几家公司生产,都差不多的,最大的差异是各自独特的工艺和技术。前世,因为世大项目被台积电收购,就此埋下隐患,导致后面中芯国际在“知识产权”上面的败诉……
第三是将来张博士创立的这个全球最先进晶圆代工厂可以为国内倪院士主导的联海微电子与华为等内地半导体设计公司代工,哪怕一些国内有特殊需要的产品都可以来这里生产加工。
而且自己投资的英伟达、豪威科技这样的半导体项目明、后年就要瓜熟落地了。如果现在开始建厂,两年以后刚好可以承接英伟达与豪威科技他们的订单。最关键,有了自己投资的晶圆厂,李晓凡可以鼓动英伟达与豪威科技等公司把一部分的研发和设计放来新加坡,再慢慢向大陆内地转移。真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第四是新加坡对半导体项目支持力度非常大,产业链齐全。半导体产业是新加坡电子工业两大支柱产业之一,为了支持半导体产业,新加坡政府下了血本。
新加坡建立起规模数亿美元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基金,和一个群聚发展基金。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对每一个前来投资的外商半导体公司提供非常周到的服务。从投资建厂前规划评估,到建厂中的水、电、土地取得,甚至是完工后的人员招募、长远的财务规划等有一系列的完整协助,可以说对外来投资者尽力给予最大的协助。
也因此,相较于其他国家来说,新加坡可说是半导体产业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当下的新加坡,除了本土的特许半导体公司之外,已经引进了外来投资的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测以及负责衬底材料、制造设备、光掩膜等配套的半导体企业五十多家。
1980年,美国惠普HP在1980年代率先把芯片设计中心引入新加坡。
1985年,SGS…Thopson成为第一个在新加坡设立前端晶片生产基地。
1987年,惠普公司又在新加坡设立了第一个海外晶片生产制造厂。
同年,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投资设立了特许半导体公司。
1993年,由张博士负责的,德仪、惠普与佳能等联合投资的DRAM公司新加坡TECH半导体项目建成……
前世,新加坡最风光时候引进了300多家半导体项目。他们分别来自北美、欧洲、日本等多个地区,其中包括40多家IC设计公司、14家硅晶圆厂、8家特制晶圆厂、20家封测公司……
新加坡这里目前产业配套齐全,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政府响应与营商服务环境一流。
所以,李晓凡估计在新加坡设芯片厂的建成投产速度应该会比台积电华盛顿州WaferTech项目要来得快。
第五点也是最最关键的,李晓凡的设想是:在新加坡投资的第一个芯片厂是自己与张博士的“练兵”之作。
等第一个在新加坡投资的芯片厂建成,张博士负责建设的芯片厂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和人才储备之后,立马启动赴大陆建设第二个芯片厂计划!
张博士闻言后高兴道:
“李董,您如果能负责建厂资金的筹集,那真是太好了,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
对于李晓凡的话,张博士是高度信任的。
因为最近李晓凡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华尔街的财经媒体上。今天他一手创建的太平洋网络科技公司的成功上市,加上之前投资的雅虎项目,让他身价接近了6亿美元。
何况,从今天参加晚餐的这些客人身份和背景来看,张博士认为李晓凡的人脉资源足以支撑10亿美元这么一个盘子。
张博士喝了一口咖啡,看着边上正在聊天的软银集团孙正义与杨致远等人后,突然问了李晓凡一个问题:
“李董,如果说要避开瓦森纳协议,为什么我们不把第一个芯片项目放去离开大陆更近的香港呢?”
“张博士,万万不可!”
“为什么不可?”倪院士与张博士齐声发问道。
他们都感觉到李晓凡的这个回答很奇怪。
第425 摩尔定律与老孙头的好奇
“因为港岛那边可能没有您所需要的的半导体产业配套环境和人才储备基础……条件没有新加坡这里好。张博士,以后等条件成熟,我们就干脆直接去大陆投资好了!”
李晓凡含糊其辞地解释道。
其实,是因为李晓凡知道过去的那个故事:前世张博士的芯片项目曾经一度也考虑设在港岛。但是那个时候不少港岛人以为张博士的项目是一个以科技包装为噱头的房地产项目,他们以张博士利用芯片项目来“来炒楼炒地皮“为由,拒绝了张博士的这个芯片项目。
实际上是当时的不少本地房地产商害怕张博士的芯片项目获得的大量土地,侵犯了他们的利益……
倪院士开始听李晓凡说要把张博士的第一个芯片厂放在新加坡时候有点着急。后来听李晓凡把每条细细分析下来,觉得也挺有道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便不再说什么了。毕竟李晓凡人家是金主,话语权在他那里。而且先在新加坡建厂的这个步骤确实比较稳妥,避开了许多可预见的风险……
张博士听了李晓凡的一番解释后,觉得李晓凡的思路可行。
因为他曾在92年到94年为建设tech这个四方合资芯片项目在新加坡待了足足两年,对新加坡非常了解,上上下下人头很熟,对当地的配套和营商环境也是相当的满意。
而且,当时他还说服了经济发展局edb和移民厅等新加坡政府部门,同意他们去大陆前后招聘了300多位半导体人才持高级的ep雇佣准证来到tech新加坡工厂工作。
当年这些提供给大陆人才的新加坡半导体工厂的工作岗位起始月薪就达到了1000元新币以上,当时曾经在国内掀起一波来新加坡半导体工厂电子厂工作的热潮,那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们一度纷纷报名应聘,趋之如骛……
这300多位来自大陆诸多知名重点高校的半导体人才经过这些年的锻炼和培养,成长很快,目前已经是tech项目各个部门的技术骨干,未来这些来自大陆的人才都是宝贵的潜在可用资源。
张博士思考了一会儿后,对李晓凡道:
“李董,经过你这么一说的话,那我们先可以谋划在新加坡投资建设一个全球最先进的035微米制程晶圆代工厂,争取两年内建成投产。然后,我们立马谋划去大陆再建一个新的芯片厂,我估计那个时候全球最先进的晶圆厂制程可能已经要升级到025微米了……”
李晓凡高兴道:“太好了,张博士,只要你下定决心,那我就全力以赴开始筹备工作!”
边上的倪院士听了也很兴奋:如果2年之后的1998年能够在内地建设一个全球最先进025微米制程的八英寸晶圆工厂,那就与全球那些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步了!
张博士点点头道:“嗯,那我这几天再找我们的公司总裁,好好与他交流一下。我相信凭我的三寸不烂之舌,我有信心,应该可以说服他的……”
“张博士,我也相信你会心想事成达成目标的!如果这样的话,张博士,您有空是否可以把建厂所需要的土地面积和配套所需的水电气等数据,和总投资等一些资料发给我,以便我回去狮城之后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等部门对接相关项目前期的落户选址事宜?”
“没有问题,这些材料和数据都是现成的,我明天上班以后就可以发您。”
“另外,张博士,能否麻烦那你再发一份简单商业计划书给我,以便我回去后启动前期的融资与接洽工作……”
“这个也没问题。不过,这份商业计划书我倒要花点时间,好好动动脑筋来写!”
张博士对李晓凡解释道:
“在摩尔定律驱动下,当前全球晶圆工厂的硅片尺寸从正从6英寸到8英寸的路径转变。单晶圆片越大,同一圆片上生产的集成电路就越多,这样既可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成品率,但材料技术和生产技术要求会更高。”
“目前建设一个晶圆厂看起来好像不是很难,似乎只要有足够的钱砸下去,就可以把买设备和机器买回来,马上就建成一个晶圆厂了。其实没有那么容易,在我们建设这个项目之前,先需要搞清楚我们将来的客户在哪里,要明白要搞什么工艺,做什么产品,才能满足将来客户们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做相关规划和布置,投入相对应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所以,我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和谋划一下。而且,如果我们在新加坡投资建设最先进的八英寸晶圆厂的话,成本会比大陆相对高一点,投资可能要超出10亿美金……”
李晓凡笑道:“张博士,您现在是全球顶级的晶圆工厂建厂高手,全球相关的半导体产业数据您了如指掌,我相信你应该胸有成竹的!投资超出10亿美元应该也没大问题,毕竟台积电在华盛顿州的项目投资也达到了12亿美金……”
“哈哈,李董,您过奖了!话虽然这么说,但是我也要认真测算一下,毕竟是一个投资10多亿美金的大项目,要对得起您这样的投资人!”
张博士继续道:
“自从六年前,ib公司联合西门子建立了第一个8英寸晶圆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