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城贡院的考生多,相对的,监考官也多,全天都有人巡逻,在这种高压环境下,想要夹带作弊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
天气似乎更冷了,一大早还飘了点雪花。
寒风呼啸,考生们一个个冻得直哆嗦,毛笔都有些抓不稳。
萧六郎早上吃了个一块酱肉干,一个白面馒头,蘸了点辣子,热得出了一身汗,手很暖。
这一场试的是四书五经,有帖经题,也有释义与论述,题量很大。
能考到这一轮的都是各地的佼佼者,不论心理素质还是真才实学都比乡试时的整体水平过硬,第一场的难度还不至于难倒他们,就是架不住天气太冷。
“阿嚏!”
某考棚内,杜若寒打了个重重的喷嚏。
他昨儿夜里踢了被子,大半夜被冻醒,之后就不大好了,整个人晕晕乎乎的,题目根本看不进去。
“阿嚏!阿嚏!阿嚏!”
一连好几个喷嚏,他感觉自己的脑袋更晕了。
再这么下去他一定会落榜的。
杜若寒突然就伤心了起来。
他不能落榜,落榜了会让姑姑难堪的。
姑姑在府里已经很不容易了,要是他再不出息一点,他姑姑在那些人面前越发抬不起头来了。
杜若寒努力强迫自己去审题,可他的脑子太浆糊了,实在是做不下去。
他想吃点东西提神,包袱一打开,掉出一个小药包来。
他愣了一下才想起这是顾娇给他的,说是风寒药与冻疮膏,风寒药内服一天三次,一次两粒;冻疮膏外用,随意。
可是真的会有效果吗?
要是瞎吃药,吃坏肚子了反而不妙。
杜若寒又坚持了半个时辰,眼看上午的时间就要过去了,他却连四分之一的题目都没写完。
再这么下去和弃考也没区别了。
杜若寒一咬牙,拿了两粒风寒药,和水吞下了!
冯林与林成业的考试情况良好,不是他俩有多厉害,而是这是他们的第一场春闱,他们年轻,已有举人功名在身,便是考不上也不丢人。
当然萧六郎还是希望他俩能高中,尤其是林成业,毕竟萧六郎当初给林成业补习的时候承诺过,无效半额退款。
那可是两千多两银子呢
傍晚时分钟声响起,所有考生都停了笔,等待监考官们前来糊名收卷。
他们的试卷将会先被送往清辉堂,由六位翰林院的考官以朱笔誊写,谓之朱卷,朱卷也会糊名封卷,之后再送往内正堂。
这是为了防止有阅卷官认出考生的笔迹,从而徇私舞弊。
考生们十号出场,十一号再度进场。
第二场考的是八股。
题目出自论语“君子周而不比,管仲之器小哉”,又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君子周而不比”一句曾在十一年前的一场恩科中出现过,也就是说,这不算新题了。
那一届也是出过不少优秀的八股的,想在此基础上再次惊艳阅卷官只怕是难上加难,考生们既要写出这一句的新意,也要兼顾下一句。
考场内的气氛明显比第一场凝重多了。
整个贡院除了呼啸而过的风声,便是考生们落笔的沙沙声。
没多久,有人病倒了。
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举人,他三十多岁才考上秀才,四十岁中举,这是他第六次春闱了,再不高中,下次春闱他就六十了。
他的压力可想而知。
可上天没因他的压力而对他有所眷顾,他本就身子骨衰弱,又坐在最边上的一个考棚,寒风直往里灌,第一场时他其实就已经有了点不好的苗头,硬着头皮坚持了下来。
到了第二场,实在熬不住,没写完就倒下了。
如果仅仅是风寒倒罢,偏偏他是中风了。
他只能被禁卫军抬了出去。
这场春闱算是又砸了。
这是他准备得最充分的一次,也是发挥最好的一次,不出意外,应当能高中,可惜就是出了意外。
老举人的倒下给考生们增加了不少心理压力,考场更静默了。
这边,考生们埋头答题之际,清辉堂内的六位翰林院考官们也誊抄完了第一场的全部试卷。
考生们的墨卷被封存,放进专门的柜子,一直到三场全部批改完才会拿出来与朱卷一起存档。
第一场的朱卷在禁卫军的押送下被送往里头的内正堂,六名考官齐齐松了口气。
其中一个人见清辉堂内没有旁人,小声调侃道:“我觉得,我似乎是誊抄了安郡王的试卷。”
一题没错不说,那字更是别有风骨,见过这么多春闱的考卷,那一份考卷绝对是字迹最优秀的,几乎能媲美书法大家的墨宝。
不料他话音一落,对面的一个考官开口了:“我觉得,安郡王的试卷应该是在我这边。”
他也誊抄了一份完美答卷,绝对是无可挑剔的那种,除了安郡王,全昭国没人可以做到。
试卷被糊了名,看不见到底是谁的,他们誊抄时也只是在墨卷与朱卷上排序号,誊抄完会将两张试卷并排放在一起,在衔接处盖上印章。
若是序号出错了,可以对印章寻找。
誊抄官们都很仔细,迄今为止没出现过试卷弄错的情况。
二人小声争执了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
考官们的争执,考生们一无所知,考试时间要结束了,他们正在奋笔疾书。
安郡王是早早地便落了笔。
他的眼睛到了夜晚会失明,所以他的试卷都尽量在大白天做完。
钟声响起,第二场考试也结束了。
考官们前来封卷,这一场哀嚎的人不少,显然是第一场太顺风顺水,导致他们低估了第二场的难度。
然而真正的噩梦是第三场。
这一场主考策问。
题目刁钻到有考生看第一眼便恨不得昏死过去。
它考的竟然是论嫡长贤。
春秋语云立嫡立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说的是家中只有嫡子才有资格继承家产,即便庶子比嫡子早出生,也该以嫡子为重,除非嫡子死了,才能轮到庶子上位。
譬如曾经的昭都小侯爷,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头上有两个庶出兄长,可兄长们没有继承权,只有他才能被人称呼一声小侯爷。
如今他死了,宣平侯的家产便理应由庶长子继承,除非信阳公主的肚皮里再冒出一个嫡子来。
若是家中有好几个嫡子的,那么以嫡长为贵,嫡长子继承家产,譬如定安侯府的顾长卿。
这两位都尚且属于嫡、长中德行配位的,可是也有德不配位的,譬如曾经的废太子。
庄太后一生无子,柳贵妃的儿子是大皇子,他被先帝册封为储君。
他与柳家谋反之后被贬为庶人,那之后规矩该立二皇子才是,偏偏立的是五皇子,也就是如今的陛下。
陛下登基后,立了萧皇后的儿子为太子。
若赞同立嫡立长不立贤的说法,那么陛下的皇位便来路不正;可要说不赞同,那就是在指责陛下立太子立的不对,毕竟谁都知道,太子虽是嫡出,却不是几位皇子中最出众的。
这是一道送命题啊!
幽州来的考生们都疯了。
他们幽州这届考生是得罪了谁?乡试的策问考削藩,会试的策问更刁钻,这特么都考到皇帝的家务事上去了!
虽未明说是立储之事,可谁也不是傻子。
何况立储严格说来也不算是皇帝的家务事,它是国事。
既是国事,那就没什么不能拿来考他们这群举人的。
总之,把他们考糊就对了。
多亏天气寒冷,没人中暑,就是又有俩老举人中了风,都是让这题目给吓的。
安郡王拿到题目时也微微皱了皱眉头。
他不明白这题是谁出的?是翰林院还是陛下?如果是陛下,那么陛下的用意是什么?
是对太子不满吗?还是在敲打想要把太子拉下马的庄家?
毕竟立嫡是立当今太子,可若是立长就该立庄贵妃的大皇子。
安郡王很快就笑了。
有意思。
这题目出的真有意思!
冯林与林成业到这一场基本跪了,他俩属于没多少政治细胞的,参不透这道题目背后的深意,还只当就是字面上的立意。
冯林家里就他一个儿子,立啥呀立,都是他的!
林成业虽是家中庶子,可他爹说了,继承家业没出息,当官才有出息,所以他的哥哥们一点也不想继承家业,他们全都想当官。
如果他考不上进士,就得和哥哥们一样回去继承家产,做一个富甲一方的小首富。
唉,他不想,好忧桑。
萧六郎拿到考题时,表情没有多大变化,但他也明显感觉到难度比前几场考试大了。
他闭上眼,在心里打了会儿腹稿,打好后没着急动笔,而是又坐了小半个时辰,推翻了方才的想法。
贡院内的考生们一个个考得焦头烂额,恨不得把笔给摔了,而在贡院之外,寂静清冷的青石板小道上,一名单薄清瘦的身影痴痴地望着贡院的围墙。
考题在开考后的半个时辰便传了出去,如今茶楼酒肆都传遍了,只是没人能把答案送进去。
男子立在巍峨的墙壁下,他手中捏着一张纸,上面写着策问的考题。
他的眼底放着激动的光芒。
他会做。
这题他会!
他知道怎么写,他的脑子里早已闪过不下十篇答案!
他捏紧手中的纸团,身子抑制不住地微微颤抖。
“什么人?”
一名巡逻的禁卫军发现了他。
他拔腿就跑!
为不影响考生考试,附近禁止骑马,禁卫军全是徒步巡逻,但也够将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胆子逮住就是了。
“是你?”禁卫军将男子摁倒在地上后,认出了对方的身份。
柳一笙。
禁卫军见怪不怪了,京城贡院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考试,每一场都能在外头抓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