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较而言,陈平更加善谋,头脑可能要相对灵活许多。
曹参嘛。
萧规曹随。
不能说他没有自己的东西。
只能是说,相较于陈平,李承乾可能更加倾向于陈平。
“就陈平吧。”
稍稍思考了一番。
李承乾最终还是下了决断!
陈平、曹参,二选一,他更喜欢陈平啊。
反正。
左右不过就是刑部左侍郎一职。
这两人,任意一人都绰绰有余。
有点幸福的烦恼的意思。
这么一来。
李承乾自然是对谁更有好感,就选谁了。
反正,左右都没有什么大问题。
“说说,刑部右侍郎,你们都举荐谁?”
李承乾倒是好奇。
在刑部右侍郎之上,他们二人的意见,是否会再次相左。
别误会,这仅仅只是李承乾的恶趣味使然,其他啥意思也没有。十二文学网
“回神主,微臣举荐包拯!”
“回神主,微臣也举荐包拯!”
好嘛。
看来,包青天之名。
这两位,都是有所耳闻。
不然,也不会如此整齐划一的举荐包拯了吧。
不过。
包拯担任刑部右侍郎,也是正好。
毕竟。
他只有一流人杰之境,前面两个职位,的确不适合。
由他担任刑部右侍郎,很可以啊!
“好,那便定下了,就由包拯担任刑部右侍郎!”
没有丝毫耽搁。
李承乾大笔挥动之间。
神主龙榜之上,再添三个名字!
刑部尚书:狄仁杰!
刑部左侍郎:陈平!
刑部右侍郎:包拯!
其中,包拯是从三品。
狄仁杰、陈平,都是被李承乾挂虚职,提升到了正一品!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都已经选定完毕,剩下的,就是工部了,你们怎么看?”
笑了笑。
李承乾整个人,现在心情可谓是相当不错。
六部,已经搞定了五部。
可以说,已经完善了一大部分。
李承乾心情甚好啊!
“工部的话,微臣觉得完全不需要有什么争议,工部尚书,便定鲁班好了。”
“微臣也赞同!”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
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
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
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
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总得来说。
工部便是营造工程机关为主。
此外,还掌管一些民生、水利事务。
反正,正如韩非、孙武二人所言,完全不必要有什么争议可言。
鲁班。
工部尚书,完全可以!
非常合适!
这个说起来,鲁班自从出世起,李承乾不谈将其完全闲置,反正对其也是没有太多的安排。
现在,让其担任工部尚书一职,也算是让鲁班挑起大梁,不要再无所事事了。
“好了,工部尚书可以轻易敲定,就是鲁班了。”
“工部左右侍郎,你们都说说,有什么意见。”
李承乾知道。
鲁班的主要本事,在于制造,可是,工部之中,仍旧有不少民生、水利之事需要解决。
这就需要靠工部左右侍郎的才华来填补了。
毕竟,术业有专攻嘛。
“微臣推荐工部左侍郎曹参!”
“臣附议!”
可以。
这一波。
韩非、孙武二人算是意见统一了。
没有什么过多的思考。
李承乾只是稍稍思索了一番。
便是同意了。
正如李承乾之前所想。
民生、水利等等的事情,都需要有大才坐镇。
指望鲁班,不是太靠谱。
这种情况下,曾经身为宰相的曹参担任工部左侍郎,可谓再合适不过了。
再加上,鲁班主管制造,管理上必然会有所欠缺。
有曹参填补,李承乾可就要放心许多了。
“如此,工部左侍郎一职,便有曹参担任好了。”
很快,工部左侍郎一职,也便是顺势定下。
“说说工部右侍郎吧。”
接着,便是关于工部右侍郎了。
“工部右侍郎一职,微臣举荐赵普!”
这次,是韩非的提议。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
不错!
微微额首。
李承乾很快便是同意了。
这位,也正是如之前李承乾幸福的烦恼一般。
由于之前李承乾召唤出来的人杰太多。
这位,李承乾也没有能够给其足够的发挥空间。
一度相当于半闲置状态。
现在,令其担任工部右侍郎,也算是人尽其才。
不让其闲置浪费吧。
“那就这样吧,工部右侍郎就定赵普了。”
对此,孙武同样没有丝毫意见,当即便算是表示同意了。
再接着。
很快。
神主龙榜之上,再次出现三个璀璨的名字!
工部尚书:鲁班!
工部左侍郎:曹参!
工部右侍郎:赵普!
鲁班、曹参,一个盖世妖孽,一个绝世天骄。
李承乾也是给他们都挂上了相应的闲职,位列正一品。
赵普的话,身为顶级人杰,李承乾也是没有薄待他。
给他挂了一个虚职,品级也是提升到了正二品。
如此。
六部彻底任命完毕。
李承乾也算是长舒了一口气。
“那不知,对于三省,神主是怎么安排的?”
“还有左右二相?”
李承乾这边方才刚刚松了一口气。
这边,
孙武又是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抛给了李承乾。
三省。
分别是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一旦完全确立,那么,左右二相的地位,将会显得十分之尴尬。
甚至到了形同虚设的地步。
这就很难受了。
同样。
左右二相。
也是李承乾一直以来所纠结的问题。
霍光还好说一点。
荀彧啊。
这位跟随李承乾太久太久了。
更是一直以来都是大唐的相国,在职期间,更是功绩无数。
这要是将其给撤了,李承乾自己心里都有点过意不去。
“神主,依微臣看,左右二相可以不需要撤去,但是,同时,让他们进入中书省。”
“如此一来,即便未来左右二相的实权淡化,但,入了中书省,神主给他们加同平章事,一样还是相当于宰相的地位,这样不就好了。”
似乎是明白李承乾的为难之处。
过了不一会。
孙武出声对着李承乾道。
“哦?”
李承乾顿时双眸闪烁起了精芒!
这,有点正和他意的心思啊。
反正。
随着他三省六部制的彻底推行。
左右二相,势必在未来不断淡化。
可,给霍光、荀彧二人进入中书省,让他们加平章事,不还是一样的吗?
这样一来。
他一直所头疼的问题,可不就是迎刃而解了吗。
到得这里。
李承乾就是不觉整个人开心了起来。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由中书省外派的“行中书省“即“行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嗯。
在这里。
李承乾最终的选择。
就是大抵选择与让中书省与内阁相同。
除了中书令,也就是中书省的主管,李承乾现在不想定。
其他。
凡是入了中书省的,李承乾都会加同平章事。
让他们位比宰相。
参与国家大事的决断。
这可就相当于给李承乾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智囊团!
“好了,除了霍光、荀彧之外,你们都给朕说说有哪些人可以进入中书省。”
“凡进入中书省的,朕都会加同平章事,位比宰相!”
总得来说。
这一波下来。
由于决断大权都在李承乾手中。
实际上,进入中书省,加同平章事,也就是参与李承乾大事论断。
实权,可能甚至还不如六部主官!
不过,地位上,可就不好比较了。
“敢问神主,中书令,神主可有人选?”
孙武斗胆发问。
“中书令,事关重大,不可草率,朕心仪之人,还未出世。”
微微摇头。
事实上,李承乾更想将中书省打造成一个属于他的智囊团队。
不过。
考虑到一些职能上的冲突。
毕竟,中书省还得是政务中心为主,故而,李承乾便是打算,让中书省走内政的路子。
即。
中书省之人,一定是内政大才!
“好了,你们还是说说,那些人可以入中书省吧。”
李承乾摆摆手,继续追问道。
“微臣觉得,中书省官员,日后再议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