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在长安附近设立细柳棘门霸上三郡,却是有一些考虑欠妥了。
这三支军队的建议,是文帝为了保证长安的安危;但实际上,真正应该保证的,是作为关中门户的萧关函谷关武关的安危才是。
如果北方匈奴,或关东诸侯攻入关中,那继续保卫长安,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在景帝一朝的吴楚七国之乱中,叛军刚打到睢阳,连函谷关的影子都没见到,关中就已经人心大乱了!
所以,相较于把一半的力量放在边墙一半的力量放在长安,倒不如将更多的力量集中在函谷关萧关这样的战略重点上。
倒也不是说长安不重要,疑惑不属于‘战略重点’,而是说,关中一但被攻破,长安再怎么坚固,都已经于事无补了。
就像后世的网络游戏一样:两个门牙没了,基地的破碎,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所以刘弘设立蓝田大营,几乎没有在此屯扎重兵,以备‘长安北围攻’时用来防御的打算——长安城北有北营,城南有南营;蓝田大营再驻扎一军,让这三支部队互相制衡,就足够了。
至于蓝田大营的主要作用,还是用于关中的冬训。
或许在如今的长安百姓看来,冬小麦的种植,只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考量;等来年,粟米的收成恢复正常,冬小麦也就不用种了。
但对于刘弘而言,关中今年冬天的冬小麦种植,只是个开始而已。
等过了今年,百姓尝到种植冬小麦的甜头之后,冬小麦的推广就将事半功倍!
而刘弘最终要达成的局面,就是整个天下的百姓,都在冬天种植冬小麦,从而变相的让中原大地的农作物‘一年两熟’。
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汉室的物资匮乏财富贫瘠的状况。
最起码,也要达成关中‘夏种粟米,冬耕宿麦’的局面,刘弘才能满意。
这样一来,关中百姓冬天种植冬小麦,就将成为以后的常态;关中的冬训,也就需要划出一个专门的区域了。
思来想去,刘弘最终决定,将往后每年的冬训地点,与即将成立的‘蓝天都尉’大营放在一起,最为合适。
一来,蓝田大营将来会有一支常驻野战军,这对青壮的军训,将有肉眼可见的积极作用——榜样的力量,总是能让人忍不住效仿的。
这二来,就是经济角度的考量了。
——既然整个关中的冬训都集中在蓝田,那就意味着关中每一个地方的青壮,都要在冬天来到距离长安只七十里的蓝田大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冬训。
既然都到蓝田了,那冬训开始之前结束之后,青壮们能不去长安转一转看一看,再给家中长亲带些礼物?
而冬训开始之前的十二月,以及结束之后二月,都是长安最为萧瑟贸易最为冷淡的时节。
这种情况下,十万以上的关中各地青年才俊涌入长安,疯狂消费,无疑更能拉动长安的经济增长。
——至不济,也能让少府的生意好一些不是?
要知道不远的将来,少府可是要开始售卖高品质食盐的!
即便是现在,长安城最大的一家‘布行’,也是一个姓刘的‘商人’麾下,名为‘少府’的机构。
第0299章 长安三军
在营外驻足片刻,刘弘便下令驶入蓝田县城,直奔县衙。
准确的说,此时的蓝田县衙,已经成为了‘大将军临时事务所’。
太尉官罢置,理论上,大将军就成为了汉室军方最高将领。
而此时的汉室,北墙防务有车骑将军执掌,关东又遍地诸侯,兵权掌控在各地诸侯之手。
所以实际上,大将军的职权范围,就局限在了‘统掌关中军务’,以及对北方边墙事务具有‘参赞权’的程度。
关中有内史、丞相府掌控,长安城更是各方势力权职高度重叠——卫尉、中尉、内史等属衙,都使得长安的军事事务,绝无可能被第四方插手。
这样一来,作为军方最高领导者的大将军,其职权就只剩下刨掉长安的关中。
而这,便是刘弘罢设太尉官的目的。
——理论上统掌天下兵马,且日常掌控一只调兵虎符的太尉,兵权实在是太重了···
即便收回太尉的‘虎符常备’权,太尉统掌天下兵马的权力,也依旧会让任何一个封建帝王无法安心。
尤其是在周勃创造性的发明‘扛着红旗反红旗’‘以刘氏之兵杀刘氏’的新花样之后,太尉一职的罢设,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在原本的历史上,文帝刘恒也在灌婴从太尉升任为丞相之后,将柴武任命为了大将军,而不再设太尉官。
景帝一朝,也只周亚夫一人,在吴楚七国之乱期间,被景帝刘启短暂任命为太尉。
一俟乱平,又赶忙将周亚夫任为丞相,再次罢设太尉。
到武帝一朝,更是从来没有发生过‘某人被任为太尉’之事;即便是绝代双骄卫青、霍去病二人,也只是成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而已。
而刘弘罢设太尉,却比历史上的文帝刘恒还要早了几年。
先前‘以车骑将军统掌北墙战事’的安排,也是为此做铺垫。
——太尉虽然被罢设,但大将军依旧存在!
如果什么都不做,只是让‘太尉’从汉室朝堂中消失,那大将军就将递补上去,以军方一号的身份,重新成为刘弘地心中尖刺。
如今大将军的尴尬地位,与其说是阴差阳错,倒不如说是刘弘刻意为之。
在后世,兵权普遍是通过海、陆、空三分,并有政权领导人兼任最高长官来控制。
但在汉室,却很难促成后世那般,皇帝兼任高官的局面。
所以,刘弘也只能参照前者,将汉室部队分为几部分,将兵权分散,再互相制衡。
现如今,大将军柴武统掌关中军务,类似于后世的京都军区司令。
而按照预定轨迹,从郎中令转任为飞狐都尉的令勉,则以车骑将军的身份,统领北方防务。
如此一来,在关中的柴武会受丞相府、内史、卫尉、中尉的掣肘;统掌北墙战事的令勉,也无法以二千石的品秩,指挥得动燕、代、赵等诸侯国,号令秩万石的诸侯王。
这,便是刘弘为汉室军权分散做出的安排——互相掣肘,互相制衡,各有兵权,却都权不通天。
而身为大将军的柴武,此时需要用心操劳的,也就只剩下那么几件:战争爆发时,随时准备出征;没有战争时,处理好关中的冬训工作。
对于柴武而言,练兵这种事,或许是天底下最简单的事了。
——连飞狐军都能操练出来,训练关中的乡勇民兵,对柴武而言自是不在话下。
所以在走出县衙,迎接刘弘地御辇时,柴武的面色明显比先前轻松了许多。
“大将军臣武,恭迎陛下圣驾!
随着柴武铿锵有力的唱喏声响起,刘弘也从御辇上走下,淡笑着扶起柴武。
“今岁冬训有变,辛劳大将军了。”
亲切的勉励着,刘弘便拉过柴武的手,一同进入县衙之中。
随着蓝田县重新变成军事重镇,县衙内的陈设,也已被军用堪舆、甲胄兵刃所代替。
走进正堂,刘弘自然地坐上上首,与柴武寒暄两句,就道明了今日的来意。
“关中男冬训之事已有半旬,依上将军之间,可有天赋异禀之人涌现?”
闻言,柴武稍一沉吟,便回道:“如今冬训始不过十数日,且今岁之青勇,多为初训···”
“臣以为,关中今岁与冬训之男丁,恐尚不足为卒。”
作为沁盈宽敞数十年的老臣,柴武自然听出了刘弘地话外之音。
却见刘弘丝毫不以为意,将自己的打算和盘道出。
“朕意,以曲周侯俪寄为将,于蓝田新设一都尉。”
“其部卒,具有关中男充之,以备胡。”
淡然的说出自己的打算,刘弘便适时的止住话头,让柴武消化一下这一串讯息。
随着北军被改名为虎贲军,又与改名为羽林军的原强弩都尉部各种混编,使得如今的北军,已经不再是‘关中子弟兵’的代言人。
而对于汉室而言,一支如往日的北军那般,战员全由关中子弟组成的部队,有很大的存在必要。
而北军出于种种原因,而被刘弘排除出了将来的计划之外,新立一个类似北军的‘关中军’,就显得极为必要了。
毕竟如今的北军,已经被划入了‘政治不可靠’的范畴,再怎么打乱重组,刘弘都无法在安心信任。
最好的选择,就是从无到有,以全新的战员、军官、将领,组建一支全由关中子弟组成的‘新北军’。
而关中子弟,但凡是已经具备战斗力的,大部分都已经在原北军,如今的虎贲军编制当中,至不济,也曾在北军服役。
这样一来,刘弘地视野,自然就集中在了关中这批年龄十四岁以上,有一定军事素养,政治成分又全为空白的预备役之上。
按照刘弘地预想,新立的蓝田都尉,可以在三到五年内不具备任何战斗力。
等到三五年后,具备足够战斗力的蓝田都尉,就可以外出见见血,立下一些威名,而后,刘弘就可以以‘轮换’的名义,把虎贲军送出去打仗,转而把蓝田都尉部召入长安,取代虎贲军的位置。
待时日久一些,刘弘甚至可以将蓝田都尉改名为北军,恢复长安往日‘北军掌城防卫戍’的情况。
在刘弘的备忘录中,蓝田都尉的事,重要性仅仅排在冬小麦的推广、新五铢钱的发行,以及盐铁官营之后!
盖因为原北军的存在,将整个关中与刘汉政权牢牢绑定在了一起——皇城由关中子弟兵组成的北军守护,这让关中百姓对刘氏的向心力时刻保持在水准线之上!
刘弘以蓝田都尉,取代原北军地位的宏图能否成行,便直接影响到汉室在关中的统治地位,以及关中百姓心中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