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国内军队规模、日常操演,刘恒也曾几度请求刘弘消减。
在被刘弘以‘梁国位于关中门户,负江山社稷之重’回绝之后,刘恒更是把牙一咬,做出了一个让天下诸侯都瞠目结舌的决定。
——根据刘弘去年颁布的《左官令》,将刘弘亲封为梁国中尉的母舅薄昭,给贬为了梁国‘左中尉’!
紧接着又上书长安,请求朝堂尽快派一个和自己没血缘关系关系,且能‘掌控大局’的右中尉来,接掌梁国兵权!
就这样,刘恒成为了汉室第一个主动响应《左官令》,并直接把波及范围提高到‘诸侯三公’一级的宗亲诸侯!
自那以后,不知有多少刘氏宗亲诸侯对刘恒咬牙切齿,一边骂其‘谄媚君上’,一边头疼于怎么应对《左官令》
凡事就怕有比对!
有刘恒跳出来做了示范,关东诸侯要是再不跟上,那就要坐实‘漠视朝堂律令’‘确实心怀不轨’的嫌疑了。
而刘恒,也顺利成为了刘弘向关东诸侯打响的第一枪。
——朕的王叔,身为高帝亲子,更是一门两王,都遵从朕颁布的《左官令》了!
你们这些歪瓜裂枣,是比朕的王叔尊贵?
相应的,刘恒在刘弘心中的‘安全系数’,自也是水涨船高,直逼‘人畜无害’的地步。
对于这样一个规矩本分的诸侯王,袁盎是无论如何,也确实挑不出来什么错来了。
即便位居九卿之位,家世在汉室显赫到‘无有出其右者’的酂侯萧延问起,袁盎也只能承认:如今的刘恒,确实坐到了一个本分,让长安放心的的诸侯王所能做到的一切。
如果全天下的宗亲诸侯都如此,那去年的齐悼惠王诸子之乱,就将会是汉室最后一次为关东诸侯的事头疼。
将来边墙有事,长安朝堂也不用在把不小的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关东诸侯‘可能不稳’的可能性上,好腾出手来,专心面对外部侵略。
但奇怪的是,袁盎对刘恒做出‘有楚元王之风’的评价之后,萧延本就不喜不悲的面色,竟隐隐流露出了些许不愉之色?
“典客即问,鄙人亦随口一谈,当不得真,当不得真···”
袁盎似是随意,又似有些慌乱的补充,却并没有让萧延逐渐皱起的眉头缓解分毫。
就连一旁的曹奇见了,都有些奇怪的打量起萧延变幻莫测的表情来。
就这样,马车内原本还轻松写意的氛围,顿时彻底陷入寂静。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才缓缓停下,车外传来马夫的轻唤。
“主君,前有丘,当折道南行了。”
听闻此言,没等萧延开口,袁盎便逃也似的起身,对萧延和曹奇一拱手,便赶忙告辞,坐上了自己的马车,自矮丘以北踏上了前往鲁地的远途。
片刻之后,曹奇也是面色怪异的下了车,坐上自己的马车,思虑起萧延的异常举动。
感受着马车再次启程的跌宕,萧延不由长叹一口气,将车厢侧的帘布掀开。
望向远处依稀可见轮廓的睢阳城,萧延又哀叹一气,暗自摇了摇头。
“今日之梁王,与两岁以前,绛侯携忠臣参拜献玺时之代王,颇有迥异啊···”
少帝成长计划
第0360章 朝堂庙算
“诸位将军都来了啊~”
在和柴武简单达成一致之后,刘弘便顺势召见了如今尚在长安城,且对军士有一定影响力的军方武将,就几个月后可能发生的战斗,开始了具体的推演谋划。
正所谓战者,庙算也,多则胜,寡则败。
经过数百上千年的演化,作为华夏原始军事谋划的‘庙算’,也早已经从最开始的算命占卜跳大神,变成了秦汉时期专业性相对较高的站前推演。
就拿春秋时期著名的典故:曹刿论战来说,曹刿大言不惭的说出那句‘肉食者鄙’,实际上就是在鲁国朝堂针对齐国的侵略,而正在进行的‘庙算’过程当中。
到后来的战国时期,秦国更是在苏秦、张仪等外交家,军事家的影响下,形成了类似‘不打没准备的仗’的优良传统。
每逢秦师东出函谷,必是做好充足的站前物资、战略准备,把一切都安排妥当,才开始具体实施。
秦末纷争、楚汉争霸时期,各方阵营‘伐谋’专业的谋士,那也是层出不穷。
霸王项羽自是不用多说,光是一个亚夫范增,就是谋略不亚于张良的猛人。
项羽在楚汉争霸中开始处于劣势地位,也是在鸿门之宴后,刘邦派张良卧底项羽身旁,张良又屡屡在项羽面前说范增坏话,导致项羽对范增的信任逐渐丧失为开端。
高皇帝刘邦的阵营,那更是不用多提——先有张良屡献良策,得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美誉,后又有萧何稳守关中,乃至于后世记载中,演绎出‘陈平六出奇谋’的神话典故。
在后世绝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中,‘谋士’的人设,基本都是以诸葛武侯为典范:羽扇锦纶,儒雅温和,一副文士打扮,却能在弹指间决定百十万人生死。
但让绝大多数人失望的是:这一切,不过是在后世近两千年的演化当中,文人士大夫阶级往自己脸上贴的金而已。
道理再简单不过: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一个整日摇头晃脑,之乎者也,自诩‘饱读兵书’的所谓文人,真有能力掌控一支上万人规模的部队?
只怕是一次五十里的急行军,就足以让这样一个‘新兵蛋子’上吐下泻,而后在医疗条件几近于无的古代一命呜呼!
就算此时,文人当中最‘柔弱’的儒家,也还没有在君子六艺的某一方面偏科,儒家士子也大都还是喝的了烈酒,拉的开强攻,甚至骑的了烈马的壮汉,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将一位谋士‘军略满分,武力不及格’的可能性全盘否认。
——兵书里会教军阵、行军、谋略,会教如何指挥吗?
要知道此时还没有纸,文字的载体还都是以竹简为主!
此时绝大多数书籍被创作的时候,创作者最先考虑的,都永远不会是‘怎么把话说的更清楚,让别人听懂’,而是‘怎样以更简练、更精简的话,把大概意思表达出来,好节省点篇幅’。
说白了就是:和后世酷爱水字数的保底作者截然,此时的书籍创作者,都喜欢‘笔削春秋’。
就拿此时的旷世神书:《孙膑兵法》来说,其中一句,就足以让没有战场经验的所为‘谋士’,一辈子都没有将所学付诸实践的可能。
——梁君将攻邯郸,使将军庞涓带甲八万至於茬丘。齐君闻之,使将军忌子带甲八万至···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通俗易懂:梁国君王想攻打邯郸,就让庞涓带了八万军队过去,齐王听到消息,就派忌子也带八万兵过去。
乍一眼看上去,这句话并没有什么信息量,或者值得学习的地方。
——兵力对等嘛!
但就是这个堪称‘常识’的点,就能暴露出一个饱读兵书的‘谋士’,究竟有没有真本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
某一天,北墙外来报:匈奴派来了八万骑兵,向云中城高速靠近,其攻掠意图明显。
按照如今汉匈步骑实力对比,以及云中城自带的防守属性,长安至少要往云中加派五万人的部队,才能基本保证云中城的安稳。
这样的结论,一个从没上过战场,却‘饱读兵书’的谋士也确实能轻松得出。
但这五万人的部队,应该以什么样的路线从长安抵达云中?
抵达之后,应当如何排兵布阵?
是全部进驻云中城驻防,还是分成两部分,留一部分在城外作为机动力量?
甚至于:这五万人的增援部队,应该以什么样的行军姿态前往云中?
这一切,都不可能在一位毫无战场经验的‘谋士’那里,得到一个合格的答案。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孙膑兵法》,《太公兵法》,亦或是在汉室极具神秘色彩的《淮阴兵法》,都不会讲这些最基本的军事常识。
因为孙斌、姜太公、韩信等军事大家,在创作这些兵书的时候,都从未想过让一个战场都没上过的新兵蛋子,能通过自己的书一举成为‘战神’。
所谓‘屠龙术’,必然是给勇者准备,而不是一个手持针线的妇人。
也就是说,对于自己所著兵书的受众群体,兵书创作者是默认其读者,是有一定基础的军事素养的。
就像后世现代医学著作《人体解剖学》,本身就默认其读者为‘具有一定医学知识基础’的医学研究者,而不是小学生的课外读物。
所以,实际情况便和人们的刻板印象,有了那么些许出入。
——传说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丞相,实际上就是个文官;其绝大多数‘神话事迹’,基本都是别人的。
如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的是孙权,‘火烧赤壁’是黄盖提出。
至于说出那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诸葛丞相,在整场赤壁之战中,实际上仅仅只做了一件事。
——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
至于后世演义中仙风道骨,颇有仙道气息的留侯张良,实际上却是一个身强力壮,一边吃着主要成分为重金属的‘仙丹’,一边还能活到七老八十的猛男!
具体到现在,刘弘打算就即将发生的汉匈战争,进行一定程度的预先推演、筹划,参与其中的,也是清一色的武将。
撇开后世自媒体营销号的演绎不说,汉室提的上名号的军事家、战略家,也无一不是久经战阵,战功赫赫的武将。
如高皇帝刘邦、平阳侯曹参,乃至于安国侯王陵、北平侯张苍等,那都是杀过秦卒、砍过楚兵的硬汉。
可千万别信后世儒家演绎的‘武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抹黑了。
——术业有专攻~
打仗的事不问武将军官们,难道还要刘弘去问问贾谊,问问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