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多年来的经验,以及一次次惨烈战争的磨砺,已经让柴武对于阵亡这种冰冷的话题,很难再有太大的情绪波动了。
——因为这一千三百汉军将士的阵亡,是值得的!
凭借着一千三百人,汉室在保证了马邑城墙不失的前提下,将匈奴先锋四万余人,全部围在了武州塞和马邑之间,这道长约一百三十里,宽不超过五十里的狭小区域!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四万匈奴人当中,起码要有三万以上,无法安全回到草原去了······
“棘蒲侯。”
正当柴武遐想着那美妙的未来时,身后传来的一声轻呼,将柴武飞散的心绪拉回现实。
“舒校尉?”
略有些诧异的回过头,柴武沉默片刻,终是稍叹一口气,拍了拍舒駿的肩头。
“今日一战,材官诸将士,劳苦功高!”
“待回转长安,老夫必以此间之事禀告陛下,为材官诸将士请功!”
今天的战斗,几乎可以说:九成以上的功劳,都在材官校尉两千将士身上!
·········
但今日的战斗当中,汉人的弓弩箭羽,却好似完全不要钱一样,如潮水般射下城墙!
根据且居的粗略计算,光是在这三个时辰的攻城战当中,汉人便发起了不下二十轮长弓齐射,每轮至少两千发箭羽!
这,可就是四万支箭羽了!
更何况这还只是齐射,再算上弩兵的自由射击,以及汉人伤病在城墙之后的抛射,这个数字很可能要翻个倍!
一座拥有二十万支以下箭羽的城池,在战斗爆发的头半天,将接近一半的箭矢全部用完?
如果不是这座城池的守将太过草包,那就只有一种可能。
——这座城池内的箭羽数量,远不止二十万!
道理再简单不过:通过这几十年的爱恨情仇,汉匈双方对彼此的作战方式,都已经相当了解了。
就和且居能推测出,马邑守卫力量不超过五千,算上城内民兵也不超过一万,箭羽十五万到二十万支一样,汉人自然也能推测出:匈奴人对马邑的攻击,起码会维持十天。
根据今日,汉人射出去的近八万支箭羽来推算,马邑城内,起码有八十万以上的箭羽!
再加上汉人总是习惯留个容错率,以备不测,就使得马邑可能拥有的箭羽,完全有可能达到一百万支以上!
一百万支箭羽是个什么概念,且居想象不出来。
但且居通过粗略的计算,就能知道:如今在城墙下的折兰、白羊两部,共计两万四千的勇士,要想在这一百万支箭羽下存活下来,就需要平均每人躲避二十五支箭矢!
且居自问这一生,自己可能都没被这么多支箭羽瞄准过,就更别说躲避了。
不过,对于‘马邑有一百万支箭羽’的可能性,且居在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丝不敢相信。
——马邑,不过是一座边防小城而已!
在这样的一座小城里,存放一百万支箭羽?
如果是马邑身后,位于赵长城缺口处的楼烦县,那且居还愿意试着相信。
但这马邑······
“或许是马邑的汉人将领想以此,来吓住我们?”
和危机预知并存的,就是层出不穷的阴谋诡计。
再加上匈奴人对汉人‘狡猾多端’的刻板印象,以及一位孙姓兵家大师的存在,使得且居很快,就认定了自己的后一个猜想。
“本王以为,马邑城内的汉人,是想借着今天的英勇作战,把我们吓住!”
笃定的将自己的意见道出,且居便深吸一口气,强自按捺住内心深处的抗拒,对呼奢承诺道:“明日攻城,白羊部可以出五千奴隶,协助折兰王攻城。”
“本王推算,如果汉人明天还这般耗费箭羽,那到了后天,马邑城就见不攻自破!”
言罢,且居便对呼奢稍一点头,便退出了呼奢的王帐。
但在几日之后,且居和呼奢都发现:自己非但错了,而且还错的非常离谱。
马邑战役爆发第一天,汉军共计消耗箭羽七万四千余支;第二天十一万支,第三天,等折兰部发起全力攻击时,更是达到了骇人的十八万九千余支!
当呼奢和且居对此感到困惑不已时,马邑战役爆发第五日,一支三棱箭矢从马邑城头射下,彻底宣告了马邑保卫战的结束。
——马邑城,已经不再可能被攻破!
············
在呼奢和且居在营地盘算明日的攻城之事时,四十里外的马邑城内,大将军柴武正行走在北城墙之上,查看着将士们的伤亡状况。
待详细的统计数据出炉,柴武的心,也不由有一丝揪痛起来。
“短短三个时辰······”
放在后世,三个时辰,大概就是两场足球赛的功夫。
但在这三个时辰当中,汉军部署在马邑北城墙上的守备力量,光是阵亡者,就有接近一千三百人!
而北墙四千将士当中,剩余的那两千七百人,也有将近一半负伤。
虽然阵亡的一千三百人,绝大多数都是从关中征召的青壮,羽林军材官校尉两千将士的阵亡人数不到一百,但这样的伤亡数字,也足够惊人。
——汉室上一次承受这种程度的伤亡,是在什么时候?
答案是:楚汉彭城之战!
就连二十二年前,那一场发生在太祖高皇帝刘邦,与匈奴单于挛鞮冒顿之间的平城战役,长达七天七夜的白登之围,汉军的阵亡数量也不过数百人。
至于战后统计的巨大上万,更多是汉军将士在白登山被冻死、饿死数千,冻伤导致截肢着上万。
在正面交锋中,阵亡正规部队士卒上千人,这是过去二十多年当中,汉室在匈奴人手下蒙受的最大损失!
但多年来的经验,以及一次次惨烈战争的磨砺,已经让柴武对于阵亡这种冰冷的话题,很难再有太大的情绪波动了。
——因为这一千三百汉军将士的阵亡,是值得的!
凭借着一千三百人,汉室在保证了马邑城墙不失的前提下,将匈奴先锋四万余人,全部围在了武州塞和马邑之间,这道长约一百三十里,宽不超过五十里的狭小区域!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四万匈奴人当中,起码要有三万以上,无法安全回到草原去了······
“棘蒲侯。”
正当柴武遐想着那美妙的未来时,身后传来的一声轻呼,将柴武飞散的心绪拉回现实。
“舒校尉?”
略有些诧异的回过头,柴武沉默片刻,终是稍叹一口气,拍了拍舒駿的肩头。
“今日一战,材官诸将士,劳苦功高!”
“待回转长安,老夫必以此间之事禀告陛下,为材官诸将士请功!”
今天的战斗,几乎可以说:九成以上的功劳,都在材官校尉两千将士身上!
第0409章 遂营之力
在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当中,马邑战役的第一日,便随着阴沉下来的天色而告一段落。
对于夜晚,汉匈双方都颇有默契的选择放弃,分别在各自阵营养精蓄锐,为明日的战斗做着准备。
倒也不是说,双方真如春秋时期的君子们一样,莫名其妙讲起了‘战场礼仪’,而是现实因素的考虑。
匈奴作为有史料记载之后,最早出现的草原统一政权,几乎具备了草原游牧民族所有的先天性劣势。
包括攻城能力的不足、政权中央集权程度底下,以及,民众体内各式微量元素的欠缺。
在大约两千年后的满清,西方列强的军舰还没有驶入华夏内陆河流之前,清廷官员听说西方列强准备入侵华夏时,绝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
究其原因,最为主要的一点,便是清廷官员认为:黄发碧眼的西方人,是绝对离不开华夏故土所产出的茶叶的;一旦离了茶叶,西方人就会拉不出奥利给。
为了避免清廷阻断对西方的茶叶供应,西方人必然不敢入侵华夏。
虽然在后世看来,这样的看法十分愚蠢和片面,但正所谓空穴未必无风——清廷官员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显然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
这里的依据便是:从西汉时期,草原游牧民族开始成为贯彻华夏整个封建王朝的心腹大患之后,茶叶,始终占据着中原‘出口’草原的最大宗外贸货物,且没有之一!
从西汉时期的匈奴,到东汉时期的五胡;从隋唐时期的突厥,到宋明时期的蒙古······
草原游牧民族的民族主体在改变,政治体制在改变,战斗方式也在改变。
甚至就连草原游牧民族的信仰,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在前后近两千年的华夏封建史中,游牧民族始终未曾改变的一个特征,便是对中原地区所产出的茶叶,始终保持着永远供不应求的需求。
就拿此时统治草原的匈奴来说:挛堤氏王族人均寿命不足四十岁,每四个成年的挛堤氏王族,便有一人死于肠胃疾病(便秘)。
就这,还是因为汉室建立之后,长时间坚持和亲政策,将一批又一批的茶叶送出长城,作为怎送给匈奴单于礼物。
如果连这点茶叶都没有,匈奴王族能活到40?
如今的匈奴单于挛堤冒顿,能活到这年过花甲(60)的年纪?
看看匈奴底层,那些从二十多岁开始显露老态,三十岁就被部族赶到野外自身自灭的普通牧民,就能看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茶叶,自然是草原民族‘赖以生存’的重要物品,但除此之外,匈奴人缺少的东西,也绝非两个手能数的过来的。
准确的说,匈奴人除了不缺牛羊牧畜之外,几乎什么都缺!
这也是匈奴人如此热衷于南下入侵,哪怕拼着消耗部族军事力量,也要掠夺汉室边墙的原因。
——对于匈奴人而言,每一个汉人家庭,那都是能爆一身极品紫装的大boss!
从汉人家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