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谁有能想到,原本应该退位让贤,然后羞愧自尽的刘弘却根本没死,反而搭进去两个彻候!
朝中百官旬月以来战战兢兢,抱刘弘大腿吧?不敢;真要跟着陈平周勃一条路走到黑吧?更不敢!
左右为难,纠结不已的百官中,甚至有几人已经生出死则死矣,万不能牵连家中亲长的念头,想挑个黄道吉日,吞金自尽了
直到今天,确定吕氏之事将得到最后定性:吕氏谋反,百官大臣英勇平叛;朝臣们高悬着的心才放回了肚子里。
且先不管小皇帝会不会秋后算账,起码眼前这件事儿算了了!
至于以后
如果小皇帝愿意,那就去抱大腿,或者为官谨慎一些,别落下把柄就是了。
再不济,也还能挂印而去不是?
小皇帝再怎么心黑,也不能拿辞官为由治罪吾等吧?
美滋滋的盘算着,百官抱手于腹前,目光紧紧在眼前的陈木地板之上,静闻御阶下的刘不疑宣读诏书。
“盖闻衣不如新,人不如旧,此天地之之理也!朕以微渺之身,承祧宗庙,夙夜兢兢、惟念旧德。
乃者邪戚乱政,尤以吕氏为其先;视国法于无物,视朝纲于私訾,祸乱天下日久,百官有贤而不得行,百姓有忠而不得报!
幸朝中百官忠君体国,郡国诸侯犹念太祖恩德,荡平吕氏邪戚之乱,方使宗庙社稷未造乱贼之害。
朕年幼登基,未冠之年而临天下,实不敢违太祖遗志,损高皇帝遗德。
故赏此有功之臣,以嘉其忠。
丞相曲逆侯平,首倡诛吕,后与平乱事,增邑千二百户,赏千金!
太尉绛侯勃,亲率北军以击贼首吕禄、吕产,从平乱事,增邑千户,赏千金!
曲周侯世子寄,诈取贼子窃得之调兵虎符,以助太尉领兵平叛,增曲周侯邑五百户,赏五百金;曲周侯世子寄,荫郎,赐御剑一柄!
大将军颍阴侯婴,会齐王兵以击逆贼,增邑八百户,赏千金!
代王恒,亲至长安,以宗伯之名佐朕平贼,赏千金,赐御剑五柄;王太子启、幼子武,留于长安,朕亲教以经书!
齐王襄,率郡国兵至荥阳,迫贼分兵,以助太尉平叛,赏千金,赐御剑三柄!
安国侯陵,治粟内史揭,谒者仆射忡,皆于国有功,朕当不吝以彻侯封之;其令有司观堪舆,择吉日,以告于宗庙。
司马法云:军赏不逾月,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其余有功之文武百官,皆以钱爵赏之;其令有司速行,一应赏赐之金、爵、物,皆当于三十日内毕,违者罪之以不力。
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其令传于天下,咸使民知”
随着刘不疑高亢的吟唱,诏书才算宣读完毕。
百官自是赶忙一躬身:“伏唯陛下作威作福,臣等顿首顿首,昧死百拜”
在刘弘吐出一声免礼之后,百官才回到各自的座位跪坐下来,细细品味着方才那封诏书的内容。
首先第一点,前时之事的性质已经被彻底坐实:吕氏谋逆!
既然吕氏是反贼,那殿中这些参与了诛杀吕氏一族的人,自然都是镇压叛乱的功臣。
其后一长串精确到赏赐之物的封上,更是为这封诏书的真实性大大加分。
当然,最让百官安心,让诏书真正意义上具备法律效应的第一步,是最后那一句传于天下,咸使民知!
有了这一句话在,又得到了廷议的全票通过,这封诏书就将在被撰朝数百上千份,并盖上丞相印、天子玺之后,发往天下。
最多不出二十天,天下每个县,县衙外的露布之上,都将出现这封诏书的副本,并有县衙文吏大声诵读给百姓。
也就是说,从这封诏书出现开始,殿中百官在吕氏一事中的角色都被确定:平乱功臣!
无数人心中欢呼雀跃着,盘算起散朝之后,找三二挚友亲朋浅酌两口精酿。
但也有些人,心里不全是喜悦。
对于陈平、周勃等诛弘集团的成员而言,这封诏书自然也是肯定了他们的所为,将他们在平定吕氏叛乱过程中的所有举动定性为平叛。
自此以后,刘弘即便要治罪诛弘集团,也无法以弑君的罪名去追责,而是只能另找把柄,来治罪这些带头平定律师叛乱的功臣。
按道理,刘弘做出如此愚蠢的举动,陈平等人应该很高兴才是自己等人的把柄,小皇帝手里也就这一点,这封诏书一出,几乎等同于自废武功,为自己增加难度。
但陈平却看得更透彻,更仔细;对刘弘此举的目的,即便是身为对手,也是由衷的感到钦佩。
第0095章 忍痛用印
诏书开头部分,坐实了吕氏外戚谋逆的事实,将参与诛吕的所有人都定性为平乱功臣,这倒是没什么。
但仔细观察小皇帝的赏赐,这里面就大有章了。
小皇帝以首倡诛吕的名义,给陈平的食邑增加了一千二百户;但问题是,诛灭诸吕,根本不是陈平首先提出的
且先不提第一个提出诸吕的,是齐王刘襄,诛吕之事,基本是由周勃包办的,陈平除了出谋划策根本没出什么力!
可是在小皇帝的诏书中,陈平成了首倡诛吕者,周勃反倒成了响应者。
如此一来,陈平隐于幕后,低调做事的目的就宣告破灭;在天下人眼中,他将成为诛吕首人。
诚然,大多数人会夸赞陈平深明大义,不屈服于强权;但未必不会有人,从另一个角度抨击陈平身为人臣,却行反乱之事
也就是说,在成为首倡者之后,陈平将独自承受天下的称赞,以及诋毁!
而作为真正的首倡者,周勃会不会对多得二百户食邑的陈平产生不满?
即便不至于心怀怨恨,起码也会心有芥蒂。
小皇帝如此明晃晃的挑拨离间,目前自是不会有什么效果;但若是日后二人出现矛盾
再者,诛吕之臣中,明令封赏的只有四人,那其他自认为其地位不比这四人低,却被归类为有功之武百官的那些人,又将作何感想?
这样的人必定存在,而且数量还不少!
曲周侯世子寄,在这功勋云集的长安,算个什么鸟?
哪怕是他老子俪商,也有的是比他厉害的人物!
小皇帝这手分化拉拢,玩儿的可真是
继续往后,响应诛吕的诸侯王,代王刘恒得赏,儿子却被小皇帝留在长安?
什么亲身教导,分明就是质子!
这,也是让刘弘最担忧的自战国时期起,质子,就从来不是惩罚手段!
而是想用,却怕压不住,而留的后手。
也就是说,即便在刘恒险些夺走皇位的情况下,小皇帝依旧打算用刘恒!
此举带来的结果,陈平闭着眼睛都能猜到刘氏宗亲,将自此安定下来!
而失去了刘氏宗亲搞事,陈平想要拉小皇帝下马的计划,无疑将会艰难许多。
再往后,要给身为关内侯的王陵封为彻侯,勉强说得过去好歹也是曾经的帝师,也有战功傍身,又那么大年纪了,恩封荣养也还说得过去。
这,把什么谒者仆射塞在刘揭身后,是什么意思?
给刘揭封侯,本就有些不合规矩了高祖律令:非有功,不得侯!
刘揭有个屁的战功!
不过是顶着个刘姓的九卿罢了。
但朝中百官却对此毫无意见,就好像根本没看到似的,这就让陈平细思极恐了。
小皇帝此举,恐怕就是要释放一个信号封侯嘛,确实是需要有功的,但未必是军功啦
揣摩出小皇帝的这份心思,百官还能有意见?
恐怕暗地里早就盘算起来:有什么功劳能获取,自己能借此裂土封侯,成一脉之始祖了!
更让陈平难以接受的是:谒者仆射汲忡?那是谁?
朝中有这个人吗?
这分明就是小皇帝明目张胆的恩封心腹!
而且,小皇帝既然敢这么做,说明那个汲什么忡,是有拿得出手的功绩的。
想到这里,陈平便暗自咬牙切齿起来。
自北阙之事往后,这个汲忡唯一一次能立功的机会,就是飞狐军出现在长安城外这件事!
也就是说,那个前往飞狐迳,召集飞狐军入关中的,根本不是明面上假死的老太监王忠,亦或是暗地里的侍郎秦牧。
而是那个陈平连名字都没印象的谒者仆射,汲忡!
陈平实在是想不明白,这个人究竟是如何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带着小皇帝那封可笑的衣带血诏,走出未央宫,走出长安,乃至于到达飞狐迳的。
越想,陈平就越觉得气血攻心自己通过政治交易得到的这纸诏书,不只为自己和周勃之间埋下了一层暗雷,还将陈平从暗地里推到了明处。
除此之外,百官对陈平也可能会心有芥蒂,对刘弘的感观反而急速飞涨,注意力从废杀刘弘转移到了立功封侯上!
而且,小皇帝还在掌控了代王刘恒,并安定了宗室的同时,将自己的心腹掺进了朝堂这都封侯了,拜官还远吗?
哪怕是汲忡最终被封为关内侯,那也是九卿出缺时,有资格参与竞争的身份牌!
最让陈平恶心的是:这样的一份诏书,他还不得不感恩戴德的一一用印,然后颁布天下
“狡诈小儿!!!”
手指颤抖着将怀里的丞相印取出,陈平心里咬牙切齿的咒骂着刘弘,恶狠狠将丞相印盖在了刘不疑呈过来的诏书之上。
看着诏书上那两块方正的红印,陈平心中揪痛不已,还不得不做出一个淡然,甚至喜悦的模样。
如若不然,长安城内就将流行起这样一则言论:陛下都如此重赏了,丞相却还是郁郁寡欢,似乎并不满足啊?
难不成,丞相还想登基为帝不成?
陈平非常确定,这样的言论百分百会出现即便没出现,刘弘也会让它出现!
看着诏书被刘不疑收回木盒,退回刘弘身边,陈平僵笑着低下头,心里盘算起往后的计划。
刘不疑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