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说味精鸡精添加剂了,连盐味都吃不出来多少!
心里疯狂吐槽着,刘弘地嘴却丝毫没有减缓进食速度;太阳都还没落山,刘弘便已经将一大碗牛肉羹,连肉带汤吃个一干二净。
“朕先回宫,待明日,还请将军入宫,朕有要事与将军相商”
牛肉羹刚吃到一半柴武闻言,纵是略有些不舍,也不得不将手中豆递给身旁的亲卫,慌乱的擦了擦嘴角的牛油,向刘弘疾行离去的背影拱手一拜。
“恭送陛下。”
第0133章 军功勋爵
次日午时前后,柴武便应召出现在未央宫温室殿。
对刘弘如此故作神秘的举动,柴武心里有些疑惑:能有什么事,不能昨天在南营里说?
在听刘弘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之后,柴武回过味来:这件事,还真不太方便在南营聊。
今汉家将士粮几何,饷几许?
倒不是说这件事有什么见不得人,而是柴武担心,如果刘弘得知真相后脑子一热,许下什么承诺,那可就要出大事了!
稍稍整理一下语言,柴武便将如今汉室军队的粮饷福利状况,向刘弘尽数道出。
边地长城守卫部队,每人每月粟米两石,醋布半尺;饷银为零!
从柴武口中,得知自己的边防战士都是为爱发电的义务兵,刘弘惊的下巴都差点掉到了地上!
“何至于此?”
下意识发出疑惑的瞬间,刘弘地大脑中就飞速计算了边防部队军粮消耗量。
除去地方郡国部队外,长城一线,专门负责守卫边墙,直属中央的戎边部队,人数就高达二十万!
单说军粮一项,每个军卒一年就要吃掉二十四石粟米,折钱2000余钱。
如此算来,边防部队光是在军粮一项,一年就要耗费四万万铜钱。
更麻烦的是:军粮,根本就不是按照粮价发铜钱;而是简单粗暴的直接发粮!
也就是说,中央每年要从关中甚至关东地区,向贫瘠的北部边墙运送粟米约五百万石!
在这个通讯靠后,交通靠走的时代,五百万石粮,超过千里乃至数千里的运输途中,要消耗的运输成本,几乎不必需要运输的粮食少。
这样算来,每年在长城卫戎部队的军粮问题上,中央起码要付出一千万石的粮食,以及十数万民夫的义务劳动。
初冬长安粮价飞涨,刘弘最终靠着多少粮食,才让粮食价格稳定了下来?
对外说是从安陵杜氏得粮百万石,实际上,不过六十万石而已!
光是长城一线,便是每年一千万石粮食的之处,这对长安中央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负担。
至于为什么不让边防部队就近获得军粮,反而费时费力,大费周折从南方运粮
想起这件事,刘弘就觉得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些。
后世的山西、河北一带在此时,也就是刘恒的代国,都还是苦寒之地
至于更北的上郡,云中郡,那就更不用提了胡天八月即飞雪,在西汉指的可就是后世内蒙古境内!
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北墙附近的地区能做到自给自足,种出来的粮食能喂饱当地人的肚子,别闹出易子相食之类的惨剧就谢天谢地了!
光是军粮一项,就让刘弘反应过来,自己提出的问题有多么天真了。
每年一千万石粟米,折钱八万万五千万钱。
而中央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不过三十万万而已。
就连着三十万万钱,也大都在还没收上来的时候,就已经安排好了用处;就算有心想给边防将士们发军饷,长安中央也是无能为力
甚至对一年八万万五千万钱的军粮开支,刘弘表示都十分怀疑:边防战士,是否能按照每人每月两石粟米的标准,按时按量拿到军粮?
果不其然,柴武的回答,让刘弘再度发出无奈的长叹:除非有作战任务需要机动,否则,长城一线的边防部队,军粮普遍都是减半发放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长安中央对天下的掌控力度不足,国家财政收入过低外,可耕作土地面积、粮食产量,以及民间物资充裕程度,都不足以支撑长安朝堂按时、按量的将军粮送到边防战士们的手中。
可笑刘弘还试图通过给军队增加福利,来提升自己在军队的威望呢
现在看来,刘弘能在有生之年,将汉室兵卒的福利待遇,提升到后世人民军一半的程度,就已经算是很成功了!
当然,刘弘向柴武咨询军队粮饷问题,除了找机会在军队竖立威望,在汉室军队烙下自己的印记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试图解决边地军粮问题。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问题直到十数年后,才由景帝的太子家令晁错提出输粟捐爵,并被采纳施行后,才得到有效解决。
但这一世,刘弘显然等不到晁御史出头了中央朝局不稳,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长安几乎必然会发生一场武装斗争!
在这种情况下,边墙的稳固对刘弘而言,可谓是重中之重。
今日召柴武入宫,便是刘弘试图就边地军粮一事,跟柴武交换一下意见。
历史上晁错的老路子,是允许百姓自发的运粮到朝臣脚下,换得边防部队的确认文书,并借此换得相应的爵位。
这个方案,确实解决了当时边防部队军粮欠缺的问题,但与此同时,汉室从秦继承而来的二十级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也被晁错的输粟捐爵策彻底打断脊梁骨,
乍一听上去,这个方案无懈可击:国家用不值钱的爵位,就可以换得实实在在的粮食而且还是包邮到长城脚下的那种!
民间那些钱多的烧手,就想有个左庶长之类高爵,借此洗清身上铜臭味的狗大户们,也有了门路,以一个可以接受的代价几千石或上万石粟米送到长城脚下,换得自己梦寐以求的爵位。
但这件事本质上,跟武帝发行白鹿币,以一张白鹿皮冲抵上千金黄金的举措如出一辙消费国家信誉。
汉爵之所以在百姓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有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爵位等级越往上,爵位获得者越少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再浅显不过。
待等百姓发现,随便一个卖鸡蛋的都是五大夫,就连村口敲榔头的铁匠,也和县尊同为少上造时,烂大街的汉爵,必然大大贬值。
刘弘也不想为了每年几百万石粟米,就让二十级军功勋爵制度彻底走向灭亡。
汉二十级军功勋爵制度,正是继承自先秦,一手促成秦卒虎狼之师名号的二十一级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
即便是以后世人的角度来看,军功勋爵制度,也是对封建军队战斗力提升最大,见效最快,最直接的手段!
若非如此,历史上武帝也不会换个马甲,推出一个武功勋出来,激励后卫青、霍去病时代的汉军英勇作战了。
ps:第九更
实在抱歉,由于之前准备不足,导致今天的暴更足足暴到了现在,还是没有爆完
从凌晨码字码到现在,实在是撑不下去了,还请各位看官老爷恩允,我睡一觉,醒来再奋笔疾书。
今天少了一更,明天补两更,共四更,万望诸位莫怪。
第0134章 无奈之举
免税。
这是刘弘在现有条件下,唯一能想到的办法了凡戎边战士,免除农税!
后世科举制度下,万千士子寒窗苦读数十载,难道每个人都是冲着出入庙堂,位居高位?
并不尽然。
科举制度巅峰时期,每次科考参与人数几近数十万,有几人能最终步入朝堂?
事实上,科举制度最大的吸引力,还是在于免税凡举人及第,名下田亩统统免税!
这就使得,参与考举的士子们才走到举人一步,入仕做官八字还没一撇,就有无数乡邻心甘情愿的奉上土地,请求这位举人将自家土地挂在名下,以免除农税。
而这种情况,显然是刘弘不愿意看见的正是庞大无比,并以每三年数千人增长的免税阶级,才使得后世国家财政收入越来越低,对地方掌控力度越来越弱;无奈之下,只能把供养国家的担子,压在本就穷苦贫弱的百姓身上。
所以,刘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所有在长城一线戎边的士卒,都可以免除一百亩地的田税。
一百亩地,正是高皇帝刘邦给天下百姓发土地的标准;现在过去不过二十年,绝大多数人家的田亩都是一百亩。
一百亩的免税标准,基本上可以保证惠及绝大多数底层士卒的同时,避免出现范进中举中,百姓争相献上土地,地方豪强挖国家墙角的状况。
需要一提的是,此时的农税,并不是按固定的每年每亩缴多少粮食,而是非常科学的按照收成百分比上缴十五税一。
每到临近秋收的时候,地方县衙就会派出缴税官:游缴,带着无秩小吏和称量工具,死死守在田边。
此时百姓的耕作,也普遍严格遵照节气,什么时候灌水,什么时候收获,都是根据专门的望天人估算时节;多数情况下,一个县乃至于一个郡的秋收,都会在同一天。
到了秋收日,百姓用镰刀收获粮食时,游缴带来的小吏都会瞪大眼睛,紧盯着百姓将还散发着秸秆气息的作物送到田边,称重缴税。
无论最后的收成是多少,游缴都会将收成的十五分之一分出来,作为农税。
简单透明,即便收税官在称量工具上动手脚,百姓也能大概目测出,游缴取走的部分,究竟是不是自家土地收获的十五分之一。
也就是说,某人名下的一百亩田产量是三百石,那就缴税二十石;收成六百石,农税就是四十石。
这种类似绩效的按百分比纳税的方式,使得地方官对治下百姓的土地收成也十分关心对地方官而言,税收,那就是政绩啊!
收上来更多的税,就意味着治下土地的收成好,不要脸一点的地方官,也可以吹一句民安居乐业,暖衣饱食,无有饿殍。
除此之外,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