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的是大黄鱼所生活的地区,可以说正靠近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
因而就和生活在这里的所有鱼类一样,环境污染、过度捕捞,如同一把把利刃,把野生大黄鱼群摁在水里摩擦。
对于已经处于极危状态的大黄鱼来说,保护却是非常困难。
在生活习性方面,大黄鱼属于洄游性的半咸淡水鱼类。
野生大黄鱼的栖息地主要是沿海和河口地区的中底层水域,捕食甲壳类和小型鱼类。
黄花鱼的这种栖息地分布,可以说非常容易受到沿海污水排放带来的影响。
同时我国近海地区一直有非常严重的过度捕捞现象,所导致的渔业资源匮乏,也让野生大黄鱼很难找到足够的食物。
然而对于野生大黄鱼来说,还有一个可能是人类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巨大威胁,那就是人类所产生的声音。
声音对野生大黄鱼的危害甚至比环境污染还要大。
大黄鱼在分类上,属于石首鱼科,这个鱼类家族有一大特点,那便是它们的头部有着用于感知声音的鱼首石。
这一结构虽然对于野外大黄鱼发现猎物和躲避敌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代,却又难免让它们成为人类噪声污染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无论是各种船只行驶亦或是近海工程建设带来的巨大声响,都会对附近包括大黄鱼在内的石首鱼科成员带来极大冲击,甚至会被直接真晕或震死。
除了环境问题和各种误捕,大黄鱼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那便是人们的“保护”。
在许多沿海地区为了保证渔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他们所认为的种群繁衍,将大量养殖的大黄鱼野放。
这种行为可以说就和某些群体所谓的功德放生一样,不仅不会起到保护野外种群的目的,甚至还会给它们带来巨大的危机。
人工繁殖的大黄鱼因为长期近亲繁殖,身体普遍出现严重的畸形,而且因为数代都在人工繁育的环境下生长,它们的免疫力也要大大低于野外种群。
这些人工繁殖的大黄鱼被放归野外后,它们不仅会对野外大黄鱼的基因带来不可逆的负面影响,而且也会将许多疾病带给野生种群,因而更进一步的让野生大黄鱼种群出现劣化和基因衰退。
可以说时至今日,虽然人们对环境和动物的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是大黄鱼的野外种群数量,却依然看不到有效的保护的措施甚至方案。
对大黄鱼的保护,就连生物学家也只能祈愿这种美丽的鱼儿不要从大海中永远消失,或许会有很多人赞同环境治理,保护环境,但绝对没多少钱支持海上的噪音治理。
不过,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加强,大黄鱼要真正灭绝也不可能,最多也至少野生的大黄鱼数量越来越少。
但养殖的大黄鱼,跟野生大黄鱼还是有不小的区别的。
袁枚著名的《随园食单》中有句论断,“大抵黄鱼亦系浓厚之物,不可以清治之也。”他的意思是说黄鱼本身就是味厚的鱼,不可以用清淡的方法来料理,这里的黄鱼,指的就是野生大黄鱼。
鱼在我国的年菜中有着特别的地位。
所谓无鱼不成席,除了年年有余的口彩,鱼本身代表了一种珍味。
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遗憾可见,对于非原产地来说,鱼是非常难得的一道美食。
我国人工养殖鱼的历史非常悠久。
最早的稻田养鱼始于东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养殖始于唐代。
但进入池塘的四大家鱼却千年不“生孩子”,因为它们千万年来都是要通过在自然水体中定期洄游才能完成性成熟和产卵繁育。
池塘养鱼,历来要靠在自然环境中捕捞鱼苗,产量规模注定有限。
直到1950年代,才陆续实现了技术突破,成功人工繁殖四大家鱼的鱼苗,人工养殖鱼类技术,才实现了质的飞跃。
大黄鱼曾经是我国的国民鱼,它是海边人家的家常,还曾经是内地许多城市居民童年的美味记忆。
当年舟山渔场千帆相竟争捕大黄鱼的场面,不知道要比今天纪录片里表现的查干湖冬捕壮观多少倍。
对于食客来说,野生大黄鱼最大的特征是蒜瓣肉。
蒜瓣肉是对鱼的肉质的一种形容。
只有白嫩几乎无刺,肉块像蒜瓣一样完整的鱼肉才叫蒜瓣肉。
大黄鱼就是蒜瓣肉质的典型代表。
拥有蒜瓣肉的鱼屈指可数,像野生大黄鱼这样,拥有绝美蒜瓣肉的鱼,简直就是天赐之物。
在我国的部沿海,尤其江浙地带,大黄鱼早年是当地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拥有历史悠久传统渔场的宁波,大黄鱼更是地方饮食中的核心角色。
在各种版本稍有差异的宁波十大名菜中,黄鱼有关的菜一般要占到4种,如苔菜拖黄鱼、黄鱼鱼肚、彩熘全黄鱼、腐皮包黄鱼等。
这些名菜今天虽然也有,但却再也不是昔日里的野生大黄鱼了。
我国捕食野生大黄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三千年前的上古时代。
据早期著名地方志,唐代陆广微所著的《吴地记》记载,阖闾十年(公元前505),浙东沿海已有捕捞大黄鱼的活动。
明代《华夷花木鸟兽珍玩》中记载“石首鱼,海郡民发巨艘入洋山竞取,有潮汛往来,谓之洋山鱼。”
不过,真正让大黄鱼的名字,响彻千家万户的,并不是这种传承了数千年的饮食文化,毕竟大黄鱼供应到内地的历史并不长。
大黄鱼名字传遍全国的真正原因,与海边人家的生活关系密切。
在江浙一带的老话中,脚踏的三轮货车叫“黄鱼车”,金条也叫黄鱼,10两重一条的叫大黄鱼,一两重一条的叫小黄鱼,干活磨洋工的行为被称为晒鲞,意思是晒大黄鱼干。
552 濒临灭绝的罪魁祸首
大黄鱼还叫爱国鱼。
1957年,当时闹饥荒,很多人都吃不起饭。
也是在这一年,舟山渔场的大黄鱼年产量由常年的5000吨猛增到过10万吨,增加了20倍的产量,当年由于缺少冷藏条件,江浙地区还号召全国其他地方积极购买品尝“爱国鱼”。
此后的20年里,大黄鱼一跃而成为国民鱼,成了美好富足生活的象征。
哪怕是在非常内陆的家庭,在每年春夏之际渔汛到来时,也可以吃到冰冻的大黄鱼。
“做菜的手艺可以重复,但是大黄鱼的滋味和历史上相比,可能已经再难还原了。”李超叹了口气,说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已经枯竭,1957年的大黄鱼二十倍丰收,其实是大黄鱼盛宴的绝响。”
项阳一脸慎重地点点头,对李超的话表示赞同。
大黄鱼是一种能够发出声音的海鱼。
据岩龙村里的老一代渔民回忆,农历四月初到五月初,海边大黄鱼渔汛来临时,近岸海面上密集的大黄鱼叫声大到能把人从梦中吵醒。
但在项阳的印象里,这种大黄鱼盛况从来就没见着过。
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东海的大黄鱼就已形不成渔汛。
到九十年代初,年产量更仅剩下数十吨。
到1993年,曾经盛产大黄鱼的舟山渔场更仅捕捞到27吨。
“野生东海大黄鱼虽然美味,但已经退出了普通人的餐桌。”项阳点头道:“我上次在新闻中看见它们,那是真的天价,单条超大规格东海野生大黄鱼的论斤价一般是重量乘以一千,例如总重2斤的大黄鱼就是2000元每斤,总重4斤的大黄鱼就是4000元每斤。”
李超笑了笑,事实上,这个价格早就已经过时了,随着野生大黄鱼数量的继续减少,现如今大黄鱼的价格越来越贵。
不过李超也没跟项阳解释什么,他给项阳开的价格本来就不低,而且他跟项阳的交易并不是市场交易,是收购价格,最重要的是,那个价格是项阳亲口同意了的。
不熟悉大黄鱼的很难分辨大黄鱼是野生还是养殖。
野生大黄鱼市场上也有不少作伪的现象。
至于这二者究竟怎么个分法,其实压根就没必要分。
上了那个档次的酒店,说是真大黄鱼,就不会用假大黄鱼以次充好砸自己的招牌。
没上那个档次的酒店,根本就不可能有真野生大黄鱼卖。
人工养殖大黄鱼的口感确实要逊色于野生大黄鱼,但不争的事实是养殖大黄鱼的价格要平易近人得多,一般也就几十块钱一斤,是一道真正可以进入普通老百姓家的美味。
事实上,今天市场上的大黄鱼基本都来自养殖。
我国于1986年突破了人工育苗大黄鱼的技术,1987年又掌握了人工培育亲鱼技术。
宁德是我国大黄鱼养殖业的中心。
在2015年全国养殖大黄鱼共有149万吨,其中就有80以上是来自于宁德。
养殖大黄鱼与野生大黄鱼最大的差别还是在于过肥,据某海事大学的教师研究,养殖大黄鱼总脂肪含量要比野生大黄鱼高一倍以上。
“这次出去,其实我本来还能再捕一些大黄鱼的。”项阳叹了口气,“但大黄鱼的消失与捕捞强度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没敢在那海域内继续撒网。”
“见好就收,是对的。”李超点点头,首先肯定了项阳的做法,然后他又道:“实际上大黄鱼的消失与捕捞强度的关系并不大,真正决定大黄鱼命运的,一是敲罟作业技术的引进和滥用,二是大黄鱼越冬场的彻底破坏。”
敲罟作业是一种集体作业,一般由负责张网、收网的两艘大船和负责制造噪声以驱鱼的三十多艘小艇组成。
两艘大渔船被称为罟公和罟母,其他船则被称作配罟仔小船。
当这些船只抵达渔场后,罟公船与罟母船张好网,通过旗语和吹号,指挥小船包围大黄鱼鱼群,在大船前围成半圆圈。
每艘小船上一般只有三四个人,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