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几个三等宫女进了寝殿,也并没到内室去,而是一字排开了,站在玉石雕花的屏风外,等候吩咐。
这屏风是用一整块玉雕的,起伏的山峦上立着一只凤凰,公主贵为天家女,自然配得上使用凤凰。
这屏风是太后赏赐的,按理说该叫太皇太后,但因皇帝还未亲政,未行冠礼,因此太后便也还未正式获封太皇太后。
又何况皇帝生母早就病逝,这宫里也无别的太后。(参照甄嬛传里的宜修,太后太皇太后也不是自动升级的。)
公主的贴身宫女有四个,其余的多在外间使唤。
击磬的声音不疾不徐,伴着诵经声令人心境澄澈。
公主每日早起,洁净过了便为太后诵经祈福,宫里人人都是知道的。
又过了小半柱香的功夫,诵经声停了,衣袂窸窣,应该是侍女扶公主起身。
这几个三等宫女才从屏风后转出来,隔着素锦的门帘捧着托盘。
帘子一挑,出来两个二等宫女,一左一右撩开帘子,又有四个一样裙袄装饰,一样高矮胖瘦的宫女过来,从三等宫女手上把托盘接了过去。
这四个也不是公主的贴身侍女,她们专管在里间和外间传递东西或传话。
但已经足够让外头的一众人歆羡不已了。
这宫里头谁不想做沉香阁的人,离公主越近福分也也就越大。
别的不说,单是上头的赏赐就领不过来。
不论四时衣裳还是月例月银,是别的地方的好几倍。
除了太后、皇上的赏赐,宫外的王爷大臣家里也不时会送礼物进来。
他们这些宫人,将来多是无依无靠的,因此格外想要攒些体己,只为将来有个保障。
那四个托盘被端进去,两个大宫女过来,她们是贴身侍候公主的玉洁和冰清。
打开盖碗,里头还有个更小的盖碗。漆盒里放着的是碟子,这么做自然是为了保温。
冰瓷盖碗和朱漆食盒被小心地放在香檀云母心的圆桌上,那几个端着托盘的宫女不待吩咐便悄悄地退了出去。
冰清安放好匙箸,玉洁进去里头请公主。
同为大宫女的素秋正将一串绿玉念珠收进锦盒里,霜娥则伸手让公主把手搭上来。
公主这顿吃的不是早膳,她每日的三餐几乎都是和太后一起用的。
但因为公主每日要做早课,天不亮就要起来。而太后年纪大,自然起得晚。
所以就在早课后用些燕窝、银耳之类清补的东西,等去给太后请安后再一同用早膳。
等公主坐下后,玉洁才将碗盖揭开。
一碗炖银耳,一碟云片糕,一碟仔姜,还有一碗龙皮膏。
每样俱是小小的一份,两三口便能吃完的。
只是公主至多能把银耳和龙皮膏吃完,其余的两样还是会剩下大半。
玉山公主用膳时十分安静,只微微有些匙箸声。
她素白的手纤长柔软,手腕上没有任何饰物却也一样显得高贵。
宫里规矩大,可宫人们背地里也会议论主子们。
都说玉山公主虽无十分姿色,可容色端庄,肌肤细腻,也是一位难得的美人儿。
若有些些不足,便是她生了一张覆船口,不笑的时候嘴角微微向下撇,多少显得有些刻薄。
但了解公主脾气的人都知道,她是最菩萨心肠的一个,毕竟是在佛门修行过的,当得起慈悲柔和四个字。
一时公主用毕,素秋端过一盏温茶来给公主漱口,霜娥则捧了漱盂接着。
外头的宫女进来收拾餐具,公主则起身进里头去了。
“时候差不多了,奴婢们伺候公主更衣去给太后请安吧!”玉洁柔声请示。
“昨日武侯太夫人进宫请安,太后多说了会子话,只怕今日要起得晚些,今早又格外亮,不如晚些过去吧!”素秋道。
“太后自然可以晚起,我却不能迟到,”玉山公主对着镜子看了看自己的发髻:“这就过去吧!大不了穿厚些。”
“是奴婢欠考虑了,”素秋自悔多嘴:“公主的孝心是最虔的,岂容得奴婢多嘴。”
玉山公主笑了,她笑起来的确格外和善:“这有什么,你也是心疼我。”
外间的宫女朝传话的太监点点头,太监便知道公主要出门了,点手让人准备驾辇,到门口候着。
说是要出门,可又足足等了一刻钟公主才出来。
起驾后,不紧不慢地往太后寝宫去。
自从公主回京,京城的达官显贵家有适龄男丁的都动了心思。
进宫来探口风的诰命们接连不断,都想沾一沾皇家的边。
只是太后疼爱玉山公主,不愿强替她做主,总要合了她的心意才成。
所以现在无论宫里还是宫外都在议论,公主到底会下嫁到谁家,凭着太后和永王的疼爱,那势必是一桩泼天的富贵姻缘。
多少世家子弟熬红了眼、伸长了脖子等着。
更有因家中尊长过世而怅惘欲死的,守孝三年方可婚配,那时候公主只怕早已嫁为人妇了。
第444章 母慈子孝乐融融
444
玉山公主前去晨省太后,几位后妃也在,彼此问过安,太后拉着她的手问:“你冷不冷?他们说外头起风了。”
“不怎么冷,”公主笑道:“我抱着手炉呢!”
太后身边的嬷嬷捧过热茶来给玉山公主,其他几位妃子太妃坐坐也就走了,只有她留下来用饭。
“每日都叫你跟着我一起吃老太婆的饭,真是委屈你了。”太后摩挲着玉山的手说。
“一点儿都不委屈,我清修的时候比这吃的还要清淡,早就已经吃惯了,反倒不喜欢那些浓油赤酱的。”玉山公主两只素手捧了太后的一只手轻摇着说。
“唉,说起来咱们母女俩就是有缘份,想当初你生母难产,拼死生下了你,含泪将你托付给我,我在她灵前发过誓的。谁想到还没照顾你几年,你却为我进山祈福去了,我对你实在有些亏欠。”太后说起往事不禁唏嘘。
玉山公主道:“太后千万不要这么想,您将我视作亲生,能为您祈福,也是女儿前世修来的。何况虽然是为了您进山清修,可又何尝没修行我自己呢?”
太后拍着她的手背道:“我这一生最遗憾的就是没有个亲生女儿,可最宽慰的就是你比亲生的还要亲。”
这时太后身旁的嬷嬷笑着说:“自古以来便是生恩不及养恩大,太后母仪天下,公主独得疼爱,真真是难得的。”
这时早膳也已经摆了上来,二人便一起用膳。
太后见玉扇公主吃的不多,便说:“你总是吃的那样少,如今天冷了多吃些,免得生病。”
玉山公主答应一声,说:“已经吃的很多了。”
吃过了饭,母女两个便坐下闲话。
太后说道:“永王昨日传话进来说今日要进宫看看哀家,你不必回去,就在我这里待着,等他来了好说话。”
玉山说了声遵命,因太后每日饭后都要百步走,玉山亲自搀扶着,在大殿里走了上百步,又扶着她坐下歇着。
她每日也要在太后的房里抄上一两个时辰的经文,抄经的东西早已经准备好了,公主就到那边去抄写经文。
桌案上点着檀香,玉山公主的蝇头小楷清秀极了。
自从回到京城,她已经为太后抄了十几卷经文了,每抄完一卷便送到庙里去供着,算是太后的功德。
到了辰时,永王进宫。
他们兄妹俩年纪相差甚大,感情却极好,大约是因为玉山公主自幼就养在太后身边的缘故。
玉山在宫外清修时,永王每年也要探望她几次,因此玉山一见他进门,便笑着迎了上去,说道:“王兄每日操劳政务,我都快一个月没见你了。”
太后也说:“前几日听说你有些风寒咳嗽,我打发了人去问,知道无事才放了心。”
永王连忙说:“叫母后和妹妹担心了,不过是些小毛病,不算什么。”
永王坐下后太后又说:“前两日有新进贡的果品,让他们端上来给你尝尝。”
永王便笑道:“多谢母后想着儿子。”
玉山公主见永王鬓边的银丝更多了,忍不住眼圈儿都红了,说道:“王兄,你也不要太辛苦,总要保重自己的身体。”
一句话听得太后也伤感起来,说道:“你父皇和皇兄都壮年早逝,皇上年幼,好在还有你匡扶。如今皇帝快要亲政,可还是离不开你,你着实辛苦了。”
永王道:“母后和妹妹不用担心,我的身子骨尚能支撑,只是盼着皇上早早亲政,我肩上的重任也能卸下去一些。”
本来皇帝应该在二十二岁加冠亲政,可勇王却坚持让皇上早两年。
太后不禁叹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独百姓家如此,天家也是一样。”
永王宽慰道:“母后且请宽心,皇上一天天长成,相信不久就会诞下皇子,咱们李家必将更加昌盛。我从宫外带了些吃的玩儿的,妹妹的那一份已经派人送到她宫里去了。母后的一会儿叫她们拿进来过目。”
太后于是换上笑颜,说道:“这就拿进来看看,是什么稀罕玩意儿。”
吃的就是用王府新聘的厨子做的几样点心,因是南方过来的,所以口味要清淡些,很合太后和公主的口味。
至于玩儿的则是用胶泥做成的小人小房子,生动有趣,像一出戏文似的。
每一台都只有棋盘大小,用琉璃罩子罩着。
看的时候将罩子取走,把玩够了再用罩子罩上,免得落灰。
“这东西还真有点意思。”太后端详了半天笑着说:“做这个的人手可真巧,别看这东西小却做得惟妙惟肖,一点儿也不含糊。”
太后留永王在宫里用午膳,把皇帝也请了来。
一家人坐在一起,很是和睦融洽。
吃过午饭后,永王便出了宫。
玉山公主也回了自己的住处。
她去太后那边的时候是冰清和玉洁跟着,素秋和双娥则留在沉香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