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适道:“就不要让这些人入咸阳了,让他们登记造册后,直接拉到郑国渠那边交给王二宝手中去修筑那片灌溉区,尽可能把危险任务交给这些家伙们去做。
另外告知这些俘虏,在这三年内,只要学会穿我华夏服饰,说我华夏语言,学我华夏化,那他们在这劳动营之中表现好,那三年后就能获得我们华夏户籍。
另外,在灌溉区建设的表现中,表现出色的人,那也能提前获得华夏户籍!”
张恢在一侧听到这话,略带着几分皱起眉头,开口道,“让羌狄入我华夏?”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李适道,“我华夏难道还容不得给这些蝼蚁一条生路不成。”
听到这话,周围几人脸色变了变,倒也没再多说什么。
基本上,至少在古代华夏,看是否接受一个人成为华夏人,看中的不是一个人的血脉,而是看这个人有没有接受华夏的化,遵守华夏的礼仪。
最典型的就是秦跟楚,两个家伙基本都是时不时的喊喊“吾,蛮夷也!”
但被晋给揍多了,加上各种改革遵守起中原制定的礼仪,也就慢慢被中原地区接受了。
所以,相对其他地方奴隶就是奴隶,蛮夷就是蛮夷的阶级束缚,实际上华夏制度还是相当先进,至少它不是以血脉决定一个人的上限。
只不过拥有血脉的人,比其他人起步要高亿点点,普通人一辈子能维持住自身阶级,基本上就算优秀了,实现阶级跨越的那叫人杰。
就算如此,李适也不认为除去为奴为婢的女人,以及掌握先进畜牧业知识的羌族技术工,这剩下来能够真正进入到华夏户籍的会有多少人。
因为在这个年代,哪怕天地精气的出现增加了生产力,但还是少不了很多必须要用命填进去的地方,越是庞大的工程,自然越是不可能避免这点。
也正如此,一定要给与他们希望,万事做绝可不是为政者应该有的心态。
李适道,“告知王二宝,因郑国渠开发而入籍的异族赐姓为郑。
因为关中全面道路建设而入籍的异族赐姓为关。
至于长安乡底下管道挖掘与长安乡建设而入籍的异族赐姓为安。
入籍时告知异族赐姓原因,让他们知道他们能重获新生是因为参与了我华夏发展建设。
更让他们后代铭记,是他们祖辈付出血泪,才拥有尊贵的华姓,让他们在华夏栖身!
这一座座的工程里面,便是有着他们先辈血汗凝聚的成果。”
陈知白与张九章两人对视一眼,却是不约而同的开口说道,“大王仁慈!”
他们也发觉了,李适虽然不懂得什么盘外招,但这种算计人心,不,应该是温暖人心的谋划,总之一出一个准。
如果真按照李适这般做法,这三年这些俘虏怕是要死命学习华夏化,毕竟唯有如此才能够脱离作为奴隶的苦难,并且李适还真就为他们融入华夏做好了铺垫。
对华夏化的构成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华夏是只敬先祖不敬神的。
最典型的就是,基本上华夏人对每个神都拜拜,但对先祖却基本只拜自己先祖。
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华夏化讲先祖却又不讲究血统。
华夏每个姓氏背后谁还不是贵族了,每个姓氏背后都代表了两千年往上先辈们筚路蓝缕开创明所留下来的印记。
这也是李适为什么要根据修建的工程来给这些人赐姓的原因。
毕竟就算获得户籍身份,也一样会有人歧视起他们异族身份。
这代人还好,从奴隶到平民,想来也不会奢求更多。
但他们下一代,甚至更久的后裔,哪怕已经从化到礼仪全部融入到了华夏明,一旦谈论起先辈的功绩,也能自豪的指着郑国渠道:“我的祖辈曾经参与了郑国渠的建设。”
所以李适就是给这些人有个信仰的凝聚力,让他们感觉自己不是华夏明的无根之萍,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有着信仰依托,比如郑国渠,比如关中的道路,比如长安这座城市。
虽然这些工程对整个华夏来说实在是太渺小了,但这些东西却是属于华夏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们信仰这些工程,也就自然而然会快速融入到华夏明中。
同时,李适估摸着,这些人基本上会就地安置,以后这些工程如果出现翻新或者维修,这些赐予姓氏的异族后裔,说不定比现在的华夏之人都还要来得竭心尽力。
毕竟这些工程的翻修,就等同于给自己老祖宗修缮坟墓,自己就算是不出钱,出把力总是应该的吧。
所以,有关这些俘虏的事,暂时就先这么的安排下去,至少先看看效果再说。
“如果这种方法有效的话,那是不是能够开展奴隶贸”
李适不由摸了摸自己的下巴,阴骘的目光仿佛穿透了议事厅的房门:
“用武力掳掠更多的异族人口,然后把异族人投入到各种各样的工程建设中。
借助这些工程消化与控制异族人口,在传达劳动光荣理念的同时完成劳动改造,让异族在不知不觉间融入到华夏明中。
这战略叫什么?奇观兴国?”
李适心中隐约形成一个概念,但却也没打算马上实行下去,而是转过对传令兵道:
“孟西白他们呢,谁回来了?让他过来吧!来说说,他们在陇西到底做了什么了?”
很快的这传令兵便是下去了,不多时,白巫便是来到了议事厅中,见到李适行礼后,便对李适说起了他们在陇西的事情。
第一百九十八章 横扫陇西
白巫看到李适便一五一十的说起他们在陇西地区的行动。
从白巫的口中,李适很快便了解到,天水那边跟关中是不同的。
最大的不同就是,天水那边种地的地方实在是太有限了,对比起来,关中这里算不上肥沃的土壤,那陇西边也就天水附近能够种田了。
李适给与白巫等人的支持也就五千武装起来的骑兵,以及只要他们打报告,基本上都会批准的粮食。
但在粮食运输上,想要把粮食直接从咸阳运输到天水,消耗还是挺大的。
首先最容易走的道路差不多就是长安到陈仓这条道路,基本上能靠渭河运输。
而渭河这条河流还是挺有意思的,最早纪律可以到《左传》僖公十三年:“秦于是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这里可看出这条河的航运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了。
在史记中,张良更是提到:“诸侯安定,河渭漕免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可以说把渭河的重要性提到了巅峰。
但到宋以后,也许是政治重心的转移,也许是周围的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堵,渭河运输就很少在史书上见到了。
但现在,渭河几乎算得上是关中的生命线。
无论怎么说,在粮食运输上,哪怕是逆流而行,至少比陆运要来得方便的多。
差不多到了陈仓的位置,因为落差过大,基本上是不能再走水路了。
只能通过陆运翻越陇山,而这段道路就相当不容易了,也就比所谓的蜀道好走点。
另外一提这时代蜀道是能走水路的,还没发生地震导致陈仓水道毁灭,从而只能走陆路。
天水这么一点土地,想要养活整个陇西的老秦人是真的不现实。
这就导致这里的秦人相对关中平原来说更加彪悍,也更加纯粹,这才是真正的老秦人。
但在这一片土地活下来,真的是太苦了。
他们常常要跟异族抢食吃,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边的老秦人到底还背靠秦国,偶尔秦王们也会想起自己祖辈的发家之地,所以时不时有中央补助,会把粮食运输到这边来。
但在秦帝国建立后,这种补助就断掉了。
最主要的原因是,祖龙要玩金手办,要玩大建,要造奇观,总而言之哪里都要钱,哪里还有钱给这些家伙们补助啊。
而断掉秦帝国的补助,老秦人也派人去翻越陇山,或者穿越渭河峡谷去找始皇说理。
但基本上第一时间就被秦国的制度安排到军队中,然后就去边境吃沙子了。
所以老秦人们安静下来,只能跟天水周边的异族抢饭吃了。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孟西白着老秦人的将领来到天水。
他们麾下的骑兵们都骑着帅气的马匹,身上装备华丽的装备,最重要的是,孟西白本来就是老秦人中的大族!
而白巫等人感觉自己需要有些靠谱预备役,额,是辅兵,便开始在本地进行招募。
“跟我们去抓异族,抓住送到咸阳能换到粮食!”
是的,只是粮食。
真正李适的麾下的军队,哪怕是预备役也是有编制,有刀币能够拿的,只是不多而已。
但在孟西白三人的手下可没有所谓的刀币和编制。
简单的说,他们不过只是招了一群没编制的临时工而已,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人根本就不算是国家军队。
但老秦人们激动了起来,对天水附近的老秦人们来说,种田只能说会种,但跟异族抢食的他们杀人绑架绝对是专业的,而且还是拿手的祖传手艺。
所以天水的青壮倒是相当踊跃的报名参加,而孟西白自己也没想到这么多人报名,甚至弄的自己的粮食都有些不够吃了,只能主动去周边觅食。
接下来日子,就是孟西白通过当地人报信,知道了羌族的位置,然后孟西白便是会带着麾下主力骑兵去突突了羌族。
最重要的是,抢夺他们的口粮,支撑到李适这边送粮食过来。
而孟西白三人到底是老秦人出身,知道家乡的这些人过得辛苦。
所以对立功的老秦人也都公平公正对待,甚至天水青壮在他们的定位中是预备役,要本部战死了这些预备役换上本部的装备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