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发展航海业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食物,或者说捕鱼。
还是那句话,至少李适认为自己解决掉后勤问题,现在想要打败匈奴真不是什么难事!
这时候的匈奴刚刚成为的草原霸主,纵然手上有控弦之士三十馀万,但他基本上采用得是五出一的义务兵制,匈奴人口绝对没超过两百万,这就是现在匈奴最大的弱点。
如果真让匈奴学会华夏文明,又喊出非汉既胡这种具有影响力的口号,把整个草原部族力量给统一起来,那个时候的匈奴才是真正的匈奴帝国。
现在自己想对付匈奴,真正问题还是在后勤,与双方间实在有些远得离谱的距离上。
汉武帝有他老爹跟爷爷攒下的大量物资,打到最后还需要拿白鹿币骗人,可以说为了钱那是连脸都不要了,而李适没这么厚实的家底,就更是要自己一点点积累了。
所以,利用航海业来发展食物,而用这些食物来支撑广阳郡的发展几乎成为必然。
因为广阳郡的地理位置让它能成为北方区域的核心,在北伐时能成为最方便的进攻据点,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作用在这时代,就是跟河套平原差不多的。
但广阳郡比河套平原相比,差得是它本身可耕种土地不足,让广阳郡很难成为大城市。
为什么在唐朝以后,北京或者北平这地方就突然凸显了出来,让它的地理位置显得特别重要,其中很重的原因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开辟,让江南地区的粮食能够运送到北京来。
现在哪怕李适知道广阳郡非常重要,蓟县更能成为北地中枢的位置。
但这里也很难支撑起一座超过五十万人的城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不够。
甚至就算蓟县到洛阳的这条永济渠成功打通,如果它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必须要洛阳运输粮食过去的话,那对李适来说,肯定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拖累,所以想办法让广阳郡自给自足,绝对是发展广阳郡首当其冲的要事。
至于想要在完成永通渠的道路后,再让从会稽接一条运河到洛阳,让这一大段的道路真正成为京杭大运河,那李适只能够说,就算这是个不讲道理的精气时代,怕也至少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时间。
现在想想也就行了,还是现实点,先把永济渠建起来再说吧。
回到原点,粮食这种东西不像钞票,靠着印钞就能强行把问题向后拖延。
在北方土地上,粮食这种东西一年只能够种植一茬,而粮食对本地本就不算多的土地来说,想要积累到足够讨伐匈奴的程度还是省省吧,指望这,还不如指望永济渠早点通好了。
但李适的问题是,粮食不足,那北方的发展速度就会变慢,发展速度慢,自己想要在永济渠通渠后直接运粮,然后发动对匈奴的战争也就变得不现实了。
所以,想要快速解决掉广阳郡食物问题,让广阳郡快速发展,甚至成为一个五十万人大城市的办法,就是发展航海业与捕鱼业。
对中国古代来说,发展航海业的最大错误就是把航海业跟商业挂钩。
因为对于封建时代地大物博工艺精湛的华夏来说,这样的远洋贸易,所带来的财富不是不稀罕,而是过度的商贸会动摇他们的根基与统治。
所以对华夏来说,应该把航海业跟捕捞业挂钩才正确的选择!
因为华夏在很长时间内,华夏不屑航海带来的海贸利益,但如果告诉华夏皇帝,航海业能够解决沿海城市的吃饭问题,看看他们还会不会打压航海业的发展。
但想要发展远洋捕鱼的行业,普通私人组织是不可能发展得起来的。
唯一能强行推动这项发展的就是官方,但官方现在几乎什么技术都没有。
李适现在也不指望能发明出什么龙骨船只,自己的目标也只是希望能在渤海捞鱼而已。
从渤海渔场里面捞过来的鱼,至少解决广阳郡的吃饭问题可以说完全没有问题。
甚至如果有多,那官方更是进行保底价收购,收购过来便用盐场生产出来的食盐腌制,然后晒成咸鱼干进行保存,一般上来说能保存半年左右,时间久得甚至更存一两年。
而这样的鱼干至少能作为百姓家中的过冬粮食了,而且不只是鱼,甚至其他海洋中的什么珊瑚,珍珠,甚至是龙涎香一类的东西,在渤海渔场中运气好说不定还真能遇到。
总而言之,靠着渤海渔场只养广阳郡一地,想养出个五十万人口的城市,应该不是难事。
甚至随着永济渠贯通,从洛阳到蓟县之间的水路能够交流,那这北平拥有了其他地区支援的粮食,说不定能还真有机会冲一冲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当然,这前提是整个华夏的人口到达五千万的水准才可以。
但无论怎么说,如果真有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在北方,对北方局势的稳定绝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行,虽然项策羽两年后才应该会选择投降,但很多布局怕是需要他们协助才可以,否则怕又是要拖延了整个华夏的发展速度了!”
李适摸了摸自己的下巴,不由长叹了一口气,自己虽然已经竭尽全力的攒人了,但手上真没有航海业的人才。
所以,还是想办法从项策羽的手上薅一点过来吧。
自己给了他们鲸海的地图,就算他们最后走得是西域路线,但他们肯定多多少少做了渡过渤海的准备。
他们手上肯定有足够的航海业资源,说到底齐国的航海业底子是真不弱。
两百多年前的吴齐海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海战,而最终获得了胜利的就是齐国,直接把夫差想要称霸中原的梦给敲碎了。
就算这两百年的齐国技术没有任何发展,但以当时的技术拿出来放到这世界上,一样还是最顶尖的海洋船只技术。
第四百九十六章 摸点人
李适的左边陈知白、萧何、王二宝、右边则做着范瑾瑜,这个也是李适现在能找到的所有内政人员了。
没办法,能打战的家伙都出去打异族了,如果不是项策羽手下实在没人留下来看守后路,范瑾瑜也不会选择留下来。
这些日子双方一起工作,倒也已经熟悉了不少,至少认识了李适这边的后勤那是真的强!
这种强不仅是源源不断的把物资送到广阳郡,更重要的是送过来的物资不仅是粮食,上到各种兵器,下到各种防寒的物品,全部都是一应俱全。
随着天气进入到冬天,自己的军队在风雪中瑟瑟发抖,李适的军队从食物到衣物,可谓一应俱全,这一切又怎么可能不让自己感觉到羡慕。
不过,范瑾瑜看了一眼李适送给自己的羽绒服清单,脸上也不自觉的露出了几分欣喜。
打不过就加入,这些保暖的衣服,这些美味的食物,自己就毫不客气的收下了。
“大王,您召集我们来有什么事情!”陈知白倒是先开口道。
因为张九章不在,所以河北政务基本上都是陈知白在接手,后来萧何来汇合了,萧何便成为副手。
至于王二宝则是专注粮草与物资运输,暂时还没有参与到其他事务中,另外他还接了修建运河的任务,现在还在地形勘测之中。
另外,还有一个丞相之才的曹参,则专心致志的在清剿逃兵与盗匪,尽快恢复河北地区的秩序,所以还在巨鹿那边带着,想来短时间内是结束不了。
“是这样的,既然中原已经统一,那我们自然要进行统一的规划,从而更加合理的调配中原资源!”李适说着目光看向了范瑾瑜,不论怎么说,自己做行动肯定要师出有名。
范瑾瑜听到李适的话,脸色变了变,正色说道:“请汉王吩咐。”
“汉王……”李适按了按太阳穴,显然这家伙完全投降自己那才是怪事。
不过,李适也不在乎,只说道:“我打算弄个五年建设计划,你们齐地要参与进来吗?”
“参与,参与!”范瑾瑜听到这话,倒连忙道,“肯定要参与的。”
以前范谋与项梁以为李适不会治国,但现实是,李适的内政能力简直爆炸了。
尤其是当初制定的三年计划,几乎以最快的速度改造关中,爆发出了匪夷所思的力量。
现在李适准备弄一个五年的计划,范瑾瑜感觉自己怎么也要听一听蹭一蹭啊!
李适见到范瑾瑜的样子,显然这个家伙就没怀着什么好心思。
不过也无所谓了,如果五年计划真的执行下来,把整个中原真正的成为一体,那齐楚这地方的经济命脉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到时候项策羽要是跟自己打起来,那很可能他的手下就先反了!
“不论做什么,首先要做的就是粮食!”李适道,
“你们那边粮食技术太落后了,我让陈禾派遣些农家的学生去教育你们怎么种田,怎样提高种田的效率。
实际上你们那边相当适合大面积种植粮食的,至少比关中要适合的多了。”
说实话项羽现在占领的地方真的很好,华北平原的精华区域土地肥沃平坦,阳光充足,水源充沛,非常适合开发利用农业。
实际上像是那种集约化的高科技生产模式,就是放在这种足够宽广的土地上才合适,利用土地面积来降低每一亩地的生产成本。
“所以,当初郑国渠改造区的成功经验,我会拿出来与你们进行分享,顺便完成江淮地区的粮食改造。”李适相当坦然的说道。
“哦……”听到这话范瑾瑜不由精神起来,抿了抿嘴,道,“有什么但是,还是我们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在这时代,对任何一个政权来说,粮食都是最重要的,甚至不论将来项策羽到底是外出开拓疆土,还是选择继续赖在齐地与李适抗争,手中多几分的粮食总归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