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五百年-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再望着对面秦军床弩,要是这么远距离能把箭射入,韩军只能被动挨打,要是用火攻,整座营寨都要被烧掉。倒不如出去作战,还能拼一拼。

    想到这一层,白崇立即发出命令,分出两万兵力,亲自带兵从后门而出,要迎战绕到南边的秦军。

    “韩军出来了!”

    杜凭让绕到营寨后方,就看到营寨后门打开,大批韩兵出来。

    某军候问道:“校尉,我们要不要主动进攻?”

    杜凭道:“不,韩将军有令,若敌军从后门出,先不进攻。等我军用床弩向敌营寨攻击、夺取营寨后,敌军士气必定受挫,那时再攻击。”

    旁边的军候们,都佩服韩信将军的用兵。

    营寨正面,秦军把三弓床弩的箭矢运来。

    这些箭矢箭尖后,都裹上一层燃烧物。

    士兵们绞动绞轴,把弦拉到弩牙上。

    箭矢燃烧物被点燃,再放在箭槽上。

    这次用来作战的三弓床弩有上百架,一百燃烧着的箭矢射出,向敌营寨飞去。

    三弓床弩强力射出的大箭矢,穿透力极强,落入营寨内,无论是落在地面上、还是木板上,箭尖都会深深钉入。

    偶尔有汉兵被射中,直接穿透身体。

    由于箭矢穿透力强,射中木板时,箭尖后的燃烧部分被钉入木板,不易将木板燃烧。

    然而,这营寨内有大量帐篷,箭支射入帐篷,让易于燃烧的帐篷着火。

    本身韩兵就对秦军有畏惧心理,被如此强力的床弩攻击,引起大火,给韩军造成极大恐慌。

    在刚开始时,还有韩兵扑火,随着一轮轮箭矢射出,火势越来越大,整个营寨陷入混乱。

    营寨后门,一万秦军和两万韩军对峙着。

    秦军没发动进攻,白崇一时也不敢主动进攻。

    这时,白崇听见了营寨的呼喊声,回头望去,只见营寨火光冲天。

    果然床弩能射这么远,要是不及时出来,士兵最终会被全部烧死。

    白崇下达命令,让营寨内的士兵都出来,一齐迎战秦军。

    这时,韩兵中出现了恐慌情绪。

    营寨都被烧了,士兵们不惊慌才怪呢!

    越僵持下去,韩军士气只会更低落。

    白崇发出进攻命令。

    韩军盾牌手在前,踏弩兵在后,向秦军压了上去,在弩兵后面,是长铍兵、戟兵。

    “准备迎战!”

    杜凭发出命令,一批踏弩兵上前,摆好阵势。

    “嗖嗖嗖”

    敌军进入射程后,弩兵射箭。

    “噹噹噹”

    射出的箭支部分被敌军盾牌挡住,部分射入缝隙或后面。

    敌军的弩兵也射箭了,双方互射。

    这时,陆续有韩兵从营寨后门出来,极为狼狈,有些人头发、衣服有被火烧过的痕迹。

    白崇把这些士兵集合起来,准备战斗。

    在秦军这边,杜凭下令出击,以攻对攻。

    不久后,双方短兵相接,矛兵对矛兵。

    虽然秦军人数不占优,但士气十分高昂,韩军却士气低落、恐慌,反倒让秦军占了上风。

    矛兵对矛兵,互有死伤,韩兵死伤更多。

    这时候,有秦军从敌营寨南边赶来了,这是范目的部下。

    韩军被前后夹攻,士兵恐惧之心更甚。

    “投降不杀!顽抗者死!”

    “投降不杀!顽抗者死!”

    上千秦兵高喊着。

    杜凭部长矛兵后面的士兵们,同样高喊起来。

    在心理攻势下,韩军虽然没有立即崩溃,但军心更乱。

    范目部也发动进攻了,向韩军右翼发动迅猛攻势。

    秦军前面的部队进攻,后面一直有士兵高喊口号。

    在如此打击下,韩军崩溃了,有士兵带头逃跑,引发连锁反应。

    秦军骑兵出动,迅速收割逃跑士兵。

    “投降不杀!逃跑者死!”

    “投降不杀!逃跑者死!”

    秦军口号适当改变。

    虽然有骑兵追杀逃兵,也不可能无一漏网全杀掉。

    最大限度促使敌军投降,才是最优选择,这是秦国朝廷的战略方针,所有武将都要贯彻执行。

    秦军前后夹攻的部队迅猛向前。

    韩军正逃跑的士兵,见其他逃跑被秦骑兵追上杀掉,又听到投降不杀的口号,扔下武器投降。

    白崇骑着坐骑想要逃跑,被追上来的秦骑兵射杀。

    “投降不杀!逃跑者死!”

    数千骑兵收割韩兵,让许多韩兵断绝逃跑念头,做出投降决定。

    这场规模不算大的战斗结束了。

    韩军营寨燃烧得更旺。

    范目来到战场,统计战报。

    经过清点,韩军有13519人死亡,包括被杀和烧死,有14660人投降。根据降兵交待,这座营寨有三万驻军,结合统计数据来看,有近两千敌军逃跑。

    这次作战,秦军有1895人战死,二百余人重伤。

    韩信来到现场,听取作战汇报,写好战报派人向皇帝报告。

    万余名降兵,被送入函谷关对面营垒,这营垒足够大,可容纳数十万人长期生活,这次作战的降兵、俘虏,都会先送到这边看管。

    下午,韩信再次把诸将召集一堂,安排任务。

    秦军以前所占营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扼守着通往洛阳的官道。

    从营垒往东入韩地后,沿着官道折向东北,走数十里是陕县,再从官道往东走,有渑池、新安二县,然后直达洛阳。

    这是进攻洛阳最快捷道路,敌军必定有重兵把守。

    还有一种选择,可以从南边的洛水乘船南下,从水路进攻,洛水从西南往西北流,经过洛阳后流入黄河。

    秦军没有组建水师,只能从陆路进攻。

    韩信决定,从官道挺进,一路扫荡官道周边的韩军,直达洛阳。

    第二天,秦军从官道浩浩荡荡挺进,大张旗鼓进军。

    秦军所经之处,都有斥候先侦察,确保无伏兵。

    如果韩军敢出来迎战,直接摆开阵势作战,凭借优势战力碾压过去。

    这天,韩信带兵来到陕县城外,陕县县城城门紧闭,里面的韩军如临大敌。

    陕县城墙不算高,攻城难度不太大。

    辛韦道:“韩将军,是否要攻城?”

    韩信道:“不,先劝降,若不肯降,再攻城!”

    一床弩射出箭矢,箭矢上绑着用布写好的劝降信。

    陕县守将是名校尉,名叫霍伟,他看了劝降信后,当场就拒绝了。

    韩信冷笑道:“自寻死路的家伙!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他立即下令攻城。

    在秦军强大的战力下,稍微费了一番功夫,陕县被攻破。

    下属报告:“报告将军,敌将霍伟自尽了!”

    韩信道:“算是尽职尽责的军人,把他厚葬了!”

    经过统计,敌兵被杀死三千余人,投降、被俘的有五千余人。

    韩信带兵进入县城,向县衙而去。

    秦兵们在主要街道派兵守卫,沿途街道两边都大门紧闭,偶尔有人探头看向外面的秦军。

    韩信来到县衙,这里的官吏都跑光了,唯独在正堂还有坐着一人。

    韩信进入正堂,问道:“你是何人?为何留在此?”

    那人站起来,向韩信作揖,不卑不亢道:“我乃陕县县令鲍良,洛阳人,韩国复国前,乃三川郡百石小官,因精通秦律,被韩国朝廷启用,先是任本县县丞,两年升为县令。”

    韩信道:“大秦天子之军,已收复陕县,从今日开始,陕县重归大秦朝廷治下。”

    鲍良道:“若大秦朝廷不嫌弃,我愿为朝廷效力。我熟悉本县情况,愿助朝廷尽快安定民心。”

    韩信仔细打量眼前这个鲍良,对方三十余岁,身材矮胖,看上像经商有成的大富豪。

    他说道:“这里的守将霍伟,忠于韩国,誓死不降。看来你是贪生怕死,又或者想继续做官,才主动归顺。”

 第161章 自告奋勇

    鲍良仍然是一副不卑不亢态度,说道:“将军此言差矣,我本就是秦人,为大秦朝廷效力,洛阳也并非原韩国之地。只是被叛徒占据洛阳,才不得不为叛徒出力。”

    他这么说,韩信还算认可,道:“此事我做不了主,会上报朝廷,由朝廷定夺。”

    鲍良道:“在朝廷答复前,我愿协助将军,安定本县民心。”

    韩信求之不得。

    秦军进入县城后,对百姓秋毫无犯。

    鲍良以县令的名义写了一份告示,然后由士兵抄很多份,张贴在县城许多地方。

    告示上写着,这里原是大秦朝廷治下三川郡所辖,张良、赵歇造反,占据本县,大秦天子之军收复陕县,本县所有人恢复秦人身份。

    告示又再说,秦军是仁义之师,大秦皇帝是英明之君,大秦朝廷体恤百姓,百姓们会比在叛贼治下时过得更好。

    每份告示都盖了原本县衙的印章。

    这是用秦篆所书写,尽管韩国已恢复原本的文字、度量衡,但时间不太长,识字的人大多还记得秦篆。

    鲍良出面协助,对于安定民心起到了一定作用。

    韩信把情况如实向咸阳报告。

    ————————

    赵国,邯郸。

    皇帝举行朝会,商议重要事项。

    赵歇道:“暴秦数十万大军东进,欲灭韩国,我们必须救韩!该如何救?众卿有何意见?”

    张耳道:“陛下,暴秦要再灭六国,一统天下。唇亡齿寒,我们必须全力救援,绝不能让嬴政灭六国的悲剧再次发生。臣认为,无论暴秦要灭哪一国,我们都必须要救。”

    赵歇道:“丞相所言极是,天下纷争,都源于暴秦不安分。暴秦不除,天下不得安宁!”

    假相(副丞相)贯高道:“臣觉得,应当由广武君领兵,火速南下救韩。”

    赵国以李左车最善于统兵、练兵,颇有祖父李牧之风,在赵国人所共知。

    李左车出列道:“陛下,臣愿领兵南下。不过,我们不能把全部主力全部派去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