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夜阑京华-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影以这十年来的上海生活为背景。谢骛清没去过上海,没机会。

    那年北伐军入驻上海和南京,本是最好的时机。他从武汉到南京,原想带何未一同去上海,与二姐团聚。其后被捕,先在南京雨花台附近,随后被送往陆军监狱,错过了。后来何未南下寻他,在上海生了继清,他只能在电文里、通过字句了解那个儿子出生的城市。

    歌女和吹鼓手之间的爱情,在弄堂街巷里酝酿发酵。

    谢骛清全程看得认真。他突然问:“这一条是什么河?”

    何未一怔,镜头已过去了:“应该是苏州河。”她猜。

    他轻点头。苏州河。

    谢骛清是一个浪漫的人。

    他把故土的每一片土地以江河划分,漓江、湘江、长江和松花江,滦河、秦淮河和苏州河,还有无数知名的、不知名的江水河流。他喜好问,喜好记,自己曾到过、曾为之征战,为之甘洒鲜血的一切。

    他每到一处战场,若有河流,便要在河畔观赏片刻。许是第一次真枪实战打仗前留下的习惯,见水便心安。

    何未看谢骛清如此认真观影,兀地心酸。为他,更不止为他。

    那批早年从军的人,不少曾留洋海外,履历丰富,自身学识和对繁华的见识见闻都在,高官厚禄、宅邸封赏更是唾手可得。他们眼见世间的纸醉金迷,毫不为所动,选择的是放弃一切,起义、抗日,历经万里长征……

    这些人,未必千秋留名在,足与河山共日月。

    谢骛清似被电影里的一首曲子吸引,凝神听。何未因他的神态,转而看向银幕。

    里头,有人唱着一首早已红遍大江南北的新曲子。

    “家山呀北望,泪呀泪沾襟。

    小妹妹想郎直到今,郎呀患难之交恩爱深。哎呀哎哎呀,郎呀患难之交恩爱深。”

    每一句,都合了眼前情境,北望的故土,还有身旁的人。

    ……

    又换域名了,原因是被攻击了。旧地址马上关闭,抢先请到c…l…e…w…x…c点卡目(去掉…),一定要收藏到收藏夹。

 尾声(从1900年到1949)

    从1900年到1949,整整五十年。

    军校教室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人名。有的耳熟能详,有的陌生如斯。

    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开始,在天津保卫战开始殉国的将领名字,到辛亥革命前,为革命捐躯的人,再到反袁,反军阀,北伐……九一八之后,更是数不胜数。许多都是课堂上的学员们从未见过、听过的。百家姓,几乎占全了。

    五十年,太多的战场战争。白骨遍河山,丰碑难留名。

    授课的教授已离开。

    他早年于这所军校教书,退休后去了香港定居。

    这一回他陪妻子回京探亲,军校盛邀他讲两堂历史课。方才来听课的人密密麻麻站满了教室,玻璃窗外也有无数双眼睛隔着玻璃,努力看写了再擦去的板书。

    过去,这位老教授的每一堂课都是戎装满座,时常有教员和教授旁听。

    他讲的军史课,融汇古今、中西,有一堂课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带来的资料里就有一战时欧洲各大报纸的剪报,据说在战时被收集于当时的俄国。他手里有一战前欧洲几个大城市的地图,摊开来,能详细说到博物馆、中小学校,啤酒馆和画廊的地理方位,建筑风格、高度,还有住户人数、家庭背景。包括当地的工厂,他都去探访过。

    他曾笑言,凡是到过的城市乡村,都能第一时间在脑海中构筑军事防御工事,思考巷战、伏击的方略。不止这些,他手中还有苏联建立后的军事学校教材,俄文的钢琴谱,抗日战争前东三省军工厂的战车图纸……其中许多都是他在回忆下,重新写就的。

    更不用说,军阀混战时期那些各大派系军阀的真实家底、用兵方略,偶尔,还能讲到某位耳熟能详的军阀因姨太太吃醋出家,几次登寺庙山门求见的趣事。

    有人知他生在贵州,长在漓江畔,问他,教授,漓江旁真有十万青山吗?

    他答,何止十万。

    蔓延在云层中,远近深浅的绿,放眼望去,山峦不绝。十万,只是一个模糊形容。

    “我最喜欢北京城里的三个胡同名字,一个是百花深处,一个是杨梅竹斜街,另外一个就是南锣鼓巷了。”

    百花深处他们住过,杨梅竹斜街青云阁他们去过,眼前的这条就是南锣鼓巷了。

    穿着白色长袖旗袍裙的一个背影,走在一个老先生身旁,慢步穿过南锣鼓巷,走在与之垂直相交的一条小胡同,帽儿胡同。

    走着走着,何未站定,取下鼻梁上的玳瑁边框的眼镜,凝着一面青砖墙。

    老先生倒背着手,站定于她身后半步:“在看什么?”

    她笑着道:“逊清皇后曾住在此处,这个宅子。”

    “是吗。”老先生笑着回。

    两人不约而同想到那晚,逊清帝后大婚,紫禁城内张灯结彩,太监和宫女们端着无数的碗碟,于宫灯下穿行,乾清宫外的花轿“凤舆”上张贴着醒目的囍字,乾清宫内安排了一个招待酒会……她先驱车,从神武门外离开,被人在德胜门外拦下;而后,谢少将军离开招待酒会,按和好友商议的会面时间,坐上前往百花深处的车。

    身后,有两个孩子,不高的小身子,踩着二八自行车,一个带着一个,因骑得莽撞,不停打着车把上的银色车铃,嘴里嚷嚷着“借过,借过”。

    谢骛清握住何未的手臂,把她轻往身旁带。

    “从这胡同走到百花深处,须走一段不短的路,”何未柔声问,“少将军的腿,可能坚持下来。”

    “难得走一回。”谢骛清答。

    “那便走吧。”她和他沿着长而狭窄的胡同路,往尽头走去,“走出这里,该是什刹海后海了。那年陪邓元初满京城看宅子,把这附近走了个遍。那时,你在……”

    “广东一带,和当地的军阀打仗,”谢骛清道,“最艰难时,还没到东征,军阀们摇摇摆摆,稍有不慎就被北洋政府收买了。今日友,明日敌。”

    她颔首。

    谢骛清在军校教书,每回讲课完,都是他最健谈的时候。她喜好在他结束一天授课后,和他闲聊,总能收获“新的”旧故事。

    “有时候就算没有北面的收买,打下一个城市,赚钱割地的本性就出来了,”谢骛清摇头一叹,“驻军开进去,马上开赌开大烟馆。”

    “真是不易。”她感慨。

    ……

    京城的胡同、宅院有灰青色的瓦,院内常栽花,藤蔓相连。水井上,葡萄架下,一代接着一代过着最朴素不过的日子,常有百年老树,不知品种,于夏日舒展开浓碧色的叶丛,遮挡去几个院子的酷暑曝晒。

    谢骛清初入四九城在1900年,和三姐一起,经过被焚烧损毁的正阳门。他们为送大哥而来,在天津保卫战里,大哥中炮殉国。南方战乱不休,父亲无法脱身,送幼年姐弟进了京城。那晚,他到百花深处是深夜,为大哥上过香,盥洗完,问婶婶:何时了?

    婶婶答:卯时。

    夜阑人静,他看已白影黯淡的云中月,想,快天亮了。

    幼年的谢骛清,因父领兵、兄殉国,已深知战火残酷。最差不过今夜,他想,于是正襟危坐,于葡萄藤下,从卯时坐到天有光,光渐盛,照到眼皮上,暖融融的。

    睁眼时,朱红木门敞开着,外头一个人没有,却有着清晨那种热闹的、嘈杂的烟火气。

    百花深处,他的烟火人间。

    ——  网络完结  ——

    又换域名了,原因是被攻击了。旧地址马上关闭,抢先请到c…l…e…w…x…c点卡目(去掉…),一定要收藏到收藏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