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后刘备又想起了演技惊人的文帝、景帝,这两位都是典型的脸厚心黑,下起手来一个比一个恨,对此,周亚夫有话说,老子帮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结果呢?结果因为子嗣问题,直接死了。连罢官去职、回老家养老的待遇都没有!
然后,刘备又想起了汉武帝,好吧,汉武帝的名声真的不咋地!
到了最后,文武百官讨厌汉武帝,甚至连汉朝的老百姓,都快被汉武帝给活活逼反了。硬是弄得汉武帝只能主动下罪己诏,向全国的百姓承认,朕错了,朕真的错了,朕以后会改正的,你们要相信朕,要给朕一个机会……
e……
然后刘备就想起了本朝的汉家皇帝,光武帝好吧,光武帝其实也是个不怎么要脸的……
猛的,刘备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他小声说道:“可是,天子不要脸,对百姓才是最好的。天子若是要脸,只会被群臣欺辱,最后最痛苦的最吃亏的,还是百姓啊!”
听到这里,卫鞅肯定的点了点头:“对,你说的都对。真正的有为之君,基本上都是不要脸的。不要脸,只是明君的基础之一。一个不要脸的皇帝不一定是明君,但明君一定能做到不要脸。”
“可是玄德啊,你想过没有,你觉得今日过来喝茶的,都是些什么人呢?他们到底是底层的百姓,还是世家、豪强、士族呢?屁股决定脑袋,自古以来,莫不如是!”
“那么先生觉得,如今的大汉朝,该怎么办呢?”说着,刘备就恭敬的朝着卫鞅鞠了个躬。
“其实,也很好办。第一个办法,就是太后垂帘听政,彻底炼化皇朝龙气,镇压天下十年到二十年还是没问题的。十年、二十年后,太后就会因为龙气反噬而去世,那时天子也应该早就成为阳神了。到了那时,天子再亲政也不迟。”
“这个方法的优点是,此时此刻是没有问题的,保持起码的平衡也不难。缺点是,对太后的个人素质有要求,怕就怕太后个人的政治能力不高,耳根子软,没有主见。这样的人,一旦手握实权,只会更快的把大汉朝给带到沟里去。说不定本来大汉朝还能存在下去,结果遇上了这么一个不懂政治但却又手握实权的女人,那可就真的是没几天好日子了。”
垂帘听政也好,权倾朝野也罢,你得拥有一定的政治素养才行。
如果把荀彧的政治能力看作是一百,那你想要垂帘听政,治理好大汉朝,那你的政治能力,起码也要有九十!如果你能够知人善任,善于听从其他人的话,能够有效的分辨出,什么样的话能听,什么样的话不能听,那么你的政治能力有八十或者七十就可以了。
可是,现实却非常悲观!
绝大多数人在政治方面,都只是个普通人,可能只有十的样子,最多当个小组长,不能再多了!
而何皇后的政治素养,有七十吗?有八十吗?
估计是没有的!
她要是有,历史上也不至于硬生生的和何进一起,把大汉朝给玩没了!
虽然很多人都说,大汉朝完蛋是董肥肥的锅。但要不是何皇后和何进这位大将军,不断的菜鸡互啄,不断的同归于尽,不断地作死,也不至于落到后面那个结局了。
但凡何皇后狠一点,早点把何进给骗进宫杀了,或者何进狠一点,早点把宦官给杀了,然后派遣军队软禁、保卫何皇后,大汉朝也不至于落到后来的下场。
而此刻,虽然何皇后还没有展示自己的才华(政治菜鸡的才华),但是荀彧却下意识的摇了摇头,当今太后的政治素养,实在是一言难尽,连先帝都比不过!
先帝虽然政治方面也不怎么样,但起码先帝聪明啊,先帝的智商水平是一等一的,而且还听得进去人话。而何皇后嘛,呵呵,呵呵,呵呵,荀彧觉得自己作为臣子,不能在心里诋毁君主,这是不合适的。
感受着周围那些奇奇怪怪的目光,何皇后心里很是不满,但这么多年过来,何皇后本人也改变了很多。
比如南子的某些理念,让何皇后的个人素养,提升了不少。
比如太平道前些年不断地给何皇后送世家、豪强的妇女、儿童,然后何皇后不断的帮助羽林卫、北军的豪杰成亲,也提前掌握了一些权力,政治素养稍有提高。
所以,虽然有些不满,但何皇后还是认真地道:“那么先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太后的性格就这样了,短时间内改变可能性不大。太后的政治素养,现在不上不下,所以,太后可以找一个信得过的人,一起执掌大汉江山。”
“这样,在未来的史书之中,就是太后和她的小白脸一起,执掌大汉江山,平稳过度,为大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于给先帝戴帽子这样的小问题,在大汉朝江山稳固的大是大非面前,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听到这里,荀彧忽然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而何皇后也恰到好处的看向了荀彧。
“所以啊,此刻需要的就是一位政治能力极其出色,极具魅力,能让太后看得上,还能把握全局,总理天下政务的大忠臣、大豪杰!”
“可以想象的是,这位大豪杰未来在史书上的名声,一定很不好听!甚至在太后故去,天子继位之后,八成会被天子找个理由做掉。毕竟,太后压制了天子那么多年,不让天子亲政,天子心里有怨气也是正常的。又不能直接报复到太后的身上,所以随手找个借口,把这位大豪杰给杀全家了,想必也是很合理的!”
说到这里,卫鞅重重的拍了拍桌子:“荀令君?你愿意为大汉朝做贡献吗?”
夺笋啊!
第三十二章 当然是原谅她啦
荀彧:我……
要政职素养够高,能通观全局。说人话就是,政治能力起码得九十起步!
要足够有魅力,能一直吸引何皇后。不然的话,阿瞒说不定也还能试试。可惜阿瞒激发体内血脉之后,就长歪了,如今又矮又挫,实在是难以入眼。
对大汉朝要足够忠心,这就把英姿伟岸的袁本初给排除了。否则,考虑到袁绍的政治能力和外貌,他也挺合适的。
外貌这玩意儿,理论上讲,阳神强者是可以随意调整的。但是,激发血脉之后,就会有一些深入骨髓的特性,无法永久遮掩。比如关羽的红脸,刘备的大耳,张飞的黑脸,曹操的矮个子猥琐面容等,这些使用了变化之术后,倒也能够暂时改变,但总不能每次见到何皇后的时候,都先变化一番啊。
这不合适啊!
刘备按照卫鞅提供的条件,想了半天,还是觉得,荀彧最合适!
荀彧政治素养,没人怀疑。早在灵帝还在的时候,他就是尚书令了,是朝廷核心之一,又是刘辩和刘协的老师,所以他才可以在灵帝死后,以顾命大臣的身份,总理朝政。不是说他光靠出身和实力,他的资历也没问题,属于灵帝提拔的帝党领袖人物。
荀彧的忠心,也没人怀疑。从他能拿出灵帝的遗诏,并力推何后垂帘听政就知道,忠心也没问题。
至于荀彧的长相、魅力,这还用说?但凡长了眼睛的都知道,荀彧是个大帅比,这洛阳城的百姓,谁没有听过留香令君的说法啊!
“啧啧,文若兄,这可是为了朝廷,为了大汉啊,这种时候,你可不要犹豫啊。实话实说,要不是俺曹操长的不咋地,早就应征去了!”
听到这里,荀彧一把把不正经的曹操给推到一边儿去了,连话都不想说:烦死了!
“这,此乃为国捐躯,大节无亏。不过,就是未来青史之上,文若兄做的事儿,不好说啊。那时史官寥寥数笔之后,文若兄的名声,只会越来越不堪。所以,文若若是拒绝,绍也能理解。”
好家伙!曹操正面直接劝说,袁绍开始说反话,这是一正一反互相对应,压根儿就不想给荀彧拒绝的余地啊!
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
首先,随着熊岩的横空出世,明眼人都知道,未来天下的权力中心不在人间,不在大汉,而是在太一神庭,在周天正神,在各种各样的实权神祇手中。所以,这种时候,天子之位也好,人间权位也罢,对真正的接触之人,吸引力就不是太大了。
其次,造反是有风险的!
没有人能在造反开始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一定能成功。吹牛逼的时候不算,当着下属的面,给下属鼓劲儿的时候,也不算。
扪心自问,哪怕是历史上的袁绍,在渤海起兵的时候,难道脑子里就已经开始想着未来要怎么建设一个老袁家的天下了吗?未必!
有反心,和坚决的认为,自己一定能造反成功是两码事儿!
所以,别说是袁绍这种已经转变身份,化身忠臣的前反贼了,就是董卓这样的,此时此刻,也最多只是在脑海里想一想,仅仅停留在想一想的地步。
天下局势如何演化,如何发展,还是取决于大汉中央!
这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之一,哪怕到了亡国边缘,可只要中央团结一心,不互相扯后腿,那么依然可以把国家给救回来,至少也能决定未来的天下大势走向。
“文若,这都是为了大汉!”矮小微缩的曹操。
“文若,难道你是怕了吗?你这是爱惜个人名声?你的名声,你的做人原则,难道比大汉朝的延续还要重要吗?”
“文若兄,大汉江山社稷,就在你一念之间啊!”
“文若兄的政治素养我是不怀疑的,我们来简单的做一个局势推演好了!”袁绍淡定的道。
“倘若太后炼化大汉国运,但是个人政治素养不够,被小人蒙蔽,甚至陷入了宦官和士族之间的斗争,连皇权和臣权之间的平衡都掌握不了,这难道不是灾难吗?这甚至是比太平道反贼,更加严重的灾难!”
“倘若太后无法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