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种可能了,天赐军一定是想在李朝登陆,然后打到蜀中去捉他。
阴差阳错之下,自以为世界中心的皇帝陛下离开蜀中,回到了汴梁。
在赵桓踏入汴梁城那一刻,整座汴梁都轰动了,这就像一群没有爹娘的孩子,终于等到出外打工的家长回了家。
大家都以为,皇帝陛下是心系大宋和天下百姓才回来的,可李纲却知道,根本就不是因为皇帝陛下开了窍,明白了国不可一日无君的道理,而是因为蜀中距离李朝太近。
就在赵桓看到自己皇宫那一刻,一时间也是心中感慨。这座皇宫,这个王朝,终究还是自己的啊。
下一刻,王渊急急来到皇帝的身边,小心禀报了皇城司的密报。田十一亲率一万多人的天赐军自水路而来,眼下已经过了白马城。
赵桓听了密报大惊失色,骂了句田贼为何不肯放过自己,随即下令出城。
在汴梁城百姓欢呼雀跃的时候,大宋朝的皇帝陛下,就这样远远看了自己的皇宫一眼,再度丧家犬般向西而去。
出城迎回皇帝陛下的李纲目瞪口呆,这咋远远看了皇宫一眼就跑了呢,莫非皇宫中闹鬼不成?
赵桓跑得实在太干脆了,从李纲到满朝文武,想要劝阻都没来得及。
李纲连忙讨了匹马,一路追着皇帝陛下。一直追出西门,李纲不得不深情地感叹一声,陛下的马术真好,他竟然只看到漫天的灰尘,连个马尾巴都没看到。
这次出逃,赵桓自是不会再去蜀中了,而是去了江陵府。至于田十一带兵直奔汴梁城这事,根本就是赵桓的误会。
田十一这次带兵进宋地,本意是要去会会陈东的。只不过计划没有变化快,还没等田十一到达濮阳便收到消息,说是宗泽已经带了十万大军进入真定府了。
虽然有了宗泽的十万人,田十一当时仍是打算去真定府看上一眼,因为他那时已经距离真定府不太远了。让田十一改变主意又改变了行军路线的原因,是因为信王赵榛在卫州共城登基称帝了。
吴用带了十余万山贼攻占了共城,随后又占领卫州全境,这么大动静是不可能瞒住南行司的。
不仅是南行司,就连李纲也知道这消息。那可是有人称帝呀,谁能隐瞒?
李纲其实还是很了解赵桓的,他很清楚,若是将信王赵榛在卫州称帝的消息告诉给皇帝陛下,眼看着就要回到汴梁的赵桓,铁定转身就逃了。为了把皇帝陛下骗回汴梁坐镇,李纲这才极力隐瞒消息,只是没想到田十一会带兵直奔卫州而去,这才又一次惊走了赵桓。
李纲立在汴梁城外仰天长叹一声,也不知老赵家这些个子孙们,为啥都这么会逃跑,难道是基因在作祟?
赵桓逃不逃对于田十一来说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王赵榛的小朝廷。
在吴用的把持之下,卫州小朝廷的国号仍是宋朝,并且还四处放出谣言,言说信王赵榛才是皇位的真正继承人,赵桓狗贼根本就是篡位的逆贼。
这里面的谣言被吴用设计了好多个版本,每个版本他吴用都是个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人物。而田十一自然是扶持赵桓上位,把持朝政大权的小人。
骂名这东西田十一向来不在意,只不过如今的大宋朝都快要千疮百孔了,金军又随时都会南下。此时若是任由吴用胡闹下去,不等田十一针对金国的计划施行,宋朝怕是就要被弄得只剩一口气了。
大宋最强县令
第九百八十三章 两将投卫州
反正濮阳距离卫州也不太远,真定府那边又有宗泽在,所以田十一便决定,先杀吴用,再诛陈东。
这世上有许多人都梦想着能当上皇帝,这其中却不包括信王赵榛。因为他还太小,不知道权力和地位的诱人之处。
赵家的子孙们都很有特点,赵桓是在被吓到昏迷之中登上皇位的,而赵榛却是被黑三娘一掌打晕后成为皇帝的。
没办法,虽然头一晚黑三娘已经将赵榛好一番蹂躏了,但赵榛登基之日却仍有那么大力气又哭又叫。黑三娘这才在吴用的暗示之下,心疼的对自己的小小皇帝相公下了黑手。
如今已经成为卫州小朝廷宰相大人的吴用,近来对黑三娘有些不满,因为黑三娘竟是两次拒绝了吴丞相的过夜邀请。
黑三娘一不识字二不聪明,但她也有他的心机。在黑三娘看来,谁当皇帝都不如自己的儿子当皇帝。这里指的不是她现有的儿子,而是她和赵榛的儿子。
为了让下一个儿子能有纯正的皇族血统,黑三娘自然要拒绝吴用。要不然等到儿子出生之时,怕是她自己也弄不清是谁的种了。
在黑三娘看来,眼下的一切都是暂时的,她的希望在自己下一个儿子身上。她的真正野望,可不是当一个不受宠的老皇后,更不是宰相大人的情人,她要做的是皇太后。
黑三娘的想法自然是好的,但她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卫州小朝廷是否能成为整个大宋朝的大朝廷,这才是问题关键之所在。
卫州能成为大朝廷吗?田十一肯定是反对的,李纲和宗泽也是反对的。吴用在听说田十一已经带兵直奔卫州而来时,也觉得希望很渺茫了。
信王登基称帝这么大的事,李纲肯定不会坐视不理的,所以他第一时间派了禁军出征。同时又派出六百里加急给宗泽,和宗泽商量这事到底该怎么办。
此时汴梁城里的禁军还是那么多,依旧是不太能打,能打的只有宗泽上次带着收复河东路之后,换防回汴梁那些兵马。
说是宗泽带出的新军,实际上内里也是派系纵横,没有任何将领能够如臂使指。无奈之下,李纲便再度学着大宋朝历代皇帝的做法,选了个太监带着五万禁军出征卫州。
派五万禁军去打卫州的十万叛军,看起来人手确实有点少,但打仗这种事并不完全看谁的人更多,要不天赐军为啥会每一仗都打赢?而且卫州距离汴梁城不太远,若是卫州叛军实力强悍,这五万禁军紧守营盘也就是了,汴梁自然会再度派出援军的。
带兵的太监名叫李德禄,五万禁军有三万是宗泽之前带着收复河东路的,其余的还是高俅没死时带出的禁军。至于这五万禁军的战力如何,李纲不知道,李德禄也不知道,就算宗泽来到这里的话,怕是仍然不会知道。
不能号令统一令行禁止的军队,谁都说不清会是个什么样子,想指望这样的军队去打仗,求神拜佛怕是比严苛军律还要管用一些。
相要形成合力打胜仗,那还得看领兵的大将手段如何。若是宗泽的话,给他半年八个月的时间,还是有希望统合兵马打几场胜仗的,至于这个李德禄行不行,就没人知道了。
李德禄会带兵吗?答案是会也不会。
说他会,因为他曾经在童贯的手下担任过要职,而且熟读兵书。说他不会,是因为他只是读过兵书,从来没带兵打过仗。
李纲为啥不派个带过兵的呢?一来大宋朝那种人才太少,二来有那种能力的武将,都是不被信任的。
试想一下,若是派出去征讨卫州的大军反而投了卫州,那是有多可怕。所以李纲仍是学着大宋的祖训,宁选无能的将领,也不选有能力但是不可完全依赖的武将。
也不能怪李纲会这么想这么做,因为宗泽大体上也是这么想的,就连这次临危受命的李德禄也是如此。
在点兵之时,李德禄发现了两个人才。这两名将领虽然职位不高,但带出的士卒却军纪严明,而且勇武敢战。李德禄大喜过望,就想好好提拔重用这两名将领一番,不料却有心腹小心耳语,说是这两人一个叫呼延灼,一个叫朱仝,都是当年从梁山时就跟着田十一的贼人。
李德禄一听这话大惊失色,追问这等贼人为何会混迹禁军之中。当得知此事是宗泽宗大人的将令之后,李德禄立即愤愤不平,说太尉大人实在胡闹。
说是胡闹,只不过宗泽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所以李德禄决定不杀呼延灼、朱仝二人了,改为驱逐。
就这样,本想着在禁军之中能够出人头地的呼延灼与朱仝,被李德禄一声令下赶出了禁军,成了无业游民。
汴梁城什么都贵,呼延灼与朱仝虽是有余钱,在汴梁城中却也花用不了太久。何况他二人除了打仗杀人,实在也没有别的本事,就算能拉得下脸面去做侍候人的营生,却也没那手艺。
呼延灼和朱仝细细商量了一番,最后决定去卫州。
去卫州这里面的猫腻可就大了,可以是投造昔日的军师吴用,死心塌地给吴用当狗。也可以是假意投靠吴用,里应外合配合官军剿灭卫州反贼,那时他二人立下了大功,不仅能够重回禁军,还能升官加爵。最后到底为谁卖命,自然要到卫州看过才知道。既然是要卖命,当然要选个实力强出价高的好买家。
下定决心后,两人立即安排家小离开汴梁,去了一个没人认得他们的地方暂避一时,只等两人功成名就再与家人团聚。
解决了身后之忧,呼延灼与朱仝火速快马向卫州而去。做小生意的尚且知道要起早贪晚,何况他二人是要卖命的,更应该抓紧时机才行。
在呼延灼与朱仝离开汴梁的第三天,李德禄便带着五万禁军离开了汴梁,浩浩荡荡向卫州而去。
大宋最强县令
第九百八十四章 大宋禁军
此时的皇帝赵桓刚出剑门关,远远没到汴梁,卫州之事更是被李纲给蒙在了鼓里。
李纲这样做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因为是欺君之罪。
这就是李纲的性子,只要他认定这件事是对大宋朝有利的,多危险他都会去做。而且做下这事后他还不后悔,愿意用自己和全家人的性命去承担后果。
能给李纲这样的好人做家人,估计一定是上辈子没有积德行善。
李德禄此次出兵之快,堪称大宋朝历史上的第一次。这并不是因为大宋皇帝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