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美人眸-第1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干脆拿起桌子上的茶盏,他摆了两个:“这个是太子,这个是端王。他们自然是两团不同的势力。”

    随后他又拿起另外一个杯子:“这个可以看作是张俭和候闵。”

    “他们代表着的是另外一股势力,一股暗中势力,他们的目的并非是帮谁夺嫡。”

    谢修长手指轻轻压在盖子上。

    沈绛垂眸,落在他手指下的茶盏上面。

    直到谢说:“他们想要的是帮卫楚岚洗刷冤屈。”

    “那为何是太子呢?”沈绛问出心中疑惑。

    也可以是端王啊。

    谢轻声说:“端王的母家乃是霍家,传言当年卫楚岚卖国通敌一案,便与英国公霍远思有关。”

    “而太子年少时,曾拜卫楚岚为师。”

    这股代表着卫楚岚的势力,与端王之间,可谓是不死不休。

    这也是为什么谢,在得知张俭与卫楚岚有关之后,便怀疑扬州案的幕后没那么简单的原因。

    他自然不是徒劳猜测,那日在船上遇袭,回京之后,他就尽所有可能收集关于卫氏旧案。

    大理寺卿章K也是他的人,帮他收集到了不少当年遗留卷宗。

    待了解到卫氏旧案与英国公有关后,他就彻底怀疑起了张俭的目的。

    毕竟张俭入狱之后,简直是知无不言,甚至将所有罪责都牵扯到了端王身上。

    卫楚岚的这些旧部,或许在私底下结成一股势力。

    他们知道永隆帝绝不可能替卫氏翻案,于是便干脆趟入了夺嫡这摊浑水。

    他们拥护太子登基,是因为太子对卫楚岚有旧情,而若是真的让端王登基,只怕卫氏一案,就真的永无天日。

    沈绛听着谢的分析,突然轻声问:“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死了这么多年,竟还能让人不惜性命,也要为他翻案。”

    他这样的人,究竟是有多光风霁月。

    才能让这些人如此虽死不悔。

 第 128 章(她恨不得他马上死(双更。。。)

    本章节做了文字替换,_读_未_修_改_内_容_请_到_

    第一百二十八章

    就在沈绛陷入沉思时; 她脑海中却有另外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击中了她。

    先前她一直以为师兄是在给端王做事。

    要不是傅柏林做内应,那日一整船的人如何能被一个伙房帮厨轻易撂倒。

    他的目的是帮那些人上船救张俭。

    如今整件事都被推翻的话; 张俭并不是端王的人,那么傅柏林要帮的也不是端王。

    可是那日在东宫; 他明明有机会帮太子掩饰,那个被杀宫女房中搜出来的东西。

    还是说; 是因为当时太过匆忙; 他并未得到来自太子的示意。

    沈绛不明白; 师兄为何不与她说清楚?

    不过转念一想,她又自嘲的想着; 或许还是因为不够信任吧。

    夺嫡之争,纷乱不断; 你来我往,在彼此的阵营中安插内线。

    哪怕是至亲者,也不可轻言相信。

    “怎么了; ”谢似乎察觉到沈绛神色的变化; 伸手抚了下她的脸颊。

    沈绛抓住他的手掌,将自己的脸颊轻轻靠了过去; 微抬眸,眼睫轻颤望向他:“程婴; 你会一直相信我吗?”

    “会,我相信你,相信到可以将我自己的性命交到你的手上。”

    谢声线虽然清冷,可说出的话; 却比窗外的阳光还要滚烫灼热。

    沈绛心底刚升腾起的那点悲春伤秋,被这句话轻轻一吹; 全都散了去。

    她抓着他的手掌,脸庞浮起浅笑,温软乖巧。

    唯有在他面前,才会露出的笑容。

    谢低声说:“只怕这段时间,京城会有变动,我不管旁人如何,但是一定会保护好你。”

    沈绛闻言,澄澈圆润的双眸里,再次露出小狐狸般狡黠的笑意:“我也相信三公子,就像是三公子相信我这般。”

    谢任由她拽着自己的手掌,眼底泛起宠溺而无奈的笑意。

    “机灵鬼。”

    她倒是知道提前把好听的话都说完,让谢问无可问。

    “你说这次太子与那伶人的事情,是不是端王所下圈套?”沈绛问道。

    谢眉眼微舒展,缓缓道:“如今谁最得利,谁就是最有可能的人。端王本来因为扬州一案,已是站在悬崖边,岌岌可危之势。如今却情势急转,原本手握胜券的太子,被皇上关在东宫闭门思过。”

    “皇上心中的想法如何,谁都不知。但最起码这件事,已经给端王赢得了一丝生机。甚至他还能依仗着这件事,彻底扭转乾坤。”

    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这个幕后布局者。

    其实这个局并不算过分高明,只不过通过一个小宫女的死,将太子与伶人之间的过从甚密牵引了出来。

    若太子真的聪明,就该当断则断。

    如今的局面来看,太子不仅未断,甚至还为了那个伶人顶撞了自己的父皇。

    沈绛不由又想起自己那个梦。

    太子造反之事,实在太过惊骇,她之前一直不敢与谢透露分毫。

    可现在谢也在局中,虽说郢王府并未站队,但是余波震荡,未必不会牵扯到他们。

    她不得不防备这样的事情发生。

    沈绛不想让自己的保密,酝酿出不可挽回的错误。

    思来想去,她定定望向谢,终于缓缓开口说:“程婴,你是信佛之人,佛家相信前生今世,更信因果报应。万一,我是说万一这世家真的有人能窥探到前世种种,全都应验到今生,你信吗?”

    谢脸上闪过一丝惊讶,却是盯着她。

    沈绛似是难以启齿,如此骇人听闻之事,若不是她自己的梦境一次又一次被应验,她绝不会轻易相信。

    “你是说有人曾经经历过一世,因此提前预知了今生所发生的事情?”

    谢何等聪明,哪怕沈绛说的模棱两口,依旧一针见血。

    谢紧紧盯着她的脸颊,仿佛要探寻她所言的真假。

    沈绛张了张嘴,可是又仿佛有东西堵住了喉咙,子不语怪力乱神,如此匪夷所思之事,她又如何能妄言。

    她深吸一口气,收敛好情绪,准备模糊提醒他小心太子和端王。

    就听谢低声说:“阿绛,这世间谁都会有秘密,哪怕这个秘密太过匪夷所思,只是你不必勉强自己,强行将自己的秘密公布于众。”

    没想到到最后,竟还要他安慰自己。

    沈绛勉强一笑,轻声说:“程婴,现在太子和端王的争斗越发激烈,说不准哪天就会彻底爆发。你是皇室宗亲,最容易受到波及,一定要小心。”

    谢点头,沈绛却还是不算放心,她提醒道:“太子虽表面宽厚仁和,若扬州之事真的是他给端王下的圈套,说明他并不像表面那般,将万民福祉放在心上。”

    经过谢的透露之后,沈绛发现她居然不难理解,为何太子会谋反。

    原本她一直以为,太子是被端王所逼,迫不得已才会起兵造反。

    如今看来,端王非未来之明君,太子亦是。

    永隆帝的这几个儿子,为了争权夺势,谋取皇位,一个不惜以流民为饵,一个是肆意践踏百姓性命。

    若不是担心他们的纷争,会惹得天下大乱,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祸。

    沈绛倒是恨不得这两人快点打起来,最好是再撕的厉害些,两败俱伤。

    这皇位不管落在谁手里,反正这两人不行。

    虽说吃饭是由头,见这个候闵才是真,谢还是点了一桌子的菜,让沈绛品尝一番。

    谁知正吃到一半时,清明急匆匆推门而入。

    “公子,方才管家来找我,说宫里传来消息,太后娘娘病了。”

    谢霍地起身。

    沈绛也望向他,催促道:“你快进宫吧。”

    “你待会一人可以回府吗?”谢不放心她。

    沈绛露出一个安慰的笑容:“阿鸢陪我来的,况且还有车夫。我怎么是一人呢,你快些去吧。”

    谢临走时,轻握了下她的手掌。

    这才转身离开,带着清明一起。

    原本太子党的人都在担忧,此番太子惹得皇上如此震怒,该如何收场,没想到太后竟是病的如此恰逢其时。

    于是太子的几位大儒先生齐齐入宫。

    正巧竟也遇到了一并入宫的顾敏敬还有次辅杨怀,杨怀是顾敏敬的人,一向是以他为重。是以内阁之中,顾敏敬向来有着说一不二的威望。

    几位先生瞧见他,当下心中大安道:“首辅大人,您能入宫臣等便安心了,过会还望您一并劝劝圣上息怒。”

    “自当如此。”

    待一众人去见了皇上,永隆帝似乎知道他们为何而来。

    “我知众卿家想要说什么,但是太子言行无状,朕甚感痛心,是以才会让太子在东宫中,闭门思过。”

    吏部尚书钟道山立即道:“皇上,如今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若是还如此幽禁太子,只怕人心越发浮动。毕竟储君可是一国之本,轻易不可动得啊。”

    众人最怕的是什么?

    不就是皇帝起了废除太子的心思。

    历朝历代,哪一次储君之位的变更,不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钟道山乃是太子少傅,身为太子僚属,铁打的太子党,若是太子真的倒了,他这个官只怕也是做到头了。

    是以不管如何,他要做的便是保下太子。

    钟道山开了个头,旁人便是纷纷跪地进谏。

    永隆帝勉强忍着,直到顾敏敬起身道:“皇上,如今太后身体不适,只怕也是忧心您与太子之间的事情。所谓百善孝为先,倒不如先让太子殿下出了东宫,给太后娘娘侍疾。”

    次辅杨怀也开口道:“陛下,太后年事已高,她是一路看着太子殿下长大,岂会不心疼您与太子之间生了罅隙。”

    天家无私事。

    皇帝与太子之间的事情,也不是寻常爹与儿子。

    牵一发而动全身。

    永隆帝要真的要废太子的打算,文武百官无论如何,是要劝上一劝的。

    此时正好给太后宫中的人来回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