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个,前头四个都是儿子。老大十五了,老二十三,老三老四是一对双生子,今年都是十岁。闺女还小,她倒是不担心闺女,就是发愁娶媳妇儿的事儿。”
都说到这儿了,二郎又提了几句关于大堂嫂家里的事情。
大伯娘家的条件当然是不差的,本身就比江家更好,又因为江家供了两个读书人,两家的条件差距还是蛮大的。
可就算条件再好,也架不住儿孙成群。
旁的不说,这都要娶媳妇儿了,肯定是需要新屋子的。一般兄弟多的人家,都是几兄弟住一屋的。没成家当然没啥,可都要说媳妇了,咋能没有新屋子呢?在乡下地头,连间屋儿没有,媒婆都不会帮着说亲的。
本来,秀娘嫁出去了,倒是可以将她的屋子腾出来。但大伯娘心疼闺女,觉得不能让闺女回娘家没地儿住。因此,她做主把秀娘原本的屋子,让给了两个孙女住。等秀娘回娘家了,姑姑和侄女住一屋,又没什么的。
屋子少人又多,娶媳妇儿就意味着必须造新屋,再算上聘礼的钱,哪怕家里条件不差,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了。
“大堂姐也是一片慈母心,你要是认识人,倒也可以帮着说合说合。”二郎如是说。
赵桂枝:……
她傻了。
她没装。
遥想她上辈子,因为单身太快乐,跟小姨两人一起组成了单身者联盟,还想出了一百零八招抗婚绝招。
可以说,对付介绍人和相亲男,她们的经验是足足的。
结果,这些经验放在现在全都没了用不说,她居然还要当介绍人?
二郎扭头看着身边的小媳妇,突然间露出了绝望崩溃的神情,他有些不明所以,但还是劝道:“你要是不愿意就算了,大堂嫂见着个人就这样,没消息她也不会说什么的。再说你不是忘了以前的事儿吗?没什么的。”
赵桂枝绝望的看着他:“不,你不明白。”
她只是没想到,自己还有被人拜托当介绍人的一天。
不过话说回来,当介绍人这活儿她妈熟啊!
她妈有个非常神奇的天赋,哪怕不用本子和笔,就能在脑海里自成一份名单,上面书写了附近多个小区未婚男女的资料,还能够进行飞快的配对。
还不止呢,哪怕已经退休了,她妈依旧在社区里发光发热。
帮未婚男女介绍对象,帮各家的小狗小猫配种,帮外来务工者找房子,帮小区里的房东找房客,帮小饭桌拉生意,帮年纪大的老人送饭菜……
从来只有她妈不想干的事儿,就没有她妈干不成的事儿。
赵桂枝突然停下了脚步。
假如真的是团灭剧本的话,就她妈那个性子,搞不好真能在古代闯出一份新事业来,毕竟她妈除了做饭不行外,旁的都可以。
……那她岂不是可以继续当一枚快乐的咸鱼了?
好了,她距离咸鱼躺的人生,只差一个妈了。
今天的赵桂枝,也是一枚大孝女呢!
16、第016章
(古代群穿生活);
第016章
待吃过午饭;
又休息了一会儿后,二郎就背着行囊离开了大坳子村。
他不打算去石磨村搭牛车,反正眼下时间还早;
哪怕慢悠悠的赶路;
也能在傍晚太阳下山之前赶到孝义镇的。
赵桂枝通过他的话;
大概的了解到了孝义镇距离他们村的位置。近肯定是不近的;
但好像也没有远到特别离谱。也就是说;
大坳子村的位置应该是在孝义镇不远的。
不过;
就算这样;
她也绝对不可能花一下午时间赶路的,因此她要是真打算去镇上,也就是只能早起;
搭豆腐坊的牛车了。
就是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人家拥有牛车。
目送二郎走远后,赵桂枝向薛氏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薛氏想了想:“咱们大坳子村不像其他地儿那么富裕;
只有村口的李家有一头耕牛。可他们家没有牛车,那头老黄牛的年岁也大了,只在春耕的时候用,平常都是让他们家的老李头赶上山吃草的。”
“那其他村呢?”
“赶场子的时候;
有牛车的人家会顺道捎带上同村的人;
但好像只有豆腐坊是每天早出晚归的。”薛氏想了半天;
还是摇了摇头;
“反正附近几个村没有;
再远一些的;
我就不大清楚了。怎么;
你想出门?”
赵桂枝点点头,她是想出门来着,但假如说;
每次出门都要迈开腿走上老半天,那她还是选择继续宅在家里算了。
薛氏刚想说你可以搭豆腐坊的车,就想起赵桂枝早上起不来,顿时笑道:“其实也没啥,你要是想出门逛逛,回头逢集了,我领你去。再不然,等有货郎上门时,你想买啥跟他说一声,再难的东西人家也会帮你寻来的。”
货郎?
赵桂枝没听说过这个行当,照她的理解,应该是小摊小贩?还是那种移动性比较强的乡间小商贩?
本着不懂就问的想法,她跟薛氏聊了起来。
正好,下午也没什么要紧事儿,薛氏就跟赵桂枝一起在灶屋里忙活着,一人生火一人做零嘴,顺便聊起了家长里短。
薛氏告诉她,他们大坳子村去镇上还算是方便的,毕竟走路也就小半天工夫。这还是慢悠悠的,要是脚程快的,估摸着一个多点儿时辰就能赶到了。还有些村子庄子,哪怕赶牛车,也得一天光景,多半都是天还擦黑着就出门,紧赶慢赶的,最多也是在月亮升起时到镇上。
这去镇上麻烦得很,赶集虽好,但集市上的东西多半都是自家的出产。
像蔬菜禽肉蛋类,那自然是不愁买不着,粗盐麻绳老土布等等这些东西也寻常,再就是竹编的筐子篓子之类的。
除却这些,想买其他稀罕一些的物件,却完全是碰运气了。看看有没有人前阵子去过镇上,顺手采买了些东西过来,再添点儿钱卖出去,赚个茶钱。如果没碰上,搞不好就一直买不到。
也因此,乡间地头就兴起了一种名为货郎的行当,他们一般背着篓子挑着担子,行走在十里八乡。既卖一些小玩意儿,也接单子帮人家捎带镇上乃至城里的东西,还能帮人送个信什么的,对于村里人来说,倒是方便得很。
只是,货郎啥时候来不一定,还有可能去了邻村没来本村的,这就得靠自个儿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得了信儿立马过去。
赵桂枝:……
所以,说了半天,她还是没办法扩大刷脸的范围喽?
薛氏只道是年轻的妯娌在家里呆不住,想出去逛,也想买些小玩意儿,可她怎么会想到,赵桂枝只是单纯的想刷脸呢?
叹了一口气,赵桂枝继续低头做小零食,想起了嘴肿成肥肠的虎头,她犹豫了一下:“再减调料,味儿就不好吃了。可不减,虎头能吃吗?”
“能吃也不给他吃,要我说,清清净净的饿上两顿才叫好!”别家当娘的是提起儿子就眉开眼笑,可薛氏就不同了,她一说起自家的馋嘴儿子,就忍不住来气,“也不知道这孩子是像了谁,明明我和他爹都不是那贪嘴的。”
赵桂枝:……
这个她知道,虎头像他太奶奶。
想起江奶奶吃起零嘴时,那满脸陶醉的模样,赵桂枝开始努力回想,她上辈子有什么零嘴或者下饭菜,是比较受老年人喜欢的。
其实,如果是上辈子,她做朋友圈减肥小零食还是很讲究的。这个讲究不是单纯的指味道,而是要计算卡路里。痴迷于减肥的小伙伴们,恨不得吃的所有东西既是0糖0脂0卡路里,还要滋味一级棒。
但那是不可能的!
她只能尽可能的配合小伙伴,为此没少伤脑筋。
放在眼下,这些要求倒是没了,江母只盼着她省钱,用最便宜的蔬菜和豆制品,做出肉的味道来。便宜好吃,才是这年头的主流。
可老年人喜欢吃什么呢?赵桂枝想了半天都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及至小零食做好了,仨只馋嘴娃儿也已经眼巴巴的蹲在灶屋外面等待许久了,赵桂枝还是没想出答案来。
她索性就不想了,等刚出锅的小零食稍微放凉了一些,就分装好了拿给馋嘴娃儿。
也是分装的时候她才发现家里没有油纸包,之前给江奶奶的那些,是在豆腐坊做的,虞三娘帮她包起来的。不过也没啥,虽然没有油纸包,但家里有先前江父编好的小箩筐,本来是拿给虎头玩的,现在就临时借用一下。
小箩筐也就粗瓷大碗那般大小,哪怕全装好了,也就小半斤左右。
赵桂枝给除了虎头之外的两个孩子一人一个,还顺口问道:“你俩谁叫扁担,谁叫板凳?”
“二堂婶,我是扁担,他是板凳。”扁担接过装了零嘴的小箩筐,很艰难的咽了咽口水,先回答了赵桂枝的问题,而后又道了谢,这才小心翼翼的往嘴里送了一块。
再看板凳,已经呼啦啦的吃了好几口,嘴巴鼓起来了,看起来像极了小仓鼠。
赵桂枝更喜欢能说会道的扁担一些,不过她也没说什么,摸了摸扁担的小脑袋,让他们都去玩儿。
再然后,她就对上了虎头那饱含着热泪的双眼。
啊这……
“虎头,真不是二婶不给你吃,你自己摸摸你这嘴,都肿成这样了,还能吃东西吗?”
见虎头一脸要哭不哭的表情,赵桂枝也很是头疼。
其实她知道最正确的做法是将零食一分为三,把其中的两份给扁担和板凳,剩下的一份帮虎头保管着。这样一来,虎头就算暂时吃不到嘴里,至少能看到属于他的那一份。
但问题是,在没有防腐剂的年代,再说眼下这天气还是一日热过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