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致远叹气摇头:“我们家的宅子修得好,全府上下没有一处坍塌,这胳膊自然不是今日坏的。”
不是今日坏的那就是昨晚坏的了,李嫣然住在宫里,自然也听说了凤凰于飞殿那头的事。包括她姑母李太后惊慌失措地跑回来,还跑到她屋里指着她大骂一顿。
她和母亲陶氏直到现在都不明白李太后为何会生那样大的气,更不知道宴殿塌了关她什么事。只记得姑母字字句句都指她不该跟夜温言比舞,说她这样争强好胜早晚会害了李家。
陶氏上前关怀李致远,同时也问了府里的情况,当听说府里没有事之后,便说起她跟李嫣然的打算:“嫣然说咱们必须得做些什么,如此才能在这种时候体现出李家大义。且这个事情还得由嫣然牵头,日后论功行赏,也得是嫣然的功劳。”
李致远点点头,“你们打算得对,只是这个功劳如何能做得漂亮,就一定要深思。”
李嫣然已经想好如何去做了,她命人在李府门外搭了个大棚子,几处李家名下的米商都将存米拿了过来,交到她的手里,再由李嫣然主持熬粥施粥。
李家的粥棚很快就吸引了一批人前来观望,但也只是观望,真正拿着碗来乞求施舍的人少之又少,且多半都是开在内城的商户人家。
官邸放不下脸面,怎么可能干这种等同于要饭的事。
这一幕把个李老夫人给看得直皱眉,她问李致远:“你们花了许多年工夫培养出来的女儿,就想出来这样的点子?你们仔细辨辨来领粥的都是些什么人,莫非我们李家想要更进一步,想要不被淘汰,靠的就是那些商户?你们就指望这种脑子的女儿去取代笑寒,就指望用她去巴结新帝,不觉得太可笑了吗?”
李致远闷声听训,毕竟这是他的母亲,他也不好说什么。但就是什么都不说反而代表了一种态度,那就是他相信李嫣然,也愿意为李嫣然去跟自己的妹妹翻脸。
陶氏自然也是这样的想法,甚至她还回怼了老夫人:“昨晚宫宴上,连先帝遗旨都请出来了,可那上面明晃晃地写着当今圣上的名字。母亲,但凡六殿下有一丁点希望,我们都不会走这条路。可实在是看不到希望了,我们总不能用多年基业跟着太后去造反。那风险可就太大了,责任也太大了,母亲能为了一个嫁出去的女儿,而毁了李家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基业吗?儿媳分析着,李家的列祖列宗也是不愿意的吧!”
一句列祖列宗,成功地让老夫人闭了嘴。她虽然心里向着宫里的女儿,可她也赌不起李家的基业,也赌不起上上下下这么多人头。
推翻一个政权不是那么容易的,那叫造反,成功也就罢了,一旦失败,李家世世代代都要被烙上反贼的烙印。或者也就没有世世代代了,九族一诛,一切到此为止。
见老夫人不说话了,李致远的心也放下来,陶氏去张罗人帮着熬粥,李致远就站在府门口,看着粥棚前来来回回的那些人,心里也在猜测李嫣然有此所为是打的什么主意。
其实老夫人说得也没有错,官邸的人是不可能来求施舍的,商户到是能来,可李家巴结那些商户有什么用?白白的浪费大米啊!
虽来人不多,但从下晌到天黑,短短几个时辰,李嫣然的名声还是在临安内城传扬开来。
有人说李家大小姐是大善之人,能够在天灾过后挺身而出,且还是带着伤在做这些事,实在是值得人钦佩,也实在是堪称女子典范。
可也有人不屑于她这般所为,毕竟内城是以官邸为主的,官宅府邸家底殷实,既然房屋塌了,那米面这些东西却还是有储备的,谁能上这里来要饭呢?
于是就有人出主意:“李小姐要真想行善就该到外城去,那里才是真正需要救济的地方。”
李嫣然便笑着、用极其悦耳的声音同他道:“您说得对,外城的确受灾会更严重一些,人们也更需要有饭吃。可是您想过没有,相比起外城来,内城的稳定会更加重要一些。只要把内城稳定起来,才能让朝中大人们有工夫有精力去帮助外城的百姓。否则我们就只是到外城去施粥,而不管内城,那这个粥得施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不是李家在意钱财,而是担心临安城恢复得太慢,这样不利于朝廷的运转。”
她一边说一边给一个小孩子盛了粥,还放了些糖,这才又道:“眼下来我们李家的粥棚人确实是少,但这是因为大震刚起,各户人家只忙着救人,还没顾得上吃喝。可一旦该救的人也救了,那么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生存下去。我相信各户官邸都有存粮,可是谁来做呢?或是仆人受伤,或是铁锅被埋,再或是家里连一只完整的碗都没有,这饭可怎么吃啊!”
人们一听这话就傻了,碗啊,碗是大事,铁锅好歹能挖出来,仆人也有没受伤的,但碗可都是瓷的,可都摔得稀碎稀碎的,就算是家里饭做好了,他们拿啥吃?
反应过来的人都跑回了自己家看看还剩几个碗,没多一会儿就又都跑了回来。不但自己回来,还把家里的人也都带了来。
当然,主子们是不可能来的,来的都是些下人,且这些下人还是带着任务来的。
他们纷纷向李嫣然表达了自己的请求:借碗。
有人说:“李家大宅看起来挺结实啊,院墙都没倒,家里碗碟也都剩下了吧?能不能借给我们一些?就是买也行啊!”
李嫣然笑了,“这种时候还谈什么借和买的,有需要的只管拿去用就好。从今日起我们家也只喝粥,吃最简单的菜,碗碟都要缩减,这样就能省出更多均给其它人。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嫌弃,因为实在是没有新的了,我们家虽然结实些,但是家里开的铺子却没剩下几个,实在也捡不出新碗来。”
人们纷纷表示不介意,旧就旧吧,能用就行。
李嫣然坐在椅子上,展着得体的笑,一边吩咐下人赶紧到厨房去拿碗,一边又问那些回来的官邸仆人们:“大家府上都是怎样的情况?房屋塌毁得严重吗?眼下天都黑了,夜里有没有住的地方?虽然这一整天都没有地龙翻身的余波,可是如果先前没塌的房子已经被震出裂痕,那可是万万不能再住进去的。”
于是人们又想到了另外一件难办的事——晚上该去哪里睡觉?
第174章 欠了一条命欠了一段情
施粥只是个引子,真正的大戏是夜里睡觉这一出。
李嫣然见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便让人抬了宫里送出来的那顶软椅,带着她挨家挨户地走。每到了一户塌得比较彻底的府邸就会停下来,然后一脸亲切地对那家人说:“夜里天寒,如果实在没有地方住,可以到我们李家来。我们家的房子都还算好,可以容纳不少人。不管主子还是下人都可以去,大家挤一挤,总比夜里还要在外面吹寒风强。眼下有大灾,大夫也忙不过来,可千万别染了风寒,那就太糟糕了。”
说完这些,还要再补上一句:“这样坐在软椅上同您说话不太礼貌,但是也没办法,我的脚伤了,实在是站不了,您一定多担待。”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李嫣然原本在临安内城的名声就还不错,眼下又是来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的。于是人们纷纷表示一点都不介意,还对她的伤势嘘寒问暖了一番。
当然,人们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住进李家去。毕竟李嫣然说得对,夜里天寒,要是宿在外面可能就不是风寒的问题,而是得直接冻死了。
眼下李嫣然亲自上门邀请,有这样的好事谁能不去。于是大家都赞扬李嫣然是活菩萨,也都张罗着家里人赶紧收拾收拾往李家赶。
临安内城府邸太多了,李家再大也不可能全都住下,这种时候就是拼个速度,谁跑得快谁就能在李家占上一张床位。
至于实在没有抢到床位的,也就只能凑合着住在朝廷临时搭建出来的帐子里,那条件可就太艰苦了。
今晚的李家前所未有的热闹,大量投宿的人挤进来,看得李老夫人头皮都麻。
她赶紧回了自己的屋子,并让下人将房门锁好,院子也看好。不管外面怎么闹腾,她的院子和屋子绝对不可能住进任何一个外人。
陶氏对此嗤之以鼻,也不多评论什么,只是告诉府里的李家人尽可能的挤一挤住,不管主子还是下人,一张床榻至少要睡两个。她还当着投宿者的面大声地道:“眼下国有大灾,咱们万万不可再想着自己的富贵荣华和安逸舒适,大家必须齐心携力把这道难关给渡过去。”
李嫣然带头搬到了陶氏屋里去住,投宿的人一见受重伤的李大小姐都这般所为,对她的印象就更好了。甚至还有人说:“昨晚宫宴上那夜四小姐还不服气,还想着以舞制胜。哼,只会舞跳有什么用,难不成地龙翻身时,她还要跳一只舞来为地龙助兴吗?看看人家李大小姐,这才叫大家风范,这才叫贤良淑德。怪不得李家能培养出皇后来,只有这样的家风家教,才称得上是家国典范呀!”
李嫣然很高兴,陶氏很满意,李致远也很欣慰。
舍米舍肉又舍屋子的,要的不就是这一番称赞嘛!李家从前未跟虞太后和当今圣上接触过,正不知要从何处下手在这二位面前留下又好又深刻的印象。这一场地龙翻身来得可太是时候了,且如此看来,昨晚上跳刀尖舞伤了脚,竟也不像是坏事了。
李家这头收留了许多人,给朝廷临时搭建的帐子也解决了很大的问题。有了李家的分担,原本不怎么够用的帐子就够用了,虽然住进来的都是各府的仆人,但对于朝廷来说,仆人也是子民,也是维护安稳的一大要素,权青城甚至还派出禁军在帐外把守,同时也为住在里面的人提供帮助。
皇族人都已经进宫去了,不管哪座王府的王爷,不管府邸塌没塌,这个时候都被召进皇宫去议事。
权青画带着封昭莲也进了宫,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