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坚、程普、祖茂、朱治等人一番合计,都猜测这是当年张让等十常侍作乱之时,劫持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人投到井中的。
不料机缘巧合之下,居然被自己一方得到。得了如此宝物,孙坚立刻头也不疼了,腰也不酸了。坐看其他诸侯再城内忙里忙外。
孙坚则亲自入城,目睹城中惨状,无限惆怅,潸然泪下。
带着兵马清扫汉室宗庙,用太牢之礼祭祀。又带着兵马修复了被董卓挖掘的汉室陵墓。就此就要引兵回鲁阳休养。
却不料他的这一番举动早已落入有心人眼中,军中又有内鬼向外传递消息。袁绍等人便都知道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
一番相逼之下,孙坚指天画地一顿毒誓才把其他诸侯堵了回去。
在大汉这个时代,毒誓可不是随便发着玩的。再加上孙坚在此次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数次甘为先锋,可以说是出力最多。后面又有袁术站着,袁绍等一些诸侯人也不好逼迫过甚。
至于袁术与孙坚之间有没有为玉玺生出一些隔阂,那就只能问这两位当事人了!
此间事了,各路诸侯以无心再战,纷纷带兵离去。曹操率军撤回酸枣休养。孙坚回了鲁阳,袁术则是回了南阳郡。剩下的诸侯也都是各自打道回府休养生息。
只剩下盟主袁绍的兵马还驻扎在洛阳城外。
秋风瑟瑟,遥望已成一片废墟的洛阳城,身长八尺,雄俊威仪的袁绍感慨颇深。这座城埋葬了他太多的得意与不甘。
原来袁绍虽是庶出,过继给了伯父袁成一房。为袁成叙添香火。但却甚得亲生父亲袁逢、叔父袁隗喜爱。
凭借世资,年少为郎,不到二十岁便出任濮阳县长,闯出了有清正能干的名声。
不久,因母亲病故服丧,接着又补服父丧,前后共六年在家守孝。之后因为大汉政局黑暗,更是拒绝朝廷辟召,隐居在洛阳。
在隐居的这段时间,袁绍眼睁睁看着宦官专政愈演愈烈,残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为代表的“党人“。
袁绍虽自称隐居,表面上不妄通宾客,其实在暗中结交党人和侠义之士,如张邈、何颙、许攸这些好基友,便是在那个时候结交的。
在大汉的党锢之祸中,袁绍与张邈、何颙、许攸、曹操等人结成了一个以反宦官专政为目的的政治集团。
势力在扩大的同时,自然也走漏了风声,宦官们自然很想弄死这个王八蛋。但碍于袁家的势力,只能在朝堂上警告袁隗说:“袁本初抬高身价,不应朝廷辟召,专养亡命徒,他到底想干什么!“
袁隗这才知道自己这个亲生儿子到底做了什么,对着袁绍一顿责骂。但那个时候袁绍早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依然不为所动。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却也成了袁绍与一众好友的机会。
为了镇压黄巾军,朝廷被迫取消党禁,大赦天下党人。曹操、张邈便是在那个时候被朝廷征召的。
而袁绍也同样应大将军何进的辟召入朝为官。何进乃是国舅、外戚贵显,统领左右羽林军,对宦官专政不满。
而袁绍有意借何进之力除掉宦官,何进因袁氏门第显赫,也很信任袁绍。从此,两人完美搞基成功。
这也为后来老皇帝组建西园八校尉,用来分大将军何进的兵权埋下了祸端。
西园八校尉,分别是无上将军………孝灵皇帝·刘宏。
上军校尉………小黄门·蹇硕。
中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
下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
典军校尉………议郎·曹操。
助军左校尉……赵融。
助军右校尉……冯芳。
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
右校尉…………淳于琼。
这么一列就看出来了,用来分大将军何进兵权的西园八校尉,光是明确倒向何进的便有袁绍、曹操二人。
其他人除了小黄门·蹇硕是反何进的,剩下的都是墙头草。一点屁用都没有。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老皇帝一死,袁绍便鼓噪何进动手杀宦官,上军校尉………小黄门·蹇硕,老皇帝的托孤大臣就是第一个被砍死的。
下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因为在讨伐豫州汝南郡葛陂县的黄巾军的过程中,贪污军饷过千万,被豫州牧黄琬上奏弹劾,被捕下狱处死。成为了第二个退场的人。
助军右校尉……冯芳,因为是大宦官中常侍曹节的女婿,所以在铲除宦官的过程中受到牵连,被罢官免职。成为第三个退场之人。
左校尉…………谏议大夫·夏牟,在大将军何进被杀,董卓乱政时,因与何进旧部分粮不均而被杀。成为第四个退场的校尉。
如今还活着的,就只剩下袁绍、曹操、赵融、淳于琼四人。
袁绍、曹操因出逃在外,故而得以招兵买马成为一方诸侯。而赵融、淳于琼却只能被困在洛阳,与朝中文武百官一起被董卓迁往长安。
回想以往在洛阳的点点滴滴,袁绍心中百味杂陈。半响才沉声下令道:“稚叔,你再去联系於夫罗,问问他为何停在河内漳水止步不前!没有堵住董卓去路!”
同为十八路诸侯的河内太守张扬闻言立刻上前一步,抱拳道:“回将军,末将这便亲自去找於夫罗问个清楚。”
原来,刘玄和董卓,甚至于天下人都搞错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南匈奴於夫罗与白波军。
刘玄一直以为南匈奴於夫罗与白波军一起在嚯嚯并州、河内等地,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两个偶发事件,碰巧都在关内而已。
结果却不成想,人家早已经和袁绍秘密结盟了!两方兵马已经隐约形成了前后夹攻之势。
只不过南匈奴於夫罗与白波军这个盟友离得太远、独立性又太高,所以对袁绍的一些命令,那也是阳奉阴违的紧。
第四百四十五章 袁绍的谋划
比如这次,南匈奴於夫罗便停步在河内郡的漳水附近,不再向前攻击董卓。而一直在河东郡进攻的白波军也没有趁势追击。
显然是有自己的打算,他们与袁绍是临时的盟友,可不是手下,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理由非要听袁绍的命令。
自然是怎么对自己一方有利怎么来!
此次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袁绍大捞好处,实力急剧膨胀。在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各方诸侯罢兵返回之后,就应该为这次副本画上一个不太完美的句号。
但袁绍不这么想,他想的更长远。他要让董卓这个副本继续发挥余热,为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做铺垫。所以他留在了这里。
袁绍很清楚,他一旦撤军回归,那必然要返回自己的渤海郡,因为那里是他起兵之地。是世人眼中他的根基所在。
而那里有什么?能为他袁绍带来什么?
那里有青州的三十万黄巾军在猛烈攻打渤海郡,想要攻占渤海郡与张燕的黑山军汇合。他袁绍要是这个时候凑上去。手里这点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还不要损失惨重?
再者说,就算击溃了青州的黄巾军,返回渤海郡有什么好处?
渤海郡不过是冀州一郡,弹丸之地也!难道还要回去继续仰韩馥那个蠢货的鼻息?继续受韩馥的压制?
他袁绍要的不是这些,他要的是冀州!
他需要一个理由继续停留在洛阳,继续刷讨伐董卓的副本,一方面捞政治声望,一方面整顿兵马。
等到公孙瓒、韩馥与青州黄巾军打的差不多的时候,他再回去收拾残局。
此次为了夺取冀州,袁绍做的许多手打算,结好幽州的公孙瓒是一方面,南匈奴的於夫罗也是一方面,至于白波军的郭太,不过是十余万流寇罢了,他还没放在眼里。
不管是幽州的公孙瓒还是南匈奴的於夫罗都有大规模的骑兵,而且幽州、并州正好将韩馥的冀州半包围了起来。
冀州东面是大海,西面是并州、关中。北面是幽州,辽东。南面则是青州、徐州等地。
只要半包围之势成型,他袁绍便可借他人之手夺取冀州!到了那个时候与周围的邻居是敌是友,就要另外算了。
张杨此番奉袁绍之名,只带数百轻骑一路疾行赶往河内郡的漳水河畔责问於夫罗。
他虽被袁绍表为河内太守,实际上他压根没掌管过河内。
当年他张杨因为武勇过人,被并州刺史张懿任命为武猛从事,为州刺史属官,掌领兵事。
结果没过多久,天下大乱,并州刺史张懿被胡人攻杀。张杨只好换了一个老板丁原。
后来老皇帝非要搞什么西园八校尉来分大将军何进的兵权,这本来没啥。但老皇帝错就错在用官宦做西园上军校尉,统领洛阳军队。
天底下的官员对宦官把持朝廷不满已有多年。宦官与外戚之间,他们更倾向于外戚。再加上长幼有别。
老皇帝这是摆明了要废长立幼。这在天下人眼中就是祸乱之源。所以很多人都支持大将军何进。
当时老皇帝已经快嗝屁了,上军校尉、大宦官蹇硕知道一旦老皇帝死后,小皇帝年幼,自己孤掌难鸣、怕是压不住何进。于是大肆征召天下豪杰用为自己的偏将。
这就给了人安插内应的机会,袁绍和曹操早已经投诚何进,却不声不响的都被征为校尉跟随蹇硕。妥妥的无间道。
而丁原更狠,直接把派遣他张杨率领士兵去蹇硕那里投奔,蹇硕见丁原居然让张杨带着兵来投奔。不由大喜,还以为自己这是得到了并州一系的支持。
便让张杨暂行军司马。替他掌管兵马。却不知这正是他的取死之道!
自己的兵马都被张杨这个二五仔、无间道给掌控了。蹇硕还能翻出多大的浪来?等老皇帝一嗝屁,蹇硕也就被何进送着追随先帝而去。
他张杨因为此战有功,很受大将军何进的器重,便派他回并州招募兵马,然后回京听令。
张杨回并州的时候是满心的欢喜,还以为自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