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道这里,魏续担心吕布以自身勇武反驳,又补充道:“昔日,张杨与奉先你在并州同帐为将,私交甚好,他的武艺奉先你也是称赞过的。”
“以张杨之勇武,又有袁绍留下的兵马相助,还占据着上党郡太守的位置。如此这般,却还是在刘玄面前一败涂地,成了刘玄手中傀儡。”
“可见刘玄此人已成气候,咱们冒然前去,反倒是为他所趁!”
“而且眼下刚刚迁都长安,董相大肆封赏,真是该在面前表现的机会。咱们可不能因小失大啊!不如日后再找机会,收拾刘玄这个家伙。”
魏续苦口婆心的一番话终于是将吕布劝了回来,恨恨的看了一眼北方,吕布调转马头再次一骑绝尘赶往了长安方向。
魏续哭笑一声:“刘玄啊!刘玄,你送礼就送礼,嘴上没个把门的,瞎说什么啊!不说你都几十岁的老头的,就光说你那长相,也不撒泡马尿照照自己。”
长安城内,大汉司徒、尚书令——王允家中。
王允手抚胡须看着手中的一份书信,书信上的折痕很深,纸张边上有些磨损,显示着王允已经看过很多遍这份书信。
喝了一口茶水,王允手指轻巧桌案楠楠道:“义女貂蝉?义女貂蝉?”
书信之上,刘玄洋洋洒洒写了好多字,中心思想却只有一个,听说你老家中有义女貂蝉,生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而不才在下尚未婚配,欲求娶之。
这份书信可算是把大汉的司徒、尚书令。王允给弄糊涂了!
因为他和刘玄压根就不认识啊!前两天第一次听说刘玄的名字还是在朝会上,袁绍上表的那个上党郡太守张杨,上表平虏校尉刘玄为并州牧。
这可真是好笑,袁绍上表张杨为上党郡太守,董卓这边压根就没理会,他居然还上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刘玄为并州牧。
这可不是一郡之地的太守,而是一州之牧。大汉才多少个州?岂能如此轻易就给了?
再者说,就算刘玄真的成了并州牧,派人送礼物求娶貂蝉。老夫家里也没有义女啊!难道要去挑选一个美女,取名貂蝉嫁给刘玄?
“貂蝉?倒是一个好名字,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刘玄这个妖人倒也颇有些文才。”
收到这封信已经三天了,王允早已经把刘玄的情况查了一个底掉。已然是知道刘玄黄巾妖人的出身。如今还占据了上党郡。
区区一个上党郡而已,算不得什么大人物,若是刘玄占据了太原郡,他王允顾忌家族或许还会与刘玄假惺惺一番。现在却是可以不做理会的。
只是,王允看着手里的这份书信,翻过来调过去,看了一遍又一遍,总感觉有些东西被自己给忽略了!
仔细去回想,却又总是抓不住!不由心烦意乱起来。
一旁的三个儿子见老爹跟着了魔似的,对着这份狗屁不通的书信看了一遍又一遍,都开始抓耳挠腮了!
三兄弟对视一眼,交流了一下眼神。已经在朝中担任侍中的老大王盖。
出言问道:“父亲大人,这份书信孩儿与两位弟弟也都看过,没有什么大的问题,想来不过是刘玄此贼想要占据并州,先咱们王家攀攀交情而已。”
老二王景也接话道:“父亲大人,依孩儿愚见,这个黄巾妖人嚣张不了太久,他挟持了张杨,袁绍那边岂能放过他,并州和冀州可紧挨着。只要袁绍腾出手来,刘玄妖人顷刻可灭。”
老三王定也是笑道:“兄长说的极是,再者,就算退一万步来讲,刘玄妖人真的占据了并州。那他也不敢对咱们王家怎么样。咱们太原王家可不是好招惹的。”
王允被三个儿子这么一打岔,心中思绪更是被打断,再也想不下去,只得放下手里的书信。缓缓说道:“太原王家,你们也未免太高看咱们家族了。”
王允出身的太原王家是当地有名的郡望。如今他又官居司徒、尚书令。家族自然也是水涨船高,无人敢惹!
太原王氏,源自姬姓,因出自周朝王室,时人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分为太原郡祁县王氏与太原郡晋阳县王氏两支。
而王允的家族便是太原郡祁县王氏,而晋阳县王氏这一代出仕为官的则是护匈奴中郎将王柔,代郡太守王泽。
第四百七十七章 王允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常常以宗亲、世家等称谓来形容一个大家族。
这些家族,是由一个个最小的家庭单元构成。
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在同代人中会推选出来一个或者能力出众、或者品格超群、或者能够代表整个家族大部分人的利益,来作为家族领袖,称之为家主。
所以说,许多人套用嫡系子弟为家主的模式,在一些大家族上面其实并不适用。至少在王允家族中并不适用。
反倒是在一些地方小宗族中,会经常沿用长房长子的模式继承家主之位。
其实说到底,问题还是出在家族的规模大不大?人多不多、以及族内人才的储备量上。
一些地方上的小宗族,一代人中能有一个做官的人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且他们的家族族人的聚集地多聚集在一村、一乡。
家族礼法的约束力比较强,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论资排辈的情况十分的严重。
正所谓上行下效,嫡长子继承是连皇家都使用的方法,这些地方上的小门小户自然而然的便学习了起来。
真要是论起历史渊源,还要追溯到周朝的分封制。
但是有一说一,那些小门小户有哪些是真的能追溯到周朝时期的?促使家族继承模式的形成还是上行下效,对着上面有样学样。
而那些正儿八经的豪门世家,因为族中人才多,出来做官的人多,族人满天下跑。虽说族地是固定不便的。但有好多族人都跟着自己那一支的人才出来做事。在各地开枝散叶。
所以宗族礼法对他们的约束反倒是少了许多。
当然,这里面也有家族大了,内部势力制衡的原因。如果一个家族只有一个声音,那么自然是一家独大。
但大家族一般都比较重视教育,族学什么的一般都会搞一搞,这么一搞,就算是给了那些贫苦族人一条上升通道。人才哗哗往外面冒。
这样一来,反倒是形成了类似周朝分封制演变的一个效果,一开始家族嫡系还能震得住场子,族中培养出的人才也四处开枝散叶。仿佛被分封出去的诸侯,拱卫主家。
但是时间一长,嘿嘿,看看周朝最后的下场就知道了,那些不断从家族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会形成一个个新的小家族。他们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关键还离着族地远之又远。
有能力的主家大多鞭长莫及,没能力的主家搞不好都已经在哪一次的危机中翻了船,嫡系都换了好几番。
就这么一个情况,再说大家族嫡系长子继承制,就比较扯淡了。
但是有一说一,虽然大家族的家主很可能不是整个家族嫡系出身。但他一定是大家族中某个分支的嫡系出身。
这一点是比较怪的,因为那些分支家族的规模还没有膨胀到再次分裂的地步,所以他们用的依旧是嫡系的继承制。
一些旁系子弟压根没有参与家族议事的权利。更别提那些与家妓、女仆生出来的庶出子弟。这些人不管是在自己家中,还是族中总会受些不公平待遇。
除非他的母亲非常的受宠,或者他本人非常的有能力。才能出人头地。比如袁绍!
王允所在的太原祁县王家与隔壁的晋阳王家相比,两个家族的发展模式是有些不一样的。
相同之处,便是两家都是当地的有名的郡望,家族很有势力,可以说周围许多郡县的官员、胥吏都是出身自这两个家族。
但是不同之处在与,祁县王家出了一个王允,一下子便从地方蹿上了政坛。家族名声大涨之下,也隐藏着与名声不符的虚胖隐患。
简单的说,祁县王家除了王允这一脉在朝中为高官,其他的族人最多就是郡县的地方官。中间空出一大截。
而晋阳王家,虽然在朝中无人,但走的却是比较稳的。这一代出了护匈奴中郎将王柔,代郡太守王泽。
这两个是亲兄弟,还都在并州蹲着,尤其是护匈奴中郎将王柔,就在太原郡,就在晋阳。虽然不是管民生的官。但人家要想护住自家家族还不是简简单单一句话的事情。
若是没有王柔在太原蹲着,南匈奴当初叛乱时候,岂会舍近求远,放弃太原郡不打,去攻破了西河郡?
还不是打太原郡的时候,被匈奴中郎将王柔与太原郡太守臧旻给联手抽回去了!这才调转马头攻破了西河郡,杀了西河郡太守。大肆劫掠。
眼下家族的隐患别人不知道,王允岂会不知道?如今自己家族的地位全靠他这一脉崛起。在地方上并没有什么兵权。
正所谓鞭长莫及,万一刘玄妖人真想搞出什么幺蛾子,他人在长安鞭长莫及。又能如何?
袁绍厉害吧,十八路诸侯盟主。麾下精兵悍将无数。可是他却护不住在洛阳的族人,全部被董卓咔咔咔。人头滚滚!
这就是县官不如现管的道理。
他王允能走到这一步,诚然和自己的努力有很大关系,但家族对他的助力也是非常大的。
至少他是家族嫡系,天资聪颖,独具慧质,深受长辈们的喜爱和赏识。
在那些在州郡担任官员的长辈的影响和熏陶下,他自小眼界并十分的高,意气非凡,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
在少年时期,便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才子,远近文人学士都对他刮目相看。
与此同时,他还坚持习武强身。崇慕卫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年,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
如果刘玄知道王允的成长历程,一定会吐槽,这就是套用了文武双修的主角模板。难怪最后能送走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