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北边的缺口太多了。
那大宋又怎么解决呢?
没有险峻的地势,就只能堆兵,因此大宋维持了历代王朝中,最庞大的常备军,以河北集团跟辽国对峙,又以西北集团阻挡西夏,内外禁军,号称有八十万!
可即便有这么庞大的兵力,却也没有带来真正的安全。
金人从东西两路发兵南下之后,本就腐朽不堪的河北集团,荡然无存,全都变成了散兵游勇,这帮人虽然也在抗金,但只怕欺负老百姓更擅长一些。
“官家,河东河北,互为表里,要么同时克复两地,要么就只能忍痛割舍。老臣并非危言耸听,官家请想,如果集中精锐北上,迎战西路金人,东路金军越过太行,直击河东腹地,必然惨败。”
赵桓眉头皱了皱,“那若是派遣人马,堵住太行的缺口呢?”
这个问题都不用王禀回答,王荀就直接道:“官家,有防备东路金军的兵力,为何不直接越过黄河,收复河北?”
赵桓眨巴了两下眼睛,貌似有道理啊!
可就算只是牵制两路金军,不求战而胜之,也要二十万人马。
也就是说,河北堆十万,河东堆十万。
眼下赵桓能凑出十万兵马,就已经是极限了,他还上哪弄另外十万?
这里说的不是随意号称的十万,二十万,而是真正能打仗,不会轻易溃散的那种。而且还要后勤完备,粮草充足才行。
“官家,臣还有一个担忧,我大宋立国以来,河东之地就民生凋敝,粮饷匮乏,不足以养兵……”
王禀又提到了一个老毛病,河东唐末五代,绝对是让人战栗的地名,因为那个时候,一国的储君不是太子,而是河东节度使!
光是从晋阳走出去的皇帝就有好几个。
最后晋阳成了北汉的都城,赵二决定北伐的时候,顺手灭了北汉,还顺手毁了晋阳,不光毁了晋阳,还大量内迁百姓,弄得一百多年,河东都没有恢复过来。
赵桓也想当个舒舒服服的皇帝,奈何祖上挖的坑太多了,简直一个接一个,个个不重样。
“除了河东本身财力不足,还有金人南下之后,各地豪强并起,他们招兵买马,名为抗金,实则割据一方……”
赵桓叹息,“都是土皇帝呗!朕要在河东用兵,就必须先摆平他们。如果这帮人觉得朝廷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甚至会和金人勾结,对吧?”
王禀无奈咧嘴,“官家圣睿,而且老臣还有一处忧虑,眼下御营兵马骁勇善战,忠心可嘉,只是老臣担忧,一旦大举行动,远离补给,后路被金人截断,或者野战遭遇,御营可有十足胜算?”
这问题不用问别人,赵桓自己就心知肚明。
差距还是太大了。
眼下御营有两大支柱,第一是丰厚的军饷保证,不过也快花光了。第二,就是上下一心,士气高昂。
论起战术水平,士兵素质,相差还是非常悬殊,至于将领的能力,那就更不行了。
赵桓打得这几仗,不管是牟驼岗,胙城,还是太原,都不是双方放开手脚,在庞大的版图上,进行真正的战略决战。
就拿太原来说,是靠着王禀和太原军民的死守换来的。
粘罕也是垂涎河东的土地,不愿意放手,才打了这一仗。
而此战的损失如何呢?
在攻城阶段,金兵的损失差不多五千以上,只是这里面有超过三千是契丹一类的杂牌。
娄室的损失还不足三千,可就是这三千里面,有近一千的合扎猛安,其中光是韩世忠和静塞铁骑就解决了七百以上,居功厥伟。
可静塞铁骑本身,也是损失惨重。
刚刚在开封组建的时候,人马一千,这一战下来,牺牲过半,另外两百多人成了残疾,还能上战场的不足三百。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一千二的血拼。
王禀思忖再三,又问了一个问题。
“官家,老臣想请教,朝廷损失这么大,需要多少时间恢复?”
赵桓无奈道:“不管是静塞铁骑,还是御营兵马,都不是凭空掉下来的。禁军,西军,折家军,还有各地的勤王之师,从中选拔优秀人才,聚集而成。实不相瞒,就连静塞骑兵的战马也都是何老将军用命换来的。”
赵桓提到了何灌,把他的事情跟王禀简单说了一下,王禀喟然长叹,也是昔日的老友啊!
“官家恩遇武人,当真是前所未有,想来他也能含笑九泉。”王禀道:“由此可见,想恢复兵马,绝非易事。可要老臣说,金人想要补充损失,反而是轻而易举的!”
赵桓瞬间吸了口冷气,脸色终于一变再变……只剩下一声长叹。
王禀见赵官家明白过来,也就没有废话了。
这里又涉及到了一个让人万分憋屈的事实……有人说大宋那么多钱,那么多人,只要暴兵,平推金人,轻而易举。
还有人觉得以两国的人口比例,哪怕三比一,十比一,大宋都是占优势的,耗也能把金人耗死。
奈何这只是纸上谈兵,如果真正按照这个办法来做,只怕连怎么输的都不知道。
就好像国防论和论持久战,一个告诉你坚持就能赢,这是口号!另一个拿一整套理论告诉你,怎么坚持,如何胜利,这才是有用的方法!
现在要说一个挑战常识的东西,宋金两国,谁补充兵源更容易呢?
是金人!
从阿骨打确定兵民一体的猛安谋克制之后,金人想要调兵,只管下令就是,每个金人壮丁都会按照抽丁比例,自觉投入战争机器,弥补前面的损耗。
而且不考虑这种兵民一体的优势,单纯从募兵来看,也是金人有优势。
他们吞并了契丹,拿到了难以想象的财富,而且溃散的契丹,奚人,甚至是燕云汉人,都是金人的上好兵源。
就连困扰大宋的战马,金人也是要多少有多少。
宗望退兵了,粘罕也暂时失败了,可不出几个月,东西两路金军,必然满血复活,再度南下……
到了那时候,大宋能指望什么?
御营吗?
的确可以。
但是要先解决御营的粮饷问题。
还是那句话,大宋不是没钱,也不是没粮食。
可大宋的钱粮,不是供应士兵的,甚至不是赵官家的。
凭什么认为人家会轻易吐出来?
想屁吃吗?
说来说去,要想发挥大宋的战争潜力,必须要改制,要变法,要转入战时体制,要把每一文钱,每一粒粮食,都投入到抗金之中。
在二三十万这个数量级上,大金的动员能力,远超大宋。
可是把数量提升到百万,那样金人就算把阴兵都召唤出来,也不是大宋的对手。
所以想要平推大金,必须有百万级别的暴兵能力,拥有一套最高效的动员体系……而这些都不是现在的大宋能做到的。
“朕懂了,不必拘泥一城一地的得失,关键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王禀沉吟道:“官家,老臣不过是一介武夫,年近花甲,并不懂朝廷大事。官家御驾亲征,解救太原,老臣铭刻肺腑,无以为报。就让老臣留在太原,假使金人再度南下,老臣依旧和他们周旋到底,也好给官家时间,从容……”
“不行!”
赵桓突然语气严厉,“朕不能答应!陈广老英雄殉国了,何灌老将军战死了,大宋的年轻人没有死绝,用不着让老人卖命!”
王禀呼吸加重,猛地抬头,艰难对答:“老臣还有些名声,让老臣留在河东,便是朝廷没有放弃这一方百姓,也好鼓舞士气,继续抗金……”
“还是不行!”
赵桓又一次粗暴打断了王禀,“河东情况与河北不同,太原以南,还没有沦陷。可以组织百姓内迁,便是河北民众,愿意南下,朕也要妥善安置。”
“朕宁可弃地,绝不弃民!”
赵桓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王禀惊讶张嘴,真要是迁徙百姓南下,岂不是要出大事?
第113章 点检
赵桓和王禀一口气谈了两个多时辰,他太需要一个熟悉军务,见多识广,又毫无私心的人,提供专业建议。
一番谈论,赵桓收获满满。
总结起来大约是三条,当前的局势,敌强我弱,并未扭转。
未来的主战场是两河,鉴于实力对比,主要的防线只能尽量向南靠拢,底线是黄河。
要想真正收复两河,必须改制。
第一条和第二条是对现状的描述,真正要害的是第三条。
改革这种话题,在相当长的历史里,都是负面词汇,多数人们坚信祖宗之法不能变,尤其是经过了王安石变法的折腾之后,人们普遍排斥变法这两个字,而且在当下的时局,外有强敌,内有祸患,朝中党争,吏治崩坏怎么看都不是变法的好时机。
要说变法的条件,赵桓甚至有点羡慕阿构了,至少金人帮他摧毁了整个大宋的旧体系,就连废物一样的宗室都给弄到了五国城圈养。
困扰大宋的冗官没有了,冗兵打残了,自然开支就下来了,可以多投入军事,然后才有了偏安一隅
或许兀术和阿构,才是真爱吧!
赵桓甩了甩头,抛开乱七八糟的念头,认真面对现在的局面,他的榜样有两个,一个是商鞅,把耕战结合起来,爆发出老秦人的无穷战力,最终一统六合。
另一个就是汉武帝!
没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承秦制,其实底子还是老秦人的那一套,只不过秦法十恶不赦,乃是刘邦起兵的理由,刘家没法明着打自己的脸,所以要在外面套一件漂亮的衣服,首先选中的是道家无为而治,结果却是匈奴耀武扬威,连老太后都遭到了侮辱调戏。
穷则思变,只能又换上了儒家的外衣。
这一换可不打紧儿,汉武帝身边迅速聚集了一大批儒臣,且不管是不是真的儒家弟子,至少这帮人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