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工程兵-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兵才刚出营门就被昌平君的一名亲卫拦住:

    “沈副将,昌平君有请。”

    沈兵心下一凛,暗道这昌平君莫不是察觉到有什么不对于是要杀人灭口?

    不过想了想又觉得昌平君不会这么笨。

    要知道此时的沈兵可是大梁军副将,这要是杀人灭口他昌平君又哪里还有活路?

    想着就交待了随行的仞一声,然后就随亲卫而去。

    昌平君下榻在魏国王宫。

    他在韩国住的是王宫,在魏国当然也可以住王宫。

    只不过此时的魏国王宫并不整洁,因为大多行宫都用来存放粮食,只整理出其中一幢供昌平君及其部下使用。

    战国时往往就是这样,表面看起来很威风名头很高,但其实已是日暮西山。

    昌平君也是如此,他能拥有的不过就是当年任相邦时的百余亲卫及一些门客。

    此时其门客也已跑得差不多了,只留下一些无志之士在蹭吃蹭喝。

    沈兵被请进大厅,里头却是一个仆人也没有。

    见沈兵进来,昌平君上前就对沈兵深深一鞠。

    这倒是将沈兵吓了一跳,赶忙上去扶起昌平君道:

    “昌平君何故行此大礼?”

    昌平君凄声道:

    “本君性命已在副将手里,若副将不肯救我,本君便再无活路了。”

    昌平君这么一说沈兵就明白了:

    这昌平君是何许人也,他可是能被嬴政重用并在秦国任相邦的,又哪会看不出自己酒桌上暗拒之意。

    既然沈兵知道昌平君心下的意图,那昌平君谋反还有可能成功吗?

    昌平君谋反要是不成功便只有继续呆在秦国,这依旧是死路一条。

    于是陷入绝境的昌平君便干脆敞开天窗说亮话向自己求助。

    沈兵一时颇感头疼,他一个不注意竟然掉进昌平君这个坑里去了。

    只见昌平君再朝沈兵一拜,说道:

    “沈副将是本君平生所见不多的智者,若沈副将也无计可施,本君今日便只有在此自寻了断。”

    沈兵回答:

    “昌平君何不呆在秦国?”

    “正所谓船到桥头必然直,到时自然有办法。”

    昌平君起身叹了一口气,步履沉重的走上两步,说道:

    “沈副将有所不知。”

    “大王已对本君起了疑心,是以才将本君安置在新郑。”

    “本君若是个无能之辈还好,可事实又并非如此。”

    “有朝一日待秦国灭楚之后,大王又如何能容得下我?”

    昌平君分析得十分透彻。

    要知道昌平君是楚考烈王之子,是当今楚王负刍的哥哥。

    论能力论资历,昌平君甚至比楚王负刍更有资格当楚王。

    如果昌平君只是个平庸之徒也就罢了,嬴政就不会把他放在心上,甚至还很愿意把他放回楚国让他去与楚王负刍争王位。

    问题就在于昌平君颇有才华和魄力,这要是放他回楚并做上楚王岂不是多了个劲敌?

    继续留在秦国?

    有一天楚国被灭,楚国百姓会不会还心心念念的想着楚王?

    哪天只要昌平君回到楚地揭竿而起,那岂不是又一个楚王?

    当年嬴政就是这么逃回秦国然后摇身一变就成秦国大王的,此时又岂会留下昌平君这个“祸患”?

    所以嬴政对昌平君动手只是迟早的事,此时不过还没到时候或者说已经到时候开始试探昌平君了。

    可沈兵这又能有什么办法?

    这昌平君错就错在他是楚考烈王之子。

    否则此时的他就应该还是相邦依旧受嬴政重用。

    想了想,沈兵就说道:

    “沈兵倒是有一计,只是不知昌平君”

    昌平君赶忙回道:

    “本君愿闻其详,请副将指点迷津。”

    沈兵说:

    “只要昌平君带着项燕及楚国旧部降了大秦,大王必会念此大功厚待昌平君。”

    昌平君奇道:

    “本君孑然一人,如何能说服项燕及楚国旧部降秦?”

    “本君若是到楚国去做说客,只怕”

    沈兵回答:

    “若昌平君是楚国大王就可以做到。”

    昌平君吃惊的望向沈兵:

    “本君又如何能成为楚国大王?”

    沈兵胸有成竹的回答:

    “若秦军攻下寿春俘了楚王负刍,而昌平君又逃回楚国,如何不能成为楚国大王?”

    “到时就看昌平君是否愿意降秦了。”

    昌平君闻言不由呆愣当场。

 第一百九十七章 求降

    思考了一会儿,昌平君便摇头说道:

    “副将有所不知。”

    “若本君便如此在秦地偷生,又何苦降秦?”

    这话说的是。

    其实昌平君如果想苟且偷生就什么事都不需要做。

    沈兵说的那一套多麻烦:先逃到楚国做了大王,再劝项燕降秦结果他昌平君还是像现在的处境一样,依旧成天提心吊胆担心嬴政会杀他。

    不说结果与现在没有改善,与其过这样的日子还不如干脆死了算了,或者干脆做楚王与秦国拼个鱼死网破。

    沈兵的想法当然也不会这么简单,他只回了句:

    “昌平君可知安陵君?”

    昌平君点了点头,然后若有所思的望向沈兵:

    “副将的意思是本君与大王谈条件保有自己的封地?”

    沈兵回答:

    “正是。”

    昌平君有些担忧的回道:

    “可本君并非安陵君。”

    “到时大王只怕”

    沈兵道:

    “安陵君之所以能保有安陵城,一是因其愿降,二是因为安陵城城坚城墙厚,三是因为安陵周围都为秦地无所有作为。”

    “因此大王才放心得下,于是安陵君得以保留封地。”

    昌平君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这取与不取其实是一种十分微妙的平衡。

    若嬴政只需一念之间或是一句话就能取了安陵城,那么安陵城当然保不住。

    问题就在于取安陵城有一定的难度,且安陵愿降又注定不会有所作为,于是权衡再三,嬴政才会让安陵君保留封地。

    沈兵继续说道:

    “江东何尝又不是另一个安陵?”

    昌平君恍然大悟,暗道一声:

    着啊!

    江东有项氏一族还有百越各部,且山多林密水网密布。

    若是能以江东封地为条件求降,那岂不就是另一个安陵城?

    现代江东也就是上海、江苏、浙江一带那是富庶之地,但在古时这片地区却因为生产条件落后且到处是森林荆棘、野兽出没,于是被称为蛮荒之地。

    楚国也因此总被其它国家称为蛮夷之国。

    在这片区域行军作战十分困难。

    这是项氏当年能长期在江东生存最后被楚国收编的原因,也是楚国到现在还保持着贵族封地的主要原因

    自进入战国以来,随着军事的发展和要求,七雄或多或少都进行军政改革不改革就落后,落后就只有挨打,于是不改不行。

    但七国中唯独只有楚国改革最浅,甚至可以说毫无寸进。

    究其原因,其中虽有贵族因利益受损横加阻挠,更重要的是国家地势、地形情况特殊。

    楚国是七国中唯一一个大片土地在长江以南地区的国家。

    长江以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适合大面积播种和收成,这对古时生产力不发达、交通不便时十分重要。

    长江以南就开始多山多河道路蜿蜒曲折,这对生活、生产及灌溉都极为不利。

    现代人之所以对此感觉不明显是因为公路、高速公路、铁路、隧道等已经将这劣势大部消除了。

    若只能走山路,从这一小片地走到另一片地就要翻过一座山其困难程度便可想而知。

    同样,在这片区域行军作战也极为困难。

    若楚国像秦国一样实施郡县制将所有控制权都收为都城,那么一旦有盗贼流匪是否就该由都城派兵剿灭?

    而都城派来的兵士无法适应地形不知该如何作战,又要派多少来剿灭才合适?

    楚国数十年前就有过一次被称作“庄蹻暴郢”的叛乱。

    那庄蹻不过只带着数千人兵士和族人起事,便是在这水网和山林间穿梭,以至使整个楚国对其无可奈何。

    最后历时十余年,才由项燕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兵私兵一路尾随追杀,才将这次叛乱平息。

    项燕及江东八千子弟兵也因此成名。

    这说到底其实就是控制力的问题即便是楚国数十万大军也无法有效控制岭南这片多山多水区域,于是只能依靠贵族私兵自行解决。

    因此楚国就无法像其它各国一样大刀阔斧的改革体制。

    昌平君身为楚国公子当然知道这些情况,他轻抚着胡须点了点头说道:

    “副将所言在理,若本君只求江东蛮荒之地自愿坐镇百越,大王或能答允。”

    这样一来就跟安陵没多大区别了。

    同样愿降,同样易守难攻,且因为蛮荒之地还没有多少发展情景,那么嬴政又何乐而不为呢?

    嬴政若是要强行攻下这片地区又能得到什么利益呢?

    但昌平君话锋一转,就说道:

    “然副将以为楚国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吗?”

    昌平君这话问得甚是大胆。

    不过既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沈兵也知道昌平君的企图,那横竖都是一刀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推荐下, app  真心不错,值得书友都装个,安卓苹果手机都支持!

    沈兵听着这话就明白了。

    其实昌平君对楚国还抱着一丝希望。

    就像刚才说的岭南地区,实在不行打败了再退到岭南过苦日子呗。

    但沈兵却摇了摇头,说道:

    “昌平君此言差矣。”

    “大王的目的是一统中原。”

    “之所以留安陵城是因其已降秦,若安陵未降”

    “昌平君以为大王会因安陵城坚而损其千古威名吗?”

    昌平君一愣,想了想就长叹一口气。

    沈兵虽是没有明说但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