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笑寡人至今还蒙在鼓里!”
当下楚王负刍就脸色一沉,问:
“衣甲兵器及军粮此前皆有征发,为何此时还未到?”
项梁拱手回答:
“此前征发之粮草辎重目下尽数在仓,并未进入项氏封地!”
“大王若有疑虑,随时可派特使查勘。”
顿了下,项梁又补充道:
“大王!”
“此战秦强我弱关乎楚国存亡!”
“若不能凝聚国力做长久抗秦之谋划,则楚国必将步韩赵燕魏后尘!”
“而若做长久鏖战预谋,则粮草辎重及兵力则远远不足!”
“此乃大将军之意,末将言尽于此。”
楚王负刍冷眼扫了两侧的老臣一眼,重重的“哼”了一声,正要发怒又最终忍了下来。
他这个楚王当的也不容易。
这时候要是发作治这些大臣的罪,那还不是逼着他们反了?
于是楚王负刍的怒火只能重重的拿起却轻轻放下,他对项梁点头道:
“将军所言极是。”
“不过依寡人所见”
“秦军突袭楚国攻我不备,粮草辎重未到并非各方不发,而是时间紧迫调配不周。”
两侧大臣纷纷顺着楚王负刍的话点头称是。
实际上从项燕援魏算起到现在已有数月,未发一兵一卒肯定不是什么“时间紧迫调配不周”的问题。
接着楚王负刍又话锋一转:
“不若,乘着将军在此,我等与将军一同商议粮草及兵力调配之事?”
大臣们不由一愣,然后就只能接二连三的回答:
“自当如此!”
“微臣正有此意!”
“大王英明!”
一番商讨后,君臣们终于一致认可了四则对策:
其一,立下王命,并以大司马景柽为特使,严厉督导各氏族驻军尽速北上归属项燕;
其二,以令尹昭恤兼领大军后援诸事,全力督导大族封地的粮草征发与输送。
之所以分别要由景柽和昭恤两人操办,并非楚王负刍信得过他们。
而是这两人分别代表了昭氏和景氏,他们二族若是首肯,屈氏自然也不敢不出力。
而昭氏、景氏若再不出兵,楚王负刍就可以“延误军情”治景柽和昭恤两人的罪,到时便是景、昭两氏族也无话可说。
所以,为了自家性命,景、昭两人必会全力游说让三族出兵出粮。
于是这方面的问题总算是解决了,各族都收到消息后都依令往汝阴和城父发兵、发粮。
项梁也星夜赶回汝阴驻守并派人去将情况告知项燕。
是时项燕正在巡察汝水工事。
正如之前所言,汝水东岸工事才是这道防线的薄弱处,一旦汝水防线被攻破,楚军就不得不与秦军展开陆战,那可就不是楚军之长了。
于是项燕从始至终都在加强汝水防线。
然而
原本要求的山石壁垒却变成了土木壁垒。
原本要求是一座要塞营垒,索性就成了一道土沟,再加一堵土墙垛口。
兵器坊制箭,原本将令是两城每日出箭五千,可巡视之后发现还不到两千,且还有许多残次品
凡此种种,无论项燕如何怒不可遏地屡屡发作,各部军务、司马都不作任何辩解,挨一顿斥责时诺诺应声,转身又是一如既往地磨蹭。
项燕数次想要处分这些不尽职的军官,但却几次拿起令箭又放了回去。
有句话叫“法不则众”。
这些现像在楚军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全军普遍存在。
这是由楚军平时治军不严、监管不力造成的,大家都在混日子,随随便便都能蒙混过关,早就习惯了无法突然转变。
此时项燕如果因战而用严法,只怕全军的军官都要被撤掉半数,到时还由谁来领军作战?
这就是楚军啊,项燕又能如何?
就在项燕大感头疼的时候,就有项梁的信使来报:
“上将军,项将军已说服诸臣,各处援兵粮草正全速赶来!”
项燕心上悬着的一块大石这才放下一半。
虽说楚军战力不济,但若有各处大军集结又有汝水天险,挡住秦军该不是问题。
第二百一十四章 久战速战?
战局果然像项燕预想的那样,当秦军赶到楚军防线时便无法前进半分。
最先赶到防线前的是蒙武所领的十万秦军。
蒙武这一路可以说是威风八面,他带着部队沿途攻占了十余个城邑和村落,且几乎都是不战而降。
这使蒙武豪气万丈的冲部下高喊“轻兵疾进,两月灭楚”。
秦军一时士气大振,跟着高喊:“轻兵疾进,两月灭楚!”
此时的蒙武有些急了。
蒙武需要这一仗来证明自己
其实蒙武也知道大王有心培养蒙氏一族。
这对于长于仕途的将军来说不是秘密,任何一国都忌讳功劳及大权集中在一人一将手里。
因为这样下去就是大权旁落,最后君臣互相忌惮暗自猜疑,比如李牧与赵王的关系。
是以为君之道就是要将功劳及军权分散,使大臣及武将之间互相制衡。
如今王翦先后灭韩、赵、魏又击败燕国,其功劳之大已无人能望其项背。
此时便该扶持蒙氏使其立功掌权,如此秦国国内才能太平。
蒙武自小就在咸阳随其父经营蒙氏,这些官场道理他又岂会不知?
否则,秦国有如此多将领,为何偏偏让他蒙武带军灭楚?
蒙武知道,这是蒙氏的机会,但同时也是个考验。
因为一旦大王认为蒙武是个扶上墙的烂泥便会选择扶持他人。
所以,蒙武要向大王证明他一点都不比王翦差。
王翦能有灭国之功,他蒙武也同样可以。
灭楚之后,蒙氏就要在他手中再次恢复父亲蒙骜的荣光与王翦平起平坐。
只是蒙武怎么也想不到,这些要等他儿子蒙恬来实现,而且只是部份实现如果王翦没有带着王贲一起归隐,那就没蒙恬什么事了。
在这想法的刺激下,蒙武一路带兵直逼城父城下。
初时蒙武以为城父也像其它城池一般,只是些老弱楚兵驻守,于是只简单的造了些攻城梯就迫不急待的下令攻城。
是什么结果就不用多说了,被楚军一片乱箭就打下城来,死伤千余人。
另一边,杨端和与沈兵的部队也赶到了汝阴。
其实这时的大梁沿水路南下是可以到达淮河甚至抵达寿春的。
起作用的主要是魏国,魏国强盛时为了发展南北水陆交通,开凿汴河河道注入沙水,沙水到陈城,然后再往南开凿在今沈丘北注入颖水,再由颖水入淮河。
这也就是史上所说的鸿沟。
只不过由于多年征战,之后鸿沟许多水道都被堵塞。
直至隋炀帝杨广重新将这些水道拓宽挖深并裁弯取直,于是就是有名的“通济渠”。
不过杨端和带领的秦军当然无法一路沿这条水路直攻寿春如果这么做的话,就得沿着河道绕一个大弯进入淮河,再沿淮河南下。
这一路下来的城邑只怕便是二十万人全堵进去都无法驻守。
杨端和的十万大军沿河而下后只能选择最近点登陆再赶往汝阴,这也是补给最快、最安全的一条路线。
杨端和看着蒙武送来的战报后,就皱眉对沈兵说道:
“这蒙武似乎有些冒进。”
“不过数日便至城父,这已远超我等预估。”
沈兵提醒道:
“楚兵一路弃城似有所准备。”
“如今城父有兵,便意味着楚军或将以汝水为屏障防守。”
杨端和点头道:
“此言有理。”
“城父南面便是汝阴,如此说来,这汝阴亦是楚军必守之地。”
想了想,杨端和就对信使下令道:
“命蒙武将军不得冒进,楚军似有意在城父防御,我等也应做久战打算。”
信使应了声就去传令。
这作长远打算的久战与短期就想拿下的速战那是有很大区别。
久战就会保存实力寻找敌方漏洞,而速战却是不惜消耗兵力发起猛攻。
但蒙武却不太愿意听。
蒙武接到命令时就对部将说道:
“都说王翦已老不足出战,不想杨端和也是如此。”
“举凡大军战场,惑人耳目之迹象多多。否则,兵家何有示形之说?”
“评判诸般消息之唯一依据,在国力,在大势,而不在就事论事。”
“项燕也算宿将,会做螳臂当车之举?”
“据实评判,项燕所谋只有一途:据守汝阴迟滞我军,以使寿春南逃断后!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应该说蒙武这判断也有些道理的。
他认为从大的方向看,楚国无论国力还是大势都不足以与秦相抗。
因此项燕就只有带着楚军继续南逃进入密林水网一带借助地形偏安一隅。
所以城父的防守是一种假现,是楚军用来迟滞秦军使寿春王室有时间逃脱的手段。
在这判断之下,就应该是速战而不是久战。
战场有时就是这么奇怪,不管从哪方面想都能从兵书上找出些道理来,于是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没有到最后谁也不知道也不确定谁是对的。
蒙武此时是这么想的,也就没有将杨端和的命令太放在心上,而是继续指挥部队对城父全力猛攻。
而杨端和这边在赶到汝阴后却是按部就班的伐木建寨,然后造投石机、采挖石弹、造船及攻城器械等。
广个告,我最近在用的app, app 安卓苹果手机都支持!
一边建造另一边杨端和又问沈兵:
“黑甲水军是否能助我军破汝水?”
沈兵摇了摇头,回答:
“汝水东岸到处都是楚军投石机和弓弩手,而黑甲水军只有三千人。”
“要破汝水只怕力有未逮!”
杨端和看着地图叹了口气,道:
“如此,便只有强攻汝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