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沈兵却又摇头拒绝了:
“属下以为这未尝不是我等的机会。”
杨端和不解的问:
“副将此言何意?”
沈兵解释道:
“若楚军当真要从北营突围而我军却先行将兵力移往北营,如此便是打草惊蛇使楚军不敢突围了。”
杨端和不由笑了起来:
“不敢突围岂不更”
接着杨端和的笑容就僵在了脸上:
“副将的意思是,楚王负刍会在突围之列?”
沈兵点了点头:
“楚军若只是想要破北营或取我沈兵性命,何必如此大动干戈?”
“属下大胆猜测楚军此举是为救楚王出城。”
杨端和想了想就回道:
“那楚王若是要出城,在我等还未赶到寿春前就该逃走,如何会等到现在?”
沈兵也不多做解释:
“不管楚军有何打算,反正无事,我等试试也无妨。”
杨端和想想觉得也对,反正大军在城外围着也是无聊,就当演习动动手脚也好。
于是杨端和就问沈兵:
“那么以副将之见,我等该如何应对?”
沈兵回答:
“其实也简单。”
“我等白日不增兵,每到夜里便暗自增兵,第二天天亮便再返回。”
沈兵这么做的目的,为的就是让楚军不知北营的实力,以为北营还是只有两万大梁兵。
杨端和想也不想就应下了,因为这的确就是小事一桩。
于是这两夜,天色一黑两万秦军就悄无声息的通过浮桥增援进了北营,然后第二天天亮前又悄悄折返。
沈兵及大梁兵则依旧我行我素平时该怎么做就依旧怎么做。
带兵来增援的却是杨端和的部将李岩。
原本杨端和不需要派李岩这个将军来,因为此时的李岩已是将军而沈兵依旧是副将,这会存在指挥上的问题:北营是听李岩指挥还是沈兵指挥?
但考虑到北营一旦遭到进攻就很可能是敌人的两面夹击,所以北营实际上是需要两个人指挥,否则会手忙脚乱顾首不顾尾。
另一方面,则是大梁军的军制与秦军军制及战术有很大不同秦军是简单的伍人一伍两伍一什,而大梁军则是根据鸳鸯阵进行编制。
如此一来,只用一人指挥同样可能出问题。
这也是之前杨端和让大梁军独自守淮北的原因之一。
实战中大梁军往秦军队伍中一站,其它的不说,就连队伍都显得不整齐了。
这并不是优点,但没有盔甲防护薄弱的大梁军也没办法。
因此派李岩指挥秦军作战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杨端和却给李岩一个命令:
“一切事务听从沈兵安排,不得有异议。”
李岩应声从命。
此时的李岩是服气的。
先不说沈兵在牵城水战中救了他一命其实牵城水战尽管沈兵救他一命李岩心下还是不服,他依旧以为沈兵不过是仗着点小聪明和运气而已,论资排辈何时才能轮到沈兵指挥。
但是在沈兵设计突袭汝阴并以三千人力抗楚军七万大军后,李岩就知道自己确是与沈兵相去甚远。
能设下引蛇出洞这等妙计便是有谋。
能以三千军力抗楚军守住汝阴便是有勇。
有勇有谋,他李岩凭什么看不起沈兵?
心下虽是这么想,但好面子的李岩在面上却没表现出来,见到沈兵时也只是拱了拱手就算打招呼。
不想沈兵却迎了上来,恭谨的施礼道:
“属下见过将军。”
“上将军曾问过属下希望谁来领军,属下便想此人非将军莫属了。”
“如今当真是将军前来助我,属下便放心了。”
这话让李岩有些意外。
李岩之前对沈兵可没什么好脸色,若是让沈兵选的话怎么也不应该选他吧?
不过想想,李岩又觉得沈兵说的是真话。
因为众所周知此时的沈兵深得大王器重,便是杨端和也要让他三分,选个一同作战的将军又能算什么。
想到这,李岩的面色当下就缓和下来:
“副将过奖,李岩不过是莽夫一个”
沈兵打断了李岩的话:
“将军莫要如是说。”
“将军带兵十余载对行军布阵研究颇深,属下早有耳闻。”
“如今城寨安危便全赖将军了。”
李岩赶忙回答:
“副将无需如此见外,这本是我等份内之事。”
语气和举止间立时就十分客气。
古人其实很好骗,只要说几句客套话分分钟就推心置腹了。
虽然也有像昌平君那种城府深的,不过毕竟是少数。
沈兵这还不为了打起仗来彼此间好协同嘛
第二百五十一章 陷阱
沈兵对北营做了些安排:
李岩的两万秦军布署到城寨的北面,也就是对外防御。
大梁军则安排到南面对寿春防御。
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沈兵猜此次突围若是没有便罢,有就一定是项燕策划的。
这并不难猜。
此时的楚国已处在“树倒猢狲散”的状态,各贵族人人自危只顾保存实力以应对将来秦军有可能的进攻,哪还会去想救楚王出来。
有心救楚王的也就只有项燕了。
话说这项燕也是一个木鱼脑袋,他项氏在江东呆得好好的却偏要趟这浑水?
从楚国整体形势来分析,楚国各贵族最不应出力的就是项氏。
因为项氏绝大多数的封地都在长江以东密林水网之处,如果说有还有别的什么封地,那就是在寿春旁给项氏建寨经营的一小块封地了。
推荐下, !
但这一小块封地便是不要又能如何?
这封地设在寿春旁其实是有勤王之意,此时楚王都已被困,自然不需要勤王。
秦军的攻势,应该是先夺淮北楚王的富庶之地再取淮南各贵族封地,然后才会将兵锋直指江东进入百越。
甚至到时嬴政打不打百越都不要紧。
原因是百越穷山恶水食之无味,此时甚至都不能算是中原嬴政就是在尚未打下百越时以为完成统一大业称秦始皇的。
因此,项燕完全可以退回江东坐等秦楚大战,而项氏则保存实力或是考虑经营百越,到时秦军攻百越时就不只是“损失惨重”了。
可这项燕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力保穷途末路的楚国,最后落下个兵败自刎的下场。
此时的沈兵就在想:如果是项燕策划的这场突围战,那么定是有备而来。
而他这“有备而来”的“备”,自然就是侦察清楚了秦军的情况,知道守在北营的是两万大梁军。
另一方面,项燕又与大梁军打过仗这是发生在沈兵守汝阴时的事。
项燕先是从项梁那了解到了大梁军的战法,接着就尝试着用长戟兵克狼筅。
其结果是什么就不用说了,当然是以失败告终。
因此,这一回项燕来战,其针对的也应该是大梁军的狼筅。
既是如此,沈兵当然不会还傻到继续用大梁军拿着狼筅上,以李岩的正统秦军对项燕才能打他个措手不及。
沈兵没有对李岩多说什么,只是交待了声:
“若有战事,将军莫要过早参战,待楚军攻破城寨再反攻不迟。”
李岩虽是不明所以,但还是很干脆的应了声。
沈兵这是担心项燕发现情况有异及时改变对敌策略。
但如果等到楚军都突破城寨并发起进攻才发现对手是正统秦军这时再想改变就太迟了。
李岩那边安排完了,沈兵就将注意力转到了寿春城。
寿春城其实很好解决,如果是不知道楚军会突围及两面夹攻的话,那寿春城可能会是个麻烦到时寿春就是背后的一刀。
但现在沈兵已有防备,那寿春就是投石机和弓弩手封锁城门的问题。
难就难在沈兵要的不只是封锁城门,他要的是楚王负刍。
这要是把城门直接封锁了,楚王负刍不也出不来了?
楚王负刍要是不出来,那沈兵也就没必要搞这么神神秘秘的偷着调兵了,他所有的安排也就是白费心机了。
于是就会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
想要楚王负刍出城,必须假作让楚军突围成功。
之后还要保证能将楚王这头大鱼抓住,否则这场战就算是败了。
假作让楚军突围成功还可以做到,因为大梁军有狼筅在手,且战且退也不会有多少损失。并且随时想停就停,必要时还可以反攻。
问题是在这黑夜中如何才能抓住楚王
北、西、东三门,沈兵认为楚王会自东门出城。
原因很简单:
西门是秦军的补给线,往西逃一路都会有秦军把守。
北面是大片平原,虽是逃跑的好方向,但若是项燕带兵来攻的话必然是自北而来。
到时北面就是秦楚两军厮杀的战线,楚王想从这方向逃走并不容易,甚至就算能穿过秦军防线也有可能被楚军误伤。
于是只有东门。
楚王一旦出城,其右翼就是淮河,可以不用提防一个方向的进攻。
另一方面,往东就是直奔洞庭及项氏的江东,到时秦军便是想追只怕也追不上。
于是沈兵就有了主意。
他当下就找到了李岩,说道:
“城寨东门一角交由大梁军。”
李岩有些不解:
“副将,这两军混杂只怕”
同一防线上的确比较忌讳两支军队尤其是编制战术不同的两支军队混杂。
因为在某种情况下,对秦军来说适合进攻而对大梁军适合原地防守,到时是该进还是该退?
甚至在夜色中还会出现敌我识别困难以及指挥混乱等种种问题。
沈兵也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他回答道:
“不要紧,我等可在东门一角划清界限并演练上几回。”
既然沈兵坚持,李岩也就没话说了。
于是东门一角大概百步距离就由大梁军防守。
当天夜里,沈兵就命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