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氏王听着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第三百九十章 沙州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从肃州传来。
第一个消息是月氏以议和为名将秦军使节骗往月氏之后截杀。
这时沈兵就感到事情不妙了。
这并不是说月氏或匈奴稀罕杀这五十七人的使节团。
而是月氏表明态度站在匈奴一边并给匈奴下的投名状……口说无凭,将秦军使节团杀了也就是向全天下表明月氏与秦国翻脸,于是可以让匈奴放心。
第二个坏消息,就是月氏大封锁河西走廊并全国范围内搜捕秦国商人及要来投秦的西域少民。
这才是真正让沈兵头疼的。
此时月氏的位置在沙州也就是现代的敦煌一带。
这地方不仅是河西走廊的出口同时也是前往西域的重要基地。
说是出口,是因为所谓的河西走廊就是北为合黎山南为祁连山,中间夹着的一条带状平原地带。
这条带状平原地带不仅地势平坦且中部还有许多由祁连山雪水融化而形成的河流绿洲,这些绿洲可以成为天然的补给点。
说是前往西域的重要基地,则是敦煌此地四周要么是山地戈壁要么就是沙漠,方圆数百里就那一块绿洲,前往西域若不在补充食物淡水便很难到达西域。
于是此地一旦与秦军交恶,中原通往西域的路就可以说被切断了。
中原的路一断,自然就不会有什么丝绸之路。
一想到这沈兵就紧皱眉头,他没想到原本一路向好的局势突然就这样急转直下。
原本大家都以为月氏是匈奴的敌人,所以秦国与月氏结盟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哪想月氏不仅没跟秦国结盟反而与匈奴结盟。
看来沈兵还是低估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力。
为此沈兵专程赶回五原召开了一次会议。
此时的五原在云畋的和杨端和的共同的治理下已有些样子:从昌平君那的吞丝已一批批运达,绸缎一匹匹从纺织工厂制出,甚至就连商队都已经组建完毕……
这商队是由大小数十个组织组成的,仅仅只是运绸缎的马车就有千余驾。
之所以要数十个组织结成一个商队,是因为许多小的组织甚至还有百姓个人加入的组织的没有经商经验。
这些个人组织在途中很容易因为地形不熟迷路或是食物、水源不足等问题出状况,尤其还会被流匪劫掠。
因此将其全部结为一队,统一请几个熟悉地形的向导,沈兵再专为这支商队派一支两百人的骑军护商……就会将风险降到最低。
可现在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因为月氏的倒戈而使整个计划陷于停滞。
一众将士自是对愤恨不平对月氏一片骂声:
“这月氏王好生无礼,便是两国交战也不斩来使,这厮却诱我议和再杀使节!”
“月氏原本便是蛮夷,又如何懂得这些礼数?”
“待我等发兵北上,将那月氏王擒来问罪便了!”
……
杨端和比较沉稳,他在众人的一片喊打喊杀声中对沈兵拱手道:
“大将军,属下以为此事应从长计议。”
“首先是敌我兵力悬殊,月氏据闻有兵七万,现今又与匈奴结盟,再加十万,便是二十万兵。”
“而我军在肃州不过三万,又如何能攻伐月氏?”
王贲反对道:
“月氏若是有兵七万,又如何会被匈奴万余兵力驱赶至沙州?”
“若匈奴能以万余兵力战而胜之,我军三万兵力又岂能不胜?”
王贲这推理虽是没问题,但沈兵却觉得形势不能这样简单的对比。
匈奴之所以在河西一带能以一万余兵力将月氏势力驱逐出河西走廊,很大一部份是因为匈奴对月氏两面夹击使月氏两头无法兼顾。
另一方面……
杨端和叹了口气朝王贲拱了拱手道:
“校尉有所不知。”
“河西走廊到处是草地适合匈奴骑兵行军,且其一路烧杀抢掠以战养战勿需担忧补给。”
“而此时我军在河西的经营才刚起步,沿途营寨供商旅补给尚且捉襟见肘,又如何能供大军与月氏、匈奴联军作战?”
杨端和这么一说众人就没有声音了。
补给始终是个大问题。
李岩五万人从五原出发,一路留下兵力设营寨、剿匪、守村落,到肃州时就剩三万。
这三万兵士的补给主要还是从月氏那头供给的。
确切的说,也不能算是月氏供给,而是随军带去了丝绸布匹然后用它们换取军粮。
现在月氏那边一翻脸并禁了商旅来往,就连这三万兵士的补给都有困难,更别提增派大军征讨月氏了。
杨端和接着说道:
“是以,属下以为我等应稍安勿燥。”
“眼下应以守为主。”
“只要我军守住肃州并屯田种植,待明年收成之时便是月氏王授首之日!”
魏呴赞同道:
“属下以为杨将军所言极是。”
“且月氏与匈奴乃一时之盟,若我等耐心等上数月,只怕两国便又起战事了。”
王贲则反对道:
“正因如此,我等才更要以快打慢战而胜之。”
“否则我军那三万士卒往后何以为生?”
“难道还要从中原千里迢迢运送粮食去不成?”
“可我军若是胜了月氏,不仅可以解决补给问题还可以此威摄西域各国!”
一时各将领议论纷纷,主攻主守两派争论不休。
沈兵沉吟半晌就问杨端和:
“沙州可有城池?”
河西驻防因为是杨端和负责,所以这些事他更清楚。
杨端和回答:
“回大将军,并无城池!”
敦煌古城是汉武帝大破匈奴赵破奴西征楼兰所建,月氏、乌孙都是游牧民族,当然不会花力气建城。
沈兵又问:
“那么,月氏便是有七万大军,又如何能挡我军三万河内兵进攻?”
杨端和赶忙呈上一份地图,说道:
“大将军有所不知。”
“沙州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西面则是一片沙漠。”
“亦即朝向我方的三面皆有险可守,其不仅地势险要无路可走,且大多缺少水源无法跨越。”
“便是没有城池也极难攻下。”
沈兵“哦”了一声。
也就是说大多是易守难攻的山地。
第三百九十一章 奇军
沈兵也有考虑过魏呴及杨端和的建议。
客观的说这两个老将的建议还是有道理的。
问题是这么一来秦军的损失就太大了……不仅丝绸之路不通无法换来足够的粮食,反而还要运去大批的粮食供李岩的三万军队食用,且至少要持续到明年收成。
三万军队需要消耗多少粮食?
之前从拓跋氏那“剥削”来五万多头羊听起来很多,但真要送去给这三万军队当军粮……平均每人还不到两头,又能吃上几天?
若是要运送粮食就更让人头疼了:
此时的河套不产粮,粮食必须从雁门郡甚至更远的地方远,然后绕着河套一大圈经云中、九原、五原,再到西套过河西,然后才到肃州。路线总长少说也有五、六千里。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河套地区都不发展所有人都投入到运输中去。
此外还有这三万人作战所需要的箭矢、装备、马匹等物资。
所以,如果采用杨端和与魏呴的方略,势必就要减少肃州的驻军。
但这驻军要减多少才合适呢?
减到一万甚至更少?
在月氏大军与匈奴大军虎视耽耽的时候,秦军在一线不只不增兵反而要撤回部队?
这么做就是“长他人士气灭自己威风”,几乎跟放弃肃州没什么区别。
而此时一旦放弃肃州,将来还想再要回来那就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守其实不现实,其难度和风险其实不亚于进攻。
想到这沈兵就没有多想:
“此战我等其实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进攻要么撤军,没有守住肃州以待明年再攻之说。”
众将默认了沈兵这说法。
若是考虑补给难度的确如此。
接着沈兵就说道:
“而进攻与撤军两者,我以为我军更应进攻。”
杨端和赶忙说道:
“可是大将军,我等只有三万兵力,而敌人却有十余万之多。”
“尤其敌军无补给之忧,而我军却只许胜不许败。”
“一旦战败未能夺取月氏而粮草又跟不上,后果将不堪设想。”
“望大将军三思!”
沈兵问杨端和:
“肃州粮草尚可支撑多久?”
杨端和回答:
“因之前的买卖屯粮,是以粮草可支撑两个月!”
如果只能支撑两个月的确十分危险,因为大军从肃州返回西套都要一个月的时间。
若选择作战……
杨端和又补充了句:
“且我军若攻月氏,只能从东、北两面进攻。”
“由东面进攻会被三危山所阻,其易守难攻非是一月时间能下。”
“北则是无水、无草的戈壁,且我军进入戈壁便无险可守并处于月氏及匈奴两面夹击之中……”
沈兵打断了杨端和的话:
“我等从正面攻三危山。”
杨端和还想说什么,却被沈兵阻止了。
“就这么定了。”
“河套便交由杨将军打理,沈兵亲自带兵前往肃州指挥。”
这一来所有人都急了,王贲起身道:
“大将军不可,此去肃州路途遥远且吉凶难料,王贲带兵前往即可!”
杨端和也说道:
“肃州所部是属下的河内兵,若一定要攻,自应属下亲自前往!”
就连扶苏也紧张的站了起来:
“河套还需大将军主持大局,扶苏以为大将军不可轻率!”
……
沈兵又哪里是想逞这个英雄或是轻率而行。
而是他想好的对付月氏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