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工程兵-第2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兵将全部兵力用于包围姑师,也就是对付攻进城内的那部份匈奴。

    对付这些匈奴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城墙四面都有缺口,而且还刚刚清理干净。

    敌我兵力相若,甚至秦军还占上风。

    秦军拥有射程远的强弩,三弓床弩,投石机,另外还有火炮。

    更严重的还是在城内的匈奴几乎没有补给……若说有什么补给和食物的话,那就姑师军民带进城中的一些马匹和食物,但这些也仅仅只够姑师军民生活数天,分摊给近万的匈奴就少得可怜了。

    秦军最先得到的利益是城外上万匹匈奴战马。

    这些战马是革庾所部留下的,要参与攻城的他们自然不能骑着马进去,马匹全留在外头就让秦军捡了个大便宜。

    然后沈兵就派出几个大嗓门且会些匈奴语的月氏兵士拿着盾牌上前喊话:

    “里面的人听着,你们已经被包围了,马上出来投降……”

    当然不会这么土。

    此时正是张显秦军仁义之师的大好时机,沈兵又怎么会轻易放过。

    兵士们朝城内喊:

    “匈奴兵士听好了。”

    “姑师将士受我大秦庇护,尔等勿要滥杀无辜。”

    “只要带着姑师将士来投,秦军便可保你等性命无忧!”

    “否则,大将军放言,若伤姑师将士分毫,便一个不留!”

    用匈奴语喊了一遍之后又用西域塞种语喊了几遍。

    城内城外的西域兵一听这话就崩溃了,这其中甚至还包括乡善君,他在城头哭得嘻里哗啦的,高声回道:

    “大将军大恩大德,本君永世难忘。”

    “今趟若能渡过此难,必追随大将军左右唯命是从。”

    ……

    乡善君毕竟年轻,他又哪里知道这其实都是沈兵收买人心之计!

    有句话说“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沈兵这是白脸红脸都自己唱,只不过白脸不为外人所知而已。

    道民君虽知道这一切都是因沈兵而起,但有苦说不出的他也只能跟着表态几句。

    城内幸存的姑师军民也是哭成一片,心中自是感恩秦军的义薄云天。

    其实受此影响的不只是身陷囹圄的姑师军民,在秦军中的月氏骑兵及楼兰骑兵也为此震撼。

    首先是他们肯定会度己思人。

    若秦军今日肯从匈奴手里救出姑师军民,它日也可以从救出他们。

    其次,秦军动不动就能战胜数倍匈奴,而且还是轻松战胜……能得如此强大军队庇护是何等荣耀。

    且一直以来西域各国都因为国弱兵少动不动就要被灭国,于是军民极其缺乏安全感。

    此时有个如此强大的秦军愿意为他们提供保护能将他们团结在一起……那还等什么呢?

    因此月氏骑军和楼兰骑军看着这副情景时便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望向秦军的眼神也跟着不一样了。

    这就是沈兵想要的。

    若能成功“感化”这些西域骑兵,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其战斗力成级数提升。

    之前沈兵一直不能放心用月氏或楼兰骑军,原因就在于此。

    他们毕竟是外族军队,对秦军还抱着警惕的心理,甚至还把秦军当作准入侵者防备。

    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在战场上是不可能替秦军卖命的,甚至必要时还会捅刀子。

    这就不是训练或装备的问题了,而是心态的问题。

    要转变这种心态,就是要像沈兵现在做的“攻心”。

    一旦他们心理上接受了秦军甚至认同了大秦属国的身份,那么为秦军拼死作战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到时就算是楼兰王或是月氏王都无法阻止。

    因为答案很明显。

    若大秦已深入人心并震摄住基层将士,那么楼兰王、月氏王想要带兵造反……基层将士就会思考几个问题:

    是跟随大王造反呢,还是继续跟随大秦?

    造反有多大的成功机会?

    造反之后能获得多大的利益?

    这么一思考,发现造反成功的机会很小,就算成功了也没有多大利益,反而是在大秦庇护下更安全……会跟着楼兰王、月氏王造反那才是怪事了!

    这也就是沈兵在西域实施“怀柔”政策的原因。

    也是沈兵先对各国贵族妥协,再发展基层军民紧抓民心的原因。

    革庾却是不信这些话,他站在城头大声喊道:

    “你等休要把我当作三岁小儿。”

    “你我对阵,何时留俘虏活口过?”

    这话倒是真的。

    中原与匈奴仇恨极深,彼此作战通常都不留活口。

    这情况一直持续到汉匈大战中后期……

    那是匈奴就觉得奇怪,匈奴骑射一点都不比中原骑兵弱,为何总是打不过汉军!

    想来想去,就认为是匈奴练兵方面有缺陷,也就是各部太没有规矩各自为战,而汉军却是号令一下进退有序。

    于是匈奴就希望学习汉军的练兵方式,这才开始任用汉军俘虏,李陵就是其中之一。

    革庾会说这话,一方面是抱着一线希望跟秦军谈谈条件,另一方面则是让部下不要抱太多幻想。

    兵士大声回道:

    “我大秦说一不二,说是保你不死便不会取你性命!”

    革庾又道:

    “便是留我等性命又能如何?”

    “还不是一生为奴累死、病死?”

    “若是如此,倒不如战死沙场倒也干脆!”

    说着便高举弯刀,城头上的匈奴大声高喊回应表示赞同。

    上前喊话的月氏兵士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剺将这番话翻译给沈兵听,沈兵听了也觉得棘手。

    那可是一万匈奴,投降之后能做什么呢?

    贬为奴隶他们肯定不干。

    杀了也不行!

    那就只有打上一仗两败俱伤么?

    想了想,沈兵就上前几步大声说道:

    “你等若是降了,便让你部驻守交河,不知意下如何?”

    剺意外的望着沈兵,说:

    “大将军……”

    沈兵扬了扬头,下令:

    “便如是说。”

    “若再不愿降,便只有一战了!”

 第四百三十九章 巴豆

    革庾听着这话就有些不信,问:

    “此话当真?”

    “你可是能话事之人?”

    剺不等翻译给沈兵知道,就愤怒的回答道:

    “此乃秦国大将军沈兵,你说是不是能话事之人?”

    革庾听着这话就愣了,他之前就听说过沈兵这名字……身为匈奴的一员当然有听过沈兵。

    只是革庾以为沈兵应该是个七老八十的老将,不想却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沈兵回应道:

    “自是当真。”

    “你部甚至能持有兵器。”

    “不过有一个条件,你部不得拥有战马、骆驼等坐骑!”

    沈兵这么说却让革庾放心了。

    因为若是什么条件都没有,以“天上不会掉馅饼”的原则来看,那基本就是骗人的陷阱,只待匈奴军队投降之后就出其不意将其一网打尽。

    但如今沈兵却提出匈奴不得拥有战马的条件……这就足以说明沈兵所说是真,否则根本不需多此一举。

    沈兵的考虑,则是匈奴最擅长的就是骑射,没有战马的匈奴就像是被拔了牙的老虎。

    另一方面,西域一带是绿洲地形,交河方圆百里没有其它水源,没有马匹和骆驼这些畜力运水,军队在那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差不多就是被软禁了,手里就算有兵器也无济于事。

    更何况还会有秦军坐镇姑师城,而匈奴主力又远避草原,这一万匈奴也只能呆在交河无处可去了。

    革庾与一众部下商议了一会儿。

    其中有部下说:

    “万夫长千万不可相信秦人,他们一贯言而无信。”

    “此举只是骗我等投降而已。”

    革庾摇了摇头说道:

    “秦人或许言而无信,但这沈兵却从未出尔反尔过。”

    “更何况,右贤王已撤走,我等坐下无马在这姑师也是死路一条。”

    “横竖是死,何不信他一回?或许还有条生路?”

    革庾这话分析得有理。

    匈奴既没有逃的希望更没有胜的希望。

    若从仇恨的角度来说,那就是与秦人拼掉一个算一个。

    但这又有何意义?

    匈奴也是讲利益的群体……

    这点与蒙古军有根本区别,匈奴作战眼里看到的是敌人的财富、牲畜和粮食。

    蒙古军队也看这些,但却有严明的军纪约束及勇气。

    相对而言,匈奴更像是一群强盗而不是军队。

    讲利益的群体就会衡量得失,这么一盘算就知道是投降了好。

    于是革庾就站在城头上回了声:

    “我等若是降了,如何还能保有兵器?”

    这的确是个问题。

    投降这一刻必须缴了兵器,否则匈奴军队就可以出城之后突然发难,到时秦军反倒会被打个措手不及。

    但此时匈奴若是缴了兵器,秦军若是不守信用尽数将匈奴砍了……匈奴到时又找谁说去?

    沈兵回答:

    “这个简单。”

    “你等可以先降几千人。”

    “我将这几千人押至交河还了兵器,再回一封密信与你,你便知道是真是假了。”

    革庾叹了口气,把手中弯刀往城下一丢,道:

    “勿需如此麻烦了。”

    “我今天就信你一回。”

    “若你出尔反尔不守承诺,我革庾也认了!”

    其余匈奴见状,也纷纷丢了兵器然后出城投降。

    道民君和乡善君也带着一众伤痕累累的姑师军民出得城来,看到沈兵纳头便拜,直呼多谢大将军救命之恩。

    沈兵自然也是高风亮节的说了几句既是盟友互相帮助便是应该之类的话。

    倒是革庾带着一众匈奴部将出来默不作声,等沈兵打发了一众姑师人等离开后,革庾才朝沈兵拱手道:

    “属下革庾,往后唯大将军马首是瞻。”

    这话是半真半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