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鉴宝宗师-第3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顺暗自冷笑,但表面却是一片从容平静。

    他迎着吴先生戏虐的目光,淡然道:“既然吴先生想要求教,那么,规矩不能废吧?”

    “唐老板指的哪样规矩?”吴先生笑问。

    “彩头!”

    唐顺淡然一笑:“斗宝总归得有点彩头吧?没有彩头,那多没劲?”

    “没问题啊!既然吴某请教唐老板,若是唐老板能够让吴某心服口服,吴某自然不能亏待了唐老板。”

    吴先生洒然一笑:“不知道唐老板,想要什么样的彩头?”

    倒是个爽快人?

    唐顺心下一笑,犹疑了下,随即指着桌面的茶具,道:“既然你带着这套茶具过来,那么,就以这套茶具添彩吧?”

    “噢?”

    唐顺的话,让吴先生的眉头,挑动了下。

    “唐老板看出来了?”吴先生不由笑问。

    “吴先生还没答应呢。”

    唐顺淡然一笑,对吴先生的问题避而不谈。

    这是看中这套茶具了!

    吴先生的眉头,微微蹙了起来,目光都是闪烁了起来。

    也不知道,唐顺看出了几分?

    心下犹豫了下,吴先生才失笑道:“好,就依唐老板!”

    “爽快!”

    唐顺拍手一笑,嘴角勾起,流露出从容的笑意。

    “还请唐老板指点!”

    吴先生收敛了笑容,向着唐顺拱手请教。

    唐顺见状,笑容也是渐渐收敛。

    他手拂过茶杯,后扶着茶壶,看向吴先生,肃然道:“吴先生这套茶具,在下看真!”

    “噢?”

    吴先生讶然一笑:“还请唐老板明言!”

    唐顺扶着茶壶,翻出壶底,指着印章款识,道:“这是明朝卫景瑗自制壶,属官窑器”

    卫景瑗:1586年~1644年生人,字仲玉,号带黄,明朝韩城县渚北村人,生于万历十四年九月十三日,天启五年进士。

    初任河南推官,公正廉洁,执法不阿,杖毙豪强、衙蠹(du)无数,直声大振。

    “哈哈哈!”

    听到唐顺的讲述,吴先生失笑起来:“唐老板何以见得?难道,就仅凭这枚印章款,就如此笃定吗?”

    “唐老板学识渊博,须知在明清两代,字仲玉的人,并不只卫景瑗一个。”

    “明代永乐年间的书画家石璞,号蕉庵,同样字仲玉啊。明朝嘉靖年间,民间著名碑刻名家章藻,也是字仲玉啊。”

    “所以,唐老板如果仅以印章款识,便如此笃定这只茶壶,是卫景瑗所制,那请恕吴某不敢苟同。”

    这家伙有备而来啊!

    仅从这番辩驳,就不难看出,对方是下足了功夫的。

    似乎,早就预料到,唐顺会从印章款识辩证一般。

    【作者题外话】:四更~银票都投来啊~这两天数据下滑到哭~

 第五百零三章 从容论证

    对方既然摆明了前来砸场子,就肯定不会轻易地善罢甘休。

    这样简单直接,就让你解决掉了,可能吗?

    所以,唐顺也没指望,仅凭这一枚印章款,就可以让对方知难而退。

    面对着吴先生的刁难和质疑,唐顺从容一笑,丝毫不恼,更也没有半点急躁。

    他扶起茶壶,将茶壶直接端了起来。

    然后,手指着壶身嫦娥飞天图旁边的那行行书,道:“我之所以判断这只壶是卫景瑗的自制,并不是因为印章款,而是这句诗。”

    “诗?”

    吴先生的眉头,挑动了起来。

    一双眼神,都是变得阴郁了几分。

    旁边陪坐着的章立宝,霍元伟都是全神贯注,凝神关注起来。

    即便是丝毫不懂的陈宝三个伙计,都是踮起了脚尖,翘首张望起来。

    众人的目光,都是锁定了那句诗。

    “斟酌嫦娥怜我老。”

    唐顺一手端壶,一手指诗,从容不迫的讲述道:“这首诗,出自南宋抗金名臣,著名的民族英雄李纲的《望江南》。”

    “新月出,清影尚苍茫。学扇欲生青海上,如钩先挂碧霄傍。星斗焕文章。林下客,把酒挹孤光。斟酌嫦娥怜我老,故窥书幌照人床。此意自难忘。”

    “这首诗的原意,是李纲抒发自己抗金事业的不顺畅,志不得偿。”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生人,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闽省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即公元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

    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

    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李纲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

    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

    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但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

    绍兴二年,即公元1132年,复起用为湘省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

    他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

    绍兴十年,即公元1140年,因病逝世,才被追赠少师。

    淳熙十六年,即公元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

    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

    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

    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纵观李纲一生,可以看出来,李纲郁郁不得志。

    因此,李纲的诗词,多以爱国,咏志为主。

    说到这里,唐顺略做停顿,才接着讲述:“茶具,自古有之,但素来都是被用作消遣的。”

    “即便文人雅士题诗、题词,也都是以风花雪月,消遣之作。可是,在这只茶壶上面,却题了李纲的这首诗,很明显不合常理。”

    “吴先生,这样的意义,除了诗以言志,您觉得,还有什么其他的寓意呢?”

    唐顺的辩证,言辞凿凿,有理有据。

    吴先生的脸色,微微沉肃起来。

    看向唐顺的眼神,都是变得凝重起来。

    旁边的章立宝,恍然明悟,忍不住暗暗钦佩起来。

    一时间,卡座间的氛围,都是有些紧张。

    唐顺却没在意,他失笑一声,随即接着讲道:“诗以言志,这只茶壶的制作者,题下李纲的这首诗,说明他对李纲的际遇,感同身受。”

    “仅此一点,就基本可以排除,吴先生您说的石璞。据《明书…石璞传》记载,石璞一生虽然政途坎坷,但基本还算得志。”

    “并且,石璞个性洒脱,闲散自在,也不喜欢为官从政。这样的性子,跟李纲的个性,更是完全不符。”

    “所以,石璞对李纲的际遇感同身受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说到这里,唐顺笑容渐浓,神色更也是信心十足,成竹在胸起来。

    略作停顿,唐顺接着讲述:“另外,再有您所述的章藻。章藻作为民间碑刻大家,出身在刻工世家。”

    “他的一生,普遍都是雕刻碑石,为文徵明,及诸多名人刻碑刻帖,人生风光至极。要说他能够感同身受李纲的诗词,打死我也不会相信。”

    “况且,章藻在世的时期,是明朝政治巅峰时期。那个时候的他,怎么可能理解得了李纲的际遇?”

    唐顺侃侃而谈,一副胸有韬略的样子,尽显渊博学识。

    章立宝和霍元伟,以及陈宝这些门外汉伙计,都是听得津津有味,目眩神迷。

    吴先生的脸色,更是沉肃起来。

    看向唐顺的眼神,变得异常的凝重。

    这时候,唐顺放下了茶壶,呷了口茶,清了清嗓子,便在众人瞩目下,继续讲述起来:“咱们再说说卫景瑗这个人的生平吧。”

    “卫景瑗,天启五年,即公元1625年进士,初任豫省推官。因为人公正廉洁,执法不阿,耿直的声名大噪。”

    “崇祯四年,即公元1631年,授晋省道监察御史,弹劾首辅周延儒贪污受贿,又弹劾吏部侍郎曾楚卿邪佞,却不被明毅宗,即崇祯皇帝采纳。”

    “后来,又遇杨嗣昌为了剿灭农民义军,提议增加剿饷,景瑗以‘天下安危,要视百姓疾苦。今百姓困苦不堪,反而加征,后果不堪设想’之言坚决反对,却险被崇祯帝贬官。”

    “再后来,又遇给事中傅朝佑、李汝璨上告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温体仁罪,处境艰难,卫景瑗出面代为讼冤,险被崇祯帝怒下监狱。”

    “再之后,卫景瑗在朝中积累资历,立下功劳,原本可以在朝中担任重职。却不想,时逢曾被他弹劾的首辅周延儒做了丞相。”

    “结果,升职不成,反被小人诬告,而被崇祯帝降职,调离朝中,远赴苦地。”

    “最后,至崇祯十四年,即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渡黄河进军晋省,卫景瑗时逢镇守晋省边城。”

    “遭遇李自成大军,卫景瑗率部迎战。但总兵姜瓖(xiang)却早已暗中勾结义军,对卫景瑗孤军奋战视而不见,拒不驰援,导致卫景瑗兵败逃亡。”

    “之后姜瓖投奔李自成,暗中迎义军入城。后以议事为由,诓骗暂不知情的卫景瑗入军营,最终被义军伏击生擒……”

    【作者题外话】:第一更~银票银票~赶紧投来啊~

 第五百零四章 不可以不死

    卫景瑗的声名,在历史上面并不算出众。

    知晓他的人,普遍不多。

    但是,他的个人气节,却是青史留名,不输文天祥的。

    他最负盛名的,便是‘死社稷’。

    在卫景瑗被李自成生擒之后,拒不投降。

    李自成捉来了卫景瑗的母亲,想要规劝他投诚。

    结果,卫景瑗当众回绝母亲,道:“母年八十余矣,当自为计。儿是国之大臣,不可以不死。”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妈您已经八十多岁了,可以自由选择。但儿子是国家大臣,却不可以背叛国家苟活。

    这种以死明志的气节,不输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后来,卫景瑗在海惠寺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