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鉴宝宗师-第6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礼器,是商周奴隶主崇神鬼、重祭祀、行巫术,将几件大型青铜器按一定的方式组合为‘礼乐之制’而形成的,作为王权、以及国威的标志和象征。

    青铜礼器由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组成,在使用排列上有浓重的巫术色彩。

    重器则是单件铸造的大型青铜器,其上铸有铭文,专门用来记载某件大事,或颂扬先王、先祖的功德。

    一般来说,铭文长的青铜器都是重器。

    明器则是‘神明’之器。

    古人认为人死亡而灵魂不灭,要在另一个世界中重新生活。

    所以商周奴隶主贵族盛行厚葬,将生前喜爱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均随葬入墓。

    青铜殉葬礼嚣一般由鼎,簋、豆、壶、弇(或盉)组成,等级不同的贵族用器数量都有规定。

    这种明器不同于后世专门制作的殉葬用器,所以仍称之为礼器。

    提及这些繁杂丰富的知识,青年很是自豪。

    稍作歇息,青年瞥了眼计时器,眼看着时间所剩不多,他加快了语气,继续讲道:“青铜器除了制作造型的种类很多之外,它的制作工艺,也是有着不少的。”

    “据史记载,制作青铜器的工艺分别有‘范铸法’、‘浑铸法’、‘失蜡法’等。”

    “其中范铸法又称模铸法,是相较之最为复杂的制作工艺。这种工艺,首先得以泥制模,雕塑各种图案、铭文,阴干后再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

    “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为青铜成品。”

    “根据从古代青铜作坊遗址发掘出的实物,再结合青铜器的外形分析,我们认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绝大部分是采用范式铸造方法制作的。”

    说到这里,青年稍稍停顿,咽了口唾沫,才继续快速讲道:“据相关研究表明,范铸法工艺流程大致可以分做五步。”

    “第一步为塑模,用泥土塑造出铜器的基本形状。在制好的泥模上画出铜器纹饰的轮廓,凹陷部分直接从泥模上刻出,凸起部分则另外制好后贴在泥模表面。”

    “第二步为翻范,用事先调和均匀的细质泥土紧紧按贴在泥模表面,拍打后使泥模的外形和纹饰反印在泥片上。”

    “第三步为合范,将翻好的泥片划成数块,取下后烧成陶质。这样的范坚硬不易变形,称为陶范。”

    “再将陶范拼合形成器物外腔,称为外范。外范制成后,将翻范用的泥模均匀削去一薄层,制成器物的内表面,称为内范,铜器的铭文就刻在内范上。”

    “将内外范合成一体,内外范之间削出的空隙即为铜液留存的地方,两者的间距就是青铜器的厚度。”

    “第四步为浇注,将铜液注入陶范。待铜液凝固后,将内外陶范打碎,取出所铸铜器。一套陶范只能铸造一件青铜器,因此不可能存在两件一模一样的青铜器。”

    “第五步为打磨和整修。刚铸好的青铜器,表面粗糙,纹饰也不清晰,需要经过打磨整修,才能成为一件精致的铜器。”

    瞥了眼计时器,眼看着时间越来越少,青年语气愈发的快了起来。

    “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

    “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

    “这种工艺制成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鄂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就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

 第一千零二章 细致阐述

    春秋晚期,中国人可能就已发明了失蜡法铸造工艺。

    失蜡法的工艺流程分为三步。

    首先以易熔化的石蜡制成蜡模,用细泥浆多次浇淋蜡模,使之硬化后形成铸形。

    然后,将铸形烘烧陶化。

    这一过程中,石蜡熔化流出,于铸形中形成空腔。

    最后往空腔中浇注铜水,制成器物。

    失蜡法通常用于铸造那些外形非常复杂的青铜器,豫省淅川出土的楚国铜禁以及鄂省随州出土的曾侯尊盘被认为就是用失蜡法铸造的。

    而浑铸法是指器物一次浇铸成形的铸造方式。

    器形过大或形状过于复杂,需要将整个器物分为数件分别翻范浇铸,最后拼接成一个整体,这种铸造方法则被称为分铸法。

    铸造多个较小物件时,还会将多个铸范层叠装在一起,由一个浇口浇注铜水,一次铸成多件器物,这种工艺又被称为叠铸法。

    叠铸法多用于铸造钱币等小型器物,出现于春秋时期,汉代时逐渐流行。

    当培训班的成员将青铜器的几种铸造法讲述完时,计时器传来响声,提示着时间结束。

    青年松了口气,抹了把额头冒出来的虚汗,心满意足的坐了回去。

    唐顺赞赏地点点头,对他的表现,也很满意。

    这些培训班的成员,都是有真才实学的。

    每个成员,都有着各自擅长,且专研的项目。

    很凑巧,这人恰好研究的便是青铜器。

    从其阐述的观点,和叙述的口吻表现,足以表明,对方的功底,很扎实。

    中国方面阐述结束,唐顺抬手示意,日国开始。

    计时器重新计时,日国一位又一位青年站了起来,开始讲述。

    对方阐述的观点,是青铜器的主要用途。

    据文献记载,在古人心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

    一是‘纳、入’,即盛装物件,东西。

    二是‘设’,即陈设布列。

    《礼记·礼器》中有记载,说得很明确:“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笾(bian)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

    东汉末年儒学大家郑玄也有注释:“金照物,金有两义,先入后设。”

    这句注释表明,青铜器的第一用途,应该是纳。

    即是指青铜器最开始发明出来的首先用途,应该是用来盛装物件东西的。

    而装纳的对象便是古文献中所谓的实物,就是上面所说三牲鱼腊,四时之和气之属。

    实际就是肉食、主食以及酒醴之类的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

    而其主要就是把诸如此类分别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然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

    古代文献《说文》里面也有记载说:“鼎,和五味之宝器。”

    《吕氏春秋·本味》也有相关记载:“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国语·郑语》中同样有记载说:“夫和生实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肢以卫体。”

    《左传·昭公二十年》说:“和如羹焉,水、火、醯、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这些种种文献,都在申明用青铜器调济容物,佐证着青铜器最开始的用途。

    渐到后来,青铜器发展规模逐渐增加,便就有了后面的其他用途。

    这就是照物或象物示和。

    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说: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原来铸鼎,制作青铜器不仅用来盛装和调剂牺牲等给祖先奉献的礼物,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象物。

    也就是在铜器外表刻画物的图像。

    通常所说铜器花纹实质就是图物象物。

    这里的“物”是指人们所崇拜的神灵,或者视之为自己祖先所由来的神物,有类于西方所谓‘图腾’。

    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傅斯年先生在其《跋陈敗呵锕赣阌谔乃怠肥状畏⒚鳎何锛赐继冢晌秸嬷萍

    其实先秦文献所见诸多物字,很多都是这样的释义。

    如《尚书·旅獒》:毕献方物。

    《诗·大雅·生民》:有物有则。

    《左传》中《隐公五年》:取材以章物采。

    《桓公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

    《宣公十二年》:百官象物而动。

    《国语》中《周语》:服物昭庸。

    《越语》: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以及《周礼》中《春官·大宗伯》: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司常》等旗物。

    《大司乐》: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等。

    日国才俊讲完了青铜器的用途,时间还有不少剩余,便又抓紧阐述了青铜器的鉴别要点。

    鉴定青铜器,有几种方式,几大要点。

    分别是看器型,看纹饰,看铜铁合铸,看铸范种类。

    由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方法同夏、商时期一样,没有太大的变化,都是陶范制作,且一器一范,手工制作,这样就不能铸造出相同的陶范。

    所以,在西周时期也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造型。

    如果有,肯定有一件是伪器,或二者皆伪。

    所以,看器型,有着一定分辨的依据的。

    同样的,西周时期同夏、商时代一样为陶范铸成,一范一器,也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纹饰或刻痕的青铜器。

    除了有个别用单范铸造成器的有相同的纹饰。

    但这样的纹饰在西周时期是极为少见。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在继承商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西周早期和商代晚期一样进入了纹饰发展的鼎盛期,这是同当时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分不开的。

    也就是说虽然朝代更替了,但统治阶级用礼器统治人们的思想没有改变。

    所以,青铜礼器发展的大环境没有改变,这样青铜上的纹饰还是按照为礼器服务的思想不断发展,商代的许多纹饰在西周时期仍然在使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