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霍尔顿见状苦笑,自嘲地说:“咱们都是大学生,就因为专业不同,身上穿的制服不同,在乡亲们眼中的地位也有了高低之分,从来没有陌生人对我这么尊敬过”
“这位小哥,请问您在大学读的是什么专业?”老头有点不好意思地打听。
“艺学院。”
“噢,那您府上一定很有钱!”
“我懂,您这意思是说我们艺学院的毕业出来混不上饭吃呗!”霍尔顿不服气地补充道,“您别担心,我还兼修了法学专业呢!双学位!”
“噢!律师先生,您将来准能发大财!”老头脸上浮现讨好的笑容。
“哼!原来是个讼棍,欺负老实人的吸血鬼!”老头的小儿子低声嘀咕了一句,似乎对“律师”这个行业怀有偏见。
老头很是尴尬,回头照小儿子后脑勺上扇了一巴掌,呵斥他闭嘴,连连向霍尔顿道歉:“混小子不懂事,您别跟乡巴佬一般见识。”
霍尔顿揉着鼻子苦笑,摇头表示自己并不介意。奥黛丽和海拉尔可不会跟他客气,幸灾乐祸的笑出声。
按照牧场主人的指点,乔安他们得知沿着牧场外围的小河一直向西走,灰熊镇就在40里外的森林边,横穿河谷森林,对面是阿萨族原住民聚居的“河谷镇”,也就是洛根一家迁出石柱镇以后创建的定居点。
乔安他们计划乘坐马车前往灰熊镇吃午饭,一边等候沃尔松格兄妹前来碰头,见面后一起继续西进,穿越河谷森林,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河谷镇”,考察当地阿萨族人的生存状态乔安不太明白这与安德森上尉之死有什么关联,但是斯露德这样安排,想来自有她的道理,客随主便就是了。
乔安施法召唤出一辆“魅影马车”,招呼三位好友上了车,向牧场主人一家挥手道别,催马飞驰而去。
牧场主人目送马车渐行渐远,眼中满是艳羡,回头训斥他的两个儿子:“瞧瞧人家法师老爷,再瞧瞧你们两个不争气的东西!唉,如果你们的脑子足够机灵,愿意好好读书,老子就算砸锅卖铁也要送你们上大学!当一辈子牧马人能有什么出息?要是咱家培养出一位法师,哪怕是律师也好,邻里乡亲谁不得高看咱家一眼!”
第15章 西部热土
在这年月,平民家庭若能培养出一位施法者,绝对是一件足以光宗耀祖的大喜事。不光施法者本人有机会实现从“平民”到“贵族”的阶层跃升,亲朋好友也能跟着沾光。
快到正午的时候,溪流前方出现一片林地,丛林与溪水交汇之处,坐落着一片木造房屋,并以削尖的栅栏围拢起来,镇子入口附近竖起一面告示牌,木牌上用油彩描绘出呲牙咧嘴的灰熊头像显而易见,这里就是“灰熊镇”。
四人下了马车,乔安随手打了个响指,三匹魅影驹连同马车凭空消失。
走进镇口,碎石铺就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一滩滩牛马粪便,在春日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刺鼻的气息,如同长在人脸上的痤疮,给四位来自大都会的外乡人留下不太好的第一印象。
小心地绕过随处可见的牲口粪便,沿着街道向前走出不远,前方出现两座遥相对峙的楼房。街道左侧的大屋粉刷成白色,二楼敞开的窗口挂着国旗,一楼廊檐上钉有盾状徽记,看起来是这座小镇的警察局。
与警察局一街之隔,还有一栋更气派的双层大屋,半场的窗口飘出嘈杂的声浪,随风吹来烈酒混合烟草的气味,显然是一家酒馆。
“时间还早,咱们进去坐坐?”海拉尔指向街角的酒馆。
乔安、奥黛丽和霍尔顿都没意见,跟着海拉尔推门走进酒馆。
一楼酒吧间的布局,使乔安回想起莫里亚蒂导师带他去的那种会所,桌椅环绕的大厅中央有一座竖起钢管的舞台。
如果他们是傍晚来访,此刻舞台上想必会有一位性感女郎表演“脱衣舞秀”。眼下时当正午,窗外的阳光过于耀眼,气氛不适合欣赏艳舞,舞台上倒是有一位戴着铁项圈的黑奴歌手,抱着一把木吉他,正在深情吟唱西部流行的民谣。
身材曼妙的女招待,单手举起盛满啤酒杯与油炸马铃薯的托盘,在拥挤的人群中穿梭,时而扭腰摆臀,避开醉鬼们突然伸过来的“咸猪手”,脚步之灵活堪比“走钢丝”的马戏演员。
乔安他们四人,穿着与气质都与酒馆中的氛围格格不入,刚进门就引来许多警惕乃至不怀好意的视线。
海拉尔毕竟出身于“海盗之城”自由港,对这种场面见怪不怪,在人们的注视下面不改色,屈指轻弹,随手使了个“闪光术,指尖腾起一团炽烈的火光。
围观者猝不及防之下被刺痛眼睛,纷纷扭头躲避。
海拉尔取消法术,指尖光芒黯淡,环顾四周,已经没几个人还敢直视自己和身边同伴,唇角微微上扬,径直走向吧台。
酒吧老板是个斜戴眼罩的光头壮汉,看出乔安他们不是寻常人物,态度格外客气。
乔安坐下点了一杯咖啡,无意间看到吧台上有一份旧报纸,就拿过来翻开,发现是两周前出版的米德加德论坛报。
等人的时候闲来无事,乔安就随手翻阅报纸,其中一篇报道“西进运动”的章,描述的就是他此刻置身的这片热土上正在发生的事情。
根据章作者的估算,仅仅1623年这一年,就有超过10万新移民由旧世界涌入新大陆,这其中还不包括一船船被贩运至新大陆的奴隶。
“新移民来自四面八方,超过半数选择在威尔诺亚东海岸登陆。”
“他们在米德加德城稍作停留,很快就发现这座大都市的物价高到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无法在城里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以及安家落户的居所,就毅然离开城市,前往天高地远的大西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应许之地。”
“新移民赶着马车或者骡车,车上装满全部家当,载着他们的妻儿,在辽阔的维格利德大平原上晓行夜宿,怀着对幸福生活的梦想,投身于这场轰轰烈烈的西进殖民浪潮当中。”
“从蜜酒河畔到维穆尔河谷,在崇山峻岭之间,在丛林与草原边缘,随处可见新移民建立起的定居点。”
“每天都有新的殖民者来到定居点,加入到这些朝气蓬勃的大家庭当中,共同建设殖民者的家园。”
“乘车而来的是农夫、工匠和人,是英勇、坚强的汉子,他们住在简陋的木屋中,粗犷而好客,对陌生人非常友善,正直可靠。”
“他们种植玉米、黑麦、番瓜,养一些猪,有时还养一两头牛或者马驹”
“他们善于使用斧子、弓箭、网和鱼钩,他们逢山开路,建造木屋,抵抗荒野中横行的野兽,面对那些比野兽更凶残的阿萨土著也毫不畏惧!”
“移民们开荒耕田,放牧牛马,为舒适的大木屋安上玻璃窗和烟囱,建造起宽敞的别墅,代替独间的小木屋;井水代替了溪水,预示着明正在征服蛮荒。”
“来自旧世界的殖民者勤劳而富有智慧,把他们祖辈相传的谋生手艺带到这片处女地,他们娴熟的砍伐树木,焚林开荒,烧成灰烬的草木正好作为肥料,使新开垦的耕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孕育出丰饶的作物。”
“西部的殖民者们,种植自己所需的谷物、蔬菜和水果,在树林中取麋鹿、棕熊和野火鸡,采集蘑菇与蜂蜜;在附近的溪流中捕鱼,建造起昼夜转动的水车,进而开办起水力磨坊和伐木场。”
“更有进取心的人则花钱购进大批低廉的土地,等到地价高涨,就把开垦好的土地出售给後来的人们,自己继续向更遥远的西部开拓。”
“自从1622年击退斐真侵略者的那场战争结束以来,迄今短短三年间,许多从前看起来还是没有什么前途的穷乡僻壤,随着新移民大量涌入,迅速聚集起人气和劳动力,发展成一座座民风淳朴的乡镇如此高效的殖民拓荒进程,在维格利德大平原西部随处可见。”
“尊敬的读者先生们,我认为以上事例足以表明,在这场征服西部蛮荒的运动当中,我们的同胞,深受众神宠爱、肩负着散播明这一伟大使命的殖民者们,正在由胜利走向胜利,明之花处处盛放!”
第16章 西部热土(Ⅱ)
看完报上刊载的这篇章,乔安的心情有点复杂。
新大陆好比一个“大熔炉”,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把各自的化与风俗传统都带到这个“大熔炉”当中,任其自由传播,而本该占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思想无论是代表帝国的殖民地政府,还是代表国教的培罗教会相比旧世界的古老帝国与王国而言,都不够强势。
在这种多元化相互冲击交融的环境里,由于权威缺位,必然就会有一股力量趁势崛起,试图攫取引导民众舆论的权力在新大陆东海岸,扮演这一意见领袖角色的,就是新闻出版行业。
新大陆的殖民地政府,大多没有力量进行严格的新闻管制。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里,新闻出版业如鱼得水,发展迅猛,仅在米德加德地区,每周就有上百份大小报刊出版面市。
这些五花八门的报刊,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哪怕报道同一起事件,也会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进行解读,不可能保持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客观和公正。
通过报道来宣传政见,引导读者,一向是报界的共识,正所谓“揭露真相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真相的解读”。
谁能掌握对公众事件的解释权,谁就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无冕之王”。
米德加德论坛报作为新大陆发行量最大的一份报纸,拥有五位数的长期订户,在引导舆论、输出政见这方面的技巧,可谓炉火纯青。
就拿乔安刚才阅读的那篇章来说,屁股牢牢坐在了殖民者这边,以浓墨重彩的笔触热情讴歌西进殖民运动,深情赞扬新移民的勤劳淳朴,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新大陆,用自己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