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温斯洛普的部队在付出了超过1/3的伤亡数字之后,凭着最后一口气艰难的攻上山坡,然而迎接他们的是大陆军的第三道防线,以及一场活生生的噩梦!
驻守这最后一道防线的,正是在远东接受特训、装备“风之枪”、手雷和掷弹筒等先进武器的阿萨族特训兵团,奥黛丽麾下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
如同在军校中千百次演练的那样,这些略显紧张的阿萨族青年在康蒂指挥下以班组为单位,迅速装填掷弹筒,按照事先计算好的角度发射榴弹。
正在仰攻山头的斐真官兵,听见高处传来一阵砰砰声响,紧接着就有一片黑乎乎的榴弹,从三四百码之外划着弧线朝他们头顶砸落下来,出于职业军人的本能立刻卧倒!
榴弹触地刹那猛烈爆炸,喷溅出大团烈焰和无数弹片,将进攻一方的阵线笼罩在火海当中。
掷弹筒抛射出的榴弹,相当于杀伤半径扩大两倍的“火球术”,尽管抛射的精度远不如定点爆破的“火球术”,但是200颗榴弹一起爆炸,破坏力还是很恐怖的!
正在向山头冲锋的斐真官兵,被这出乎意料的打击结结实实拍在地上,吓得乱了阵型,纷纷抱头寻找掩体。
康蒂率领随军德鲁伊团队,联手释放“造风术”,平地掀起一场风暴,吹散笼罩战场上空的硝烟,为己方官兵清空视野。
驻守第三道防线的特训部队,排除了硝烟的干扰,透过望远镜或者仅仅凭借目力就能看清地面的弹坑,确认第一轮试射落点偏离计算轨道有多远,而后根据偏差调整掷弹筒的角度,第二轮抛射的精度显著上升。
接着是第三轮、第四轮轰炸。
短短数分钟,上千枚榴弹集中投射在通往山顶的狭窄区域中,堪称饱和式地毯轰炸,几乎将地皮犁了一遍,炸死炸伤的斐真士兵数以百计。
面对头顶不断坠落下来的榴弹,斐真一方的军官深知继续滞留在这里形同等死,活路只有两条。
要么撤退,要么继续向前冲——冲到敌军近前,这种曲射榴弹装置就派不上用场了。
山下传来的号角如同催命符,逼迫被困在山上的斐真官兵不得不冒着炮火爬起来,举枪继续向前冲。
好不容易冲过掷弹筒的火力覆盖区段,迫近到敌军第三条防线的百步之内,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对面的守军就从堑壕背后探起身来,抡圆胳膊,将一颗颗球形装置奋力投掷过来。
“远东1624式单兵炼金炸弹”,俗称“魔导手雷”,破片加上弹体内嵌的无数小钢珠,爆炸瞬间猛烈溅射,将周边半径20尺内的敌军通通轰成鲜血淋漓的马蜂窝,虽然实际杀伤力不如榴弹,视觉效果却比被榴弹炸飞更惨烈!
(
第60章 河湾之战(Ⅳ)
堑壕背后的阿萨族士兵,在班组教官的指挥下,不断投出手雷,轰炸出现在视野内的任何红色身影。
与此同时,之前撤下去的第一线和第二线官兵也都重新装好气瓶和弹夹,纷纷回到阵地上,就在阿萨族战友们身旁举起“风之枪”,架在胸墙上,瞄准对面冒着炮火艰难前进的敌军射出复仇的子弹!
经过前面两道防线的打击,斐真军付出了惨痛的伤亡,已经是强弩之末,本想豁出最后一口气攻占山顶,没曾想却遭到空前猛烈的阻击,枪林弹雨不断倾泻在头上,彻底摧毁了他们的斗志。
参与攻击高地的三千斐真官兵,早已不复战斗开始时军容齐整威风凛凛的形象,付出超过半数的伤亡之后终于崩溃,不顾军官的威胁咒骂,丢下步枪扭头朝山下逃窜。
通往山顶的道路已经被尸体阻塞,鲜血如同溪水沿着山脊汩汩向下流淌。
奥黛丽透过望远镜看到敌军溃退,立刻下令反攻!
上校女士手中还有一支预备队尚未投入战斗,正是来自迦南王国的一千多名志愿军。
这些迦南老兵,可都是奥黛丽真正的“子弟兵”,之所以不远万里、跨越重洋来新大陆参战,固然是出于帮助殖民地人民摆脱宗主国压迫、谋求独立解放的高尚理想,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也更富有骑士精神的崇高使命——就是“守护迦南人民的公主殿下”!
对这些迦南老兵而言,为公主殿下抛头颅、洒热血不存在“值不值得”的问题,而是自己配不配得上这份荣耀。
奥黛丽一声令下,迦南志愿兵立刻催马跃出堑壕,以装上刺刀的步枪充当骑枪,追着溃逃的斐真官兵,发起一轮凶猛的反冲锋。
战马铁蹄震撼山丘,千骑宛如狂风席卷而至,撵着敌军的屁股穷追猛打。
大陆军的步兵们也听从上校女士的号令,暂停射击,扛起步枪跳出战壕,加入到追杀敌军的行列当中。
山脚下,班尼斯特·温斯洛普身边还有一个营的骑兵预备队。
本来他的部队也是以骑兵突袭成名,然而就靠这一个营的骑兵显然无法阻挡如同泥石流一般从山坡上奔腾涌来的大陆军,只得强忍着满腔不甘下令全军撤退。
血腥的追杀持续到太阳落山,一直追到三十里外,沿途又击毙、俘获数百名斐真官兵,奥黛丽才下令收兵,打扫战场,过后押送战俘渡河,从容撤回德林镇。
1627年9月15日,于德林河湾打响的这场战役,从午后持续到夜幕降临,终于尘埃落定。
独立战争爆发迄今已经两年,在过往两年中所向披靡的班尼斯特骑兵旅,就这样一步步陷入迦南公主兼大陆军骑兵上校奥黛丽·罗森塔尔·锡安精心设计的圈套,最终落得个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
以往战无不胜的“血腥王子”,第一次在新大陆的战场上被迫吞下失败的苦果。
班尼斯特·温斯洛普强打精神收罗溃败下来的部队,清点一下人数,出发时的三千人马,如今只剩不到八百,还大多挂了彩,精神萎靡。
只靠手头残存的这点兵力,如此低落的士气,小温斯洛普再怎么不甘心也只能承认无力回天,匆匆收拢残部,掉头向北撤退,投奔驻守大本营的托马斯·康华利将军。
此时,交战双方都还没有意识到,“德林河湾之战”将会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这场规模不算大的战役,其影响力不仅限于南方战场,还预示着“独立战争”的总体进程也将迎来重大转折。
……
德林河湾的战斗结束后,当天夜里,正在享用晚餐的康华利将军就收到前线发回来的坏消息,顿时倒了胃口,丢下刀叉离开餐厅,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抽烟斗,接下来整整一个钟头,眉头没有舒展开过。
托马斯·康华利与班尼斯特·温斯洛普年龄相差20岁,从军事指挥理念到为人处事的风格都存在很大差异,一直以来关系就不太融洽。
康华利是一位老派贵族军官,在战场上主张稳扎稳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在社交生活中注重贵族体面,很在意维护自己的绅士风度,哪怕对战场上的敌人也不会口出恶言,倘若敌将以礼来降,他也会用同等规格的礼遇款待对方,对战俘也不至于赶尽杀绝。
同样是贵族出身的小温斯洛普,却是年少轻狂、肆意妄为的做派,指挥作战每每剑走偏锋,经常采用偷袭和伏击之类在康华利将军看来不够“堂堂正正”的手段险中求胜,屠杀战俘的暴行更是臭名卓著,连斐真国内的报纸都不止一次点名抨击他是“杀人狂”。
更让康华利将军恼火的是小温斯洛普仗着自己是总督公子,纠结了军方一大票资历浅薄的少壮派军官,看不起自己年长的上司,甚至在青年军官俱乐部的牌桌上批评康华利优柔寡断,虚伪做作,只是一个“迂腐的庸才”。
康华利将军也知道自己指挥不动这位官二代,可好歹双方是名义上的上下级关系,小温斯洛普竟然背地里说上司的坏话……年轻人,你也太猖狂了!
看在总督阁下的面子上,康华利将军一直忍着这口气,直到今天收到前线战报,得知小温斯洛普的骑兵旅被叛军杀得丢盔弃甲,三千人马只剩不到八百,惊怒之余也有一丝幸灾乐祸的快感。
自诩军事天才的“血腥王子”,被一群农夫拼凑起来的叛军打得惨败,更何况敌方的指挥官还是一位年轻姑娘,真是丢人现眼!
时隔不久,后续战报传来,揭示了河湾之战的更多细节。
康华利将军看完以后,气得额头青筋暴涨,恨不能立刻派宪兵把小温斯洛普抓过来,当面扇他两个大耳光!
明知道敌方的兵力两倍于己方,还特地选择了一处三面环水的高地布阵,摆出跟你死磕的架势,小温斯洛普居然直愣愣地派兵往高地上冲锋,根本不把敌方当人看——这何止是轻敌,根本就是特娘的作大死!
(
第61章 迦南志愿军
班尼斯特·温斯洛普,骄横狂妄到这种地步,你不打败仗,天理难容!
康华利将军越想越窝火,盛怒之下给总督阁下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毫不留情指出班尼斯特·温斯洛普在战场上犯下的严重错误。
信写完了,康华利将军的情绪也平静下来,把信看了一遍,却又不敢寄出去。
最后苦笑着撕掉信纸,提笔重新写了一份关于河湾之战的报告,尽可能文饰小温斯洛普的指挥失误,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自责“没能及时主动出兵支援前线部队”,“十分惭愧”……
这封信寄出去以后,康华利将军估计总督大人也是一宿没睡好。
第二天清晨,康华利将军收到温思洛普伯爵的回信。
总督阁下在信中安慰老部下不必自责,自己已经充分了解德林河湾战役的来龙去脉,坦率地讲,此役败北,康华利将军没有任何责任,都怪班尼斯特太过轻敌,伯爵本人也痛感教子无方,难辞其咎。
接下来,总督阁下又在信中写道,已经发出一纸调令,解除班尼斯特的指挥权,勒令他即日返回莱顿城述职,如有必要,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