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苟道:“我知道这样会让大户与世家地主吃点亏,但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大汉都亡了,你们家产还保得住吗?黄巾之乱杀的大户人家还少吗?难道这样的悲剧还要再来几次?逼得穷苦百姓造反?”
众人让刘苟说的不敢出声!
刘苟道:“好了,再来说第二件,减租!……”
第159章 “变法”(二)
刘苟道:“好了,再来说第二件,减租!”
“诸位,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些租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没什么不可以,但是凡事得有过度,目前田租多少诸位可知道?
“元皓,你从冀州来,你说说冀州的田租吧!”
田丰道:“上好良田佃户得三成,地主得七成。中等的良田佃户四成地主得六成。下等的五五分成!”
刘苟道:“诸位,佃户幸幸苦苦种粮,最后只得三四成,这像话吗?一年幸苦到头肚子都填不饱。”
(西汉初期农民家里大多是自己耕种农,地够多,佃户少,这样社会矛盾还少一点。
可到了汉末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百份之八十的农民是没地的。那么就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怎么租呢?良心好的地主五五分成。就是地里收成地主只拿五成,佃户拿五成。可绝大多数是三七开,没错,是地主拿七成,佃户拿三成。
用后世眼光来看简直就是变态。可这种情况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只是比例有所不同。佃户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拿到手的能有多少?还得上交国家的田税,赋。(主要是人头税)如果年景好,还能混个温饱,可要是年景不好那就只能饿肚子当流民。再加上高利贷,生个病,那就是卖儿卖女。
其实历代王朝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一条鞭法。等等,可这问题真的很无解,地主和佃农之间的租约关系就像后世的房租,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要觉得三七分成高了你别租嘛,大把人租。就像后世大城市的房租,每月打工赚6千,交了房租只剩一半,简直不让人活,可租户一点办法也没,你不租马上就有别人来租。)
赵温道:“那司空觉得收多少合适?”
刘苟道:“以后上好良田,五五分成。中等良田,佃户分六成地主四成。下等良田佃户七分成地主三成。以上是定个基础,地主在这个基础上只能少收,不能多收。
“另外以上所得还要缴纳田亩当中的税赋,税赋也按这个比例缴纳,比如上好良田,需要交四个铜板税赋,那么地主跟佃户便一人一半,以此类推”。
“另外,以后无田奴仆工匠等就不再需要交口赋等税收了。另外所有城池的入城税都免了,不许再让士兵在城门口搜刮百姓,为令者严惩不贷。”
“还有,百姓开荒无主土地前三年所产,都归百姓所有不需任何缴税,三年后每年向官府缴二成田租,缴满五年此地就归开荒者所有。最后还要加一条,如果谁家的田荒了无人去耕种便要受罚。如果是家里没劳力无法耕种,可以先向官府申请,让别人代种。总之不能随便荒了田地。”
众人都觉得刘苟对地主太苛刻了。议论纷纷。
刘苟道:“好了,现在说第三条,商贾同税”。
“所谓商贾同税,就是以后商人和普通百姓一样纳税,要大力提高商人的地位,允许商人穿华丽的衣服。(古代商人地位低下只能穿麻衣,尤其是汉代)商人经商要纳税。但纳税后,要保护商人利益,按一定比例征收税务,如利润丰厚的产品可十税一。利润比较薄的产品,二十税一等等比例。严禁随便乱征多收。税吏多收乱收,重复收税,按贪污处置!”。
“契尾约税,就是买房,买地,大额合同交易等等,签订契约在尾部要有官府盖印才能生效,在合约的总金额当中收取一定费用,暂定二十税一”。(5。)(后世宋元明清都这么干的,其实就是现代社会也是这么干,印花税就是其中之一)。
“第四、军户免税。优待抚恤”。
“就是家中有人在军中服兵役,就不用缴税,或者减免税收。这样就能鼓励士兵英勇参军杀敌报国,但是只能是直系亲属,如儿子在当兵,父母妻儿,就不用缴税,旁系亲属不算。
“优待抚恤,就是士兵死了要发抚恤金,如有妻儿,地方官员与乡老要照顾其儿女成年。总之让士兵没有后顾无忧放心杀敌。就是战死了妻儿也有人俸养。”
“以上四点是政务变法!”
“另外一点便是逐步废除察举制度,推行科考取士!”
刘苟笑道:“市井中早有童谣,举茂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此等童谣可谓一针见血。”
如今我大汉取士为官之策,太不和时宜了。一个人孝顺父母本是为人子天经地义之事,但是孝顺和有才能有屁关系啊?诸位请看,我帐下许攸没举过孝廉。
诸公,所谓的举茂才(西汉时本是叫秀才,东汉后避讳刘秀,改茂才),举孝廉本就是个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绝好机会。
我帐下许攸,杜乔,都没举过什么茂才孝廉难道他们没才吗?那些州郡刺史所推举的所谓茂才果真有才吗?以我看来其绝大部分都是私相授受举来的饭桶!”
“我刘苟就没人举荐过,否则我也不会稀里糊涂的进宫!要不是先帝厚恩也就没我今天了”。
“所以这举孝廉取士实在不可取!”
杨彪道:“历来都是如此,若不举孝廉如何取士?朝廷总得要官员吧?”
刘苟道:“杨太尉不急,接下来我说的才是重点。”
“以后将实行科举制,所谓科举便是考试举才,设文科,武科!文科取文官,武科取武官。
“第一步,朝廷设考场,如每个县或郡所有读书士子都可进入初考。由朝廷统一出题,让每个读书士子答题。择优者录取一部分。通过郡里考试录取者,即可成为茂才。但这个茂才每个郡都有不少,所以还不能为他授官。但是可为小吏。如,书吏,狱吏,亭长等等!”
“第二步便是把郡里所有茂才再集中到州里,再统一考试一次。如冀州便可让冀州所有茂才到邺城再统考一次。也择优录取一部分。考上的即成为举人。这些举人也还是不能授官。但可授大一点的小吏。如贼曹、税吏官,官署幕僚等等”。
第160章 “变法”(三)
“第三步、便是把全国所有的举人都统一召到京城再大考一次。名叫会试,也可叫京试。这次考试与上面一样也还是择优录取。”
诸位:“但这此考试可非同一般,一旦考上便是进士。何为进士?进身之士,国之栋梁!”
刘苟继续道:“一旦录取为进士,便再来一次殿试。但是这次不再淘汰,只排名次,所有进士将在这宣室殿由天子出题当众考试。这些人以后便都是天子门生”。
“殿试第一名则为状元,第二名则为榜眼,第三名则为探花。以上三人都由天子亲点”。
殿试最后结果将分三等:“
第一等,进士及第,共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从第四名到第一百名左右都是。
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诸位大臣,以上便是文科取士。只要是考上进士,便都是朝廷候补官员。可谓鲤鱼跳龙门。”
刘苟更是念道:“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诸公,说说吾这套取士之法比如今举孝廉如何?”
众人眼睛都盯着刘苟,感觉像看怪物!
刘苟道:“诸公别看我啊,我又不是花姑娘有啥好看的?到是说句话啊!”
荀彧率先道:“主公之才非常人所能及也,古人常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主公之才姜尚尤不可及也!彧算是开了眼了,这等取才,既取官,又兼顾取吏。不论穷富,唯才是举,层层考试,非才学出众者不得取士,杜绝庸才滥竽充数。实乃选官之上上策也。”
众人都震惊了,杨彪道:“老夫对司空所谓科举取才也是佩服,这等取才,能取到真才实学老夫不有怀疑,只是如此取才,恐天下世家大户会强列反对啊,他们都与各州郡太守有太多牵扯,举孝廉对他们子弟容易,但这层层考试实在难啊!”
刘苟道:“杨太尉所言只看到一面,天下读书人九成都是富户,穷人有几人能读得起书?那些世家子弟要说进士考不上还情有可原,因为难度高。但要是连个初选茂才都考不上,那这样的废物如果举孝廉政就是祸害朝廷。要有何用?”
“再者,举孝廉名额有限,世家大户庶出子弟何其多也,真正能举孝廉的又有几人?孤听闻杨太尉儿子杨修有王佐之才,想来考个进士还不手到擒来?”
“诸位,刚才所言是文科举,还有武科举,其内容也差不多,只是武科举主要是选军中武将,若是文武全才那便更好!”
“如今朝廷只控制关中,孤认为新政推行起来更容易一些,朝廷必须要有刮骨疗毒的勇气实行变法,虽然变法会带来一些人利益受损,但是不能因为有人反对就不干了。“卫鞅变法”也得罪很多老秦人,最后卫鞅虽死,但秦国却变强。”
“今我大汉若能再次变强,我刘苟死又何妨?孤决心以定,万死尤不后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从明日开始在关中地区率先实行变法新政,若有抗命者,诛!”
第161章 斩官立威
刘苟回头,道:“陛下,变法自强乃唯一出路,否则我大汉如此下去,不需几载,众诸候一旦相互兼并完成,大汉便亡矣!到那时我等刘氏子孙九泉之下有何面目去见历代先帝?”
“如今新政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臣既录尚书事,便全权推行变法新政!”
“大胆刘苟,汝居然敢咒陛下早下九泉?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