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洛的话说完,新任命的秘书郎执笔写下:“唐四年十月十八,大朝。王准郑思肖奏,调道官于东州。”
郑思肖退下之后,礼部侍郎周三慎出列奏道:“启奏大王,如今大唐虽初创,可王室内庭之礼不可废也。臣闻王宫尚无阉人为侍,恐为天下笑也。臣听说,就这临安城中,还有不少宋宫阉人,衣食无着,贫苦交加,生缺衣食,死如野狗。”
“倘若大王下诏选用,一来可充实宫廷,而来亦可施恩于彼,两全其美也。”
原来,宋朝灭亡后,临安皇宫的数千宦官顿时没了去处,沦为城中的最底层。这些年很多宦官没有熬过来,现在也不剩多少了。
另一个官员也出列说道:“大王,周侍郎所言不差。这宫中,终究不能缺了阉人。宫中侍女虽多,但没有阉人做工,很多事力不能及啊。再说,自古宫中皆有阉人,我大唐不用,恐为天下后世非议也。”
李洛点点头:“准奏。着礼部会同临安府尹,警士堂,遴选宋宫阉人。只要没有劣迹者,皆可入宫。”
林必举出列奏道:“启禀大王,如今四州人口田亩皆已经普查经界完毕。各地数目由乡村公所详查后汇总上报,很多历年逃匿的隐户,讨户,流民都被搜检,料无偏差。”
“浙州有人口一千一百一十三万余;扬州有口四百六十万余(苏南皖南);赣州(江西)一千三百二十四万余;闽州四百零八万余;东州一百一十一万余。我大唐四州人口共计三千四百万口。”
李洛和崔秀宁都露出笑容,三千四百万啊,接近南宋的一半人口了。南宋在册人口最多的时期,也才八千多万啊。当然,南宋没有统计汉人之外的人口。而唐国这次的普查不止是汉人。
文武大臣听到林必举汇报的最新数字,也都神色振奋。
却听林必举继续说道:“四州共有水田一百兆三千四百七十七万余亩,旱地一百兆四千七百二十一万余亩……”
这个数字已经占到南宋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了。
“只是,虽然水利灌溉工程已经修葺完善,可民间急缺耕牛。这些年流民四起,百姓无奈之下宰杀耕牛,加上元军频繁征发耕牛服役,导致耕牛数量大减。”
“如今,民间耕牛总共只有十七万头,不足宋时一成啊!百姓耕地,男拉女推,一家数口一起上阵,也抵不过一头牛啊。”
林必举说到这里,满脸忧色,“大唐要恢复农耕,如今最紧要的大事,就是耕牛。没有大量耕牛补充,明年夏秋要想丰收,绝无可能。”
李洛也皱起眉头,粮食是除了人口外最重要的资源。明天能不能丰收,决定了唐国能不能开疆拓土。
可是,他上哪里去搞那么多耕牛?
崔秀宁道:“辽东的盐马贸易,全部改成盐牛贸易,行不行?”
林必举苦笑道:“启禀王后,这缺口太大了。辽东一年才能来多少牛?臣算过,最少需要五十万头,才能满足全面复耕之需啊。”
君臣议论半天,也难以短期内解决耕牛问题,李洛只好宣布散朝,容后再议。
…………
“耕牛是个大事,要抓。但传国玉玺也是大事,而且夜长梦多,我们要赶紧行动。”
李洛和崔秀宁回到后宫,就直接谈论到传国玉玺。
“问题是,派谁去呢?这么重要的事,到底派谁去合适?”崔秀宁道,“你要准备打仗,应对元军反扑,肯定走不开。要不我亲自去?”
“你去?不行!”李洛想都不想的拒绝,“传国玉玺是很重要,但在我眼里还没有你重要,你不能亲自去冒险!”
两人正在商议行动人选,忽然有人求见。
特察局总务处的李绵赶过来汇报一个重要的消息。
“大王,老师,云南军情!也先帖木儿已经攻入缅甸京城蒲甘,杀了蒲甘国王官员一千多人,蒲甘城被元军屠城!蒲甘已亡!”李绵取出一份文件。
缅甸亡了?
李洛和崔秀宁对视一眼,虽然并不意外,却多少有点感慨。
缅甸蒲甘王朝坚持抵抗一年,还是亡国了啊。
这一年时间,缅甸拖住了也先帖木儿的重兵集团,硬是让十几万精锐元军无法北上攻打东南。
客观上,也是缅甸的坚持抵抗为反元势力争取了更大的空间。
南方元军最精锐的兵马,就是云南王的大军。无论是张弘范,还是完哲都,忽都帖木儿的兵马,都没有云南王那么多骑兵。
据情报,云南王的攻缅大军有十六七万,其中骑兵就超过七万。
这还不算,与张弘范等三人以汉奸军为主的军队不同,云南王的大军中汉奸军很少,不会超过五万人,大半都是蒙古色目兵,西南蛮兵,甚至金齿兵。
这些兵马本身比较野蛮,又以抢劫战利品为生,这些年跟着元军尝到了很多甜头,战斗意志不是汉奸军能比的。
李绵继续汇报:“也先帖木儿在蒲甘国大肆招募各寨蛮兵,抢劫蒲甘国的粮仓,大象,马匹,奴隶。他们北归时,肯定不会缺乏粮草,可能还会增加几万蛮兵。”
李洛点点头,“正常的很。也先帖木儿灭了蒲甘,声势大振,蒲甘国内很多墙头草的豪族都会归附。不过,也先帖木儿要想北征两江湖广,起码还需要一个月。”
李绵道:“综合各方的情报,臣等预估,两个月内会有大战。四川元军可能会攻打萧隐,也先帖木儿的主力元军会经湖广攻打大唐,田家黄家岑家的土司兵马可能会攻打广东灭宋。”
崔秀宁问:“那大理军,安南军,吐蕃军的动向呢?”
李绵回答:“大理方向没有重要的情报,段氏父子肯定是要出兵的,但他们到底是攻梁还是攻唐,还没有确定。安南元军会和也先帖木儿合兵一处,吐蕃那边还没有任何消息传回,我们的人去吐蕃也不久。”
“吐蕃军一定会先攻梁。”李洛判断道,“段氏和父子不会放任吐蕃军绕道大理。吐蕃军东来,湖广是绕不开的,萧梁首当其冲。”
李绵退下之后,李洛拿出地图和崔秀宁看了半天,耳鬓厮磨的商量。
“……各方各族敌军加起来,最少五十万,最多七十万,取中间值六十算。”崔秀宁写出一个数字,“我们的兵马呢?唐国老兵加新兵有四十万,萧梁现在有三十万,赵宋有十五万。加起来,八十五万。”
李洛摇头,用手指点点地图,“我们空有兵力多。唐军四十万,新兵就占了大半。江浙新兵训练不到半年,福建新兵训练最短,还不到两个月。真正能打的,还是十几万老兵。”
“再说萧梁,号称三十万,但老兵只有五万多,其余全部是最近招募的新兵,训练不到两个月。赵宋的情况也差不多。”
“反观元军,除了大量的蒙古色目骑兵,其他兵马也都是老兵,族属成分很杂,兵员更加野蛮。而且,元军这次骑兵很多,加起来光骑兵就有十几万。而唐军现在只有骑兵三万,梁军骑兵不过数千,宋军更是没有成建制的骑兵。”
崔秀宁道:“我最担心的还不在这,而是火药!我们的火药受到硝的影响很大,半个月内再找不到大硝洞,下次大战火器就只能帮点小忙了。”
“那个硝工出身的奸细呢?你不是说他擅长找硝洞么?难道他宁死不降?”李洛听到火药不够,立刻整个人都不好了。
火药不够,光靠冷兵器打,就算能打赢,他的老兵估计也要死光了。
现在最严重的不是耕牛了,当务之急是火药,或者说是硝!
ps:今天打点滴,只能这样了,症状很严重。。。在家人的反对下执意更新了几千字。。。
第560、561节 草原夜宿…百年前的金营
崔秀宁日常办公的地方是芙蓉阁,与李洛的凌虚阁仅仅一殿之隔。平时,李洛在凌虚阁接见大臣,而崔秀宁就在芙蓉阁处理情报和火器等事宜。
今日,女侍卫石珊瑚带进来一个中年男子进入芙蓉阁。
“娘娘,硝工陆五二已经带到。”石珊瑚说完,就侍立在一侧,手按锦囊,那里有她的弹弓。
那中年男子立刻仆身下拜,颤声道:“小人陆五二,拜见王后殿下!”
崔秀宁身穿一件鹅黄暗花坎肩,百褶鸾凤湘裙,头上绾了一个白合髻,显得既秀雅端庄,又有几分英爽之气。
陆五二哪里敢抬头细看?只是低头下拜,满心忐忑。
“陆五二,可有发现新的硝矿?”崔秀宁放下册子和毛笔,淡淡问道。
陆五二心中砰砰乱跳,小心翼翼的恭声回答:“回殿下话,小人感念殿下恩德,不敢片刻懈怠。这段日子,小人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有发现硝矿。小人无能,误了殿下的大事,罪该万死!”
陆五二本来是隐藏在鄱阳湖工匠中的元廷奸细,被特察局发现后,因为他出身世代硝工之家,很擅长寻找硝矿,所以被崔秀宁特意招揽过来。
此人能够根据植被和石头的颜色,以及泥土的味道,发现天然硝矿。
为了安其心,崔秀宁甚至指示特察局将他的家人从北地救出来,来和他团聚。除此之外,还给了一个大匠师的头衔。
做奸细做到这份上,陆五二足以自傲了。
他对崔秀宁非常感恩,接到任务后简直没日没夜的奔波各地,寻找硝矿。可是两个月过去了,却一无所获。
崔秀宁皱起蛾眉,“这么说,近期找到的可能也很小了?”
陆五二身子一颤,赶紧说道:“好教殿下知道,小人判断,这东南该是缺硝之地,就是再找,也难有发现。天下产硝之处,西北最多,其次云南。这东南之地,小人五世硝工,也没听过出过硝矿的。”
他其实说的没错,就算在后世探测技术那么发达,江南也是贫硝之地,很少发现硝矿。而西北的硝矿,占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