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奏请,请郭守敬去关中,和任仁发一起兴修水利。”
“准。”崔秀宁微微一笑。郭守敬在北方,所谓的请,当然是“强请”。
郭守敬是元代最著名的水利地理专家,这点她还是知道的。
关中后世为何千沟万壑?除了水系和植被没有维护好之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原因。关中数面环山,山泉很多,可是山泉没有被沟渠收贮。导致一到下雨,就爆发山洪,四处横流,冲刷平原。
李洛的一个大胆设想,就是在山脚修建环绕山脚的引水沟渠,将雨季爆发的山洪引流道山下的沟渠,再注入关中各大河流和郑国渠。
如此一来,关中就不会再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各大河流的水量也更充沛。
这么复杂的工程,当然需要水利地理专家来干。
郭守敬再适合不过了。
议论完水利,兵部尚书都烈出列奏道:“皇后陛下,如今关中已在我大唐之手,可陇西重地还在元廷掌握,尤其是关山草原,可是好大一片草场。臣以为,陛下可能会对陇西用兵,兵部是否该调集粮草了?”
都烈为何对陇西熟悉?因为他的祖父,当年就曾是金国陇西节度使。
崔秀宁并不清楚陇山中的关山草原。但李洛却知道关山草原是汉唐一处很重要的马场,一度养马二十万匹。霍去病出击匈奴,就是用的关山草原的马。
“不用拨付粮草。”崔秀宁道,“从益州和襄阳往关中运粮不易。陛下会让关中豪族捐纳钱粮的,元军在关中也有很多粮草被缴获。陛下不会抽调南方的粮草。”
她知道李洛的确会对陇西用兵,但根本不需要从南方调运粮草。
外戚崔牧出列奏道:启禀皇后,如今陛下恢复关中,武功赫赫,功德巍巍,臣请为陛下再加尊号!”
群臣顿时反应过来,尤其是牟巘等文臣,纷纷奏请给皇帝增加尊号。
李洛已经是大仁至圣皇帝,天可汗。现在收了关中,就要再加尊号?
崔秀宁顿时有点脸上发烧。
可是,她又舍不得拒绝。
事实上,她就是想拒绝也不行。因为只有一个人,才能拒绝增加尊号,那就是皇帝本人!
s:蟹蟹大家的鼎力支持,有你们真好,蟹蟹新盟主哞利斯塔大大,和老盟主atcha‘大大的打赏!蟹蟹其他书友的打赏!求订阅和票票,明天一定加更!晚安啦。
第500章 第705 706节 皇后娘娘的一天日常
李洛如今的尊号,已经有八个字:文成武运大仁至圣。
要是再加,那就是最少十个字了。
“臣请加陛下尊号光道广德四字!”崔牧奏道。
翰林院司院使牟巘出列,也举起笏板,“臣请加陛下尊号,开天立极!”
大唐学宫(国子监)祭酒黄朝江道:“臣请加法天隆运四字。”
林必举和杨汉明两人也都拟出新加的尊号。
如此一来,文臣们纷纷提出名号,没有人愿意甘于人后。
崔秀宁顿时犯了难。
现在已经有好几个尊号了,选哪个?
兵部侍郎乌图突然出列,“皇后陛下,我大唐天子御驾亲征攻取关中,虽说是道德广大,可终究是武功,臣是武将,认为还是神武威德四字最妥当。”
“不错。”都烈也出列赞同,“皇后,陛下是出师大捷,开疆拓土,神武威德最好。”
“不妥!”牟应龙反对,“陛下尊号,已经有文成武运四字,尊号怎么能重复字号呢?”
崔秀宁想了想,觉得开天立极不错。
“那就开天立极吧,礼部以此四字上尊号,鸿胪寺按礼仪祭告太庙。”崔秀宁金口玉言,裁定了“开天立极”四字。
因为她觉得,李洛做的事,的确就是开天立极。
于是,刚到而立之年的李洛,就成了“开天立极文成武运大仁至圣皇帝”。年仅三十,称帝一年多,就有了十二字的尊号!
但问题是,李洛光复南国,还收了日国,安南,又收取关中,马上蒲甘国又要举国归唐了,他有这个资格啊。
谁知,驸马杨汉明再次出列奏道:“臣,请加皇后陛下尊号,昭明!”
林必举也赞同的举起笏板,“皇后辅助天子,犹如明月辅弼天日,太阴相济太阳,是以我大唐国运蒸蒸日上,文治武功大兴。皇后陛下昭德明睿,当得起昭明二字!”
群臣纷纷附和,请崔秀宁加尊号“昭明”。
崔秀宁已经有尊号“文成懿德”四字,要是在加“昭明”,那就是六个字了。
“本宫不过代陛下摄政,并无功劳,诸卿之请,本宫不敢承受。此事无需再议。”崔秀宁反对道。
她历史虽然不好,却也知道明清皇后的尊号,字数同样很多。那个叶赫那拉氏,生前竟然不要脸的接受了几十个字的尊号。
她是真的不好意思接受。
杨汉明坚持道:“皇后陛下,所谓夫贵妻荣,夫妇一体,阴阳相济,则家国太平。皇后功德,有目共睹,臣民莫不怀德。皇后陛下若是拒绝尊号,恐伤陛下之明矣。”
“正是如此。”林必举也坚持,“皇后陛下不受,怕是有伤天家之和啊。”
这么严重的么?崔秀宁当然不相信。
牟巘等人也纷纷坚持,请崔秀宁接受尊号。
坐在崔秀宁下首,已经六岁开始懂事的李征,也不甘寂寞的用稚嫩的童音说道:“母后,群臣之请,母后就答应了吧。”
崔秀宁无奈之下,只好勉为其难的答应。要说心中到底高兴不高兴,那就是她自己知道了。
如此一来,崔秀宁就成了“昭明文成懿德皇后”。凡大祭,大典等隆重场合,表文必须用这六个字,不能简称皇后,也不能简称文成皇后。
林必举再次奏道:“蒲甘女王阿耶,已经第三次上表请求归附,请皇后陛下裁决,是否准奏。”
所谓的三次请求举国归唐,当然是个形式。事实上,蒲甘女王阿耶就是个傀儡,蒲甘早就被唐廷控制。
“准奏。”崔秀宁点头,“陛下的意思,是封阿耶为南安郡主,赐姓李。蒲甘国改为缅州。”
“诺!”林必举领命。
随即,翰林院就呈上早就拟定好的诏书,由崔秀宁请来传国玉玺,用印颁布。
收国之事重大,按照唐国制度,凡重大诏书,必须要用传国玉玺才能生效。
玉玺一盖,就意味着从法律上讲,蒲甘国(缅甸)不复存在,而大唐又多了缅州,加上新得的雍州,达到十七个州。
礼部尚书吴镇楼,立刻献上早就准备好的缅州户口簿册,和象征蒲甘王权的金箔三藏经和翡翠佛珠,翡翠王印。
“皇后陛下,蒲甘各部族三百三十万人口,已经俱归大唐了。”
崔秀宁声音清冷的说道:“按照陛下旨意,全力推行均田令和改土归流。废除缅州的缪沙之制,废除僧侣特权,废除佛教国教地位,释放塔奴为平民,废除缅文,销毁典籍碑文,赐汉姓,行汉字,易汉冠。”
这些都是李洛的意思,崔秀宁当然不会心慈手软。
蒲甘国一直保留着缪沙(领主)制度,缪沙们就像华夏当初的门阀,大肆垄断土地人口。同时僧侣在蒲甘权势很大,到处都是佛寺。而且佛寺同样占有大量土地,掠夺百姓为“塔奴”。
超过三成的人口,不是缪沙的奴隶,就是寺庙的塔奴,过着悲惨的生活。
缪沙和僧侣们过着穷奢极欲的日子,作威作福,垄断财富和官位。
可以说,蒲甘之前就算没有亡国,日子也并不比北方汉人好多少。
不过,要是认为蒲甘国落后,那就大错特错。
蒲甘国的农业很发达,农作物品种很多,历代国王也注意兴修水利。文化上,蒲甘既受中原影响,也受到天竺影响,也因为佛教昌盛,并不是不开化的野蛮种族。
“敢于抗拒大唐政令者,一律以严刑峻法处置。陛下给本宫的信中说的很清楚,杀人肝胆菩萨心肠,大唐为的是缅州百姓,不是缪沙和僧侣。”崔秀宁继续说道。
这当然是半真半假,将李洛的野心和霸道选择性的忽略了。不然,毁人文字经典,灭其历史,强制赐姓,改易汉冠,又怎么说?
御史中丞李雍奏道:“皇后陛下,缅州善骑者甚多,缅州多天竺马,卷耳,高大,不下数万匹。臣奏请招募缅人为骑兵。”
缅人善骑,的确出乎很多朝臣的意料。
其实说起来不奇怪。缅人的主体,是华夏西北南迁的羌人。他们的祖先,乃是地地道道的西北游牧民族,当年一路南迁,也必定带了马匹。
再说,蒲甘临近天竺,天竺德干高原上的马匹,有很多流入蒲甘。蒲甘不缺马,军队除了象军,骑兵也不少。
“可。”崔秀宁点头,“可挑选善骑的缅人五万,招募为新兵。不过,兵员一定要是大唐新政的受益者。另外,对赐姓汉化有抵触的人,不能招募为新兵。”
兵部尚书都烈即刻领命。招募新兵,可是兵部的差事。但此事还需要户部协助。
说完了蒲甘的事,鸿胪寺卿李签又提到一个重要的事情。
“启禀皇后。太子殿下今已六岁,臣听闻,殿下一直是太上皇亲自教导。可太上皇年事已高,是否按制,为殿下请大儒授课?”
“还有吴王和长安公主,都虚岁有五,是否也要请大儒授课?”
他不知道,其实太子不光是太上皇在教,皇后也在教,陛下在宫时,也会教。
吴王和长安公主也一样。
至于更小的皇三子越王李衍,养女襄阳公主李徆,还不到学习的时候。
李签一提,其他大臣也纷纷建议,是该给太子请老师了。
崔秀宁知道,迟早有大臣有提出来的。
太子乃国本,教育当然是大事。按照规矩,太子早就应该有太子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