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是对方不同意,大唐真会用兵么?
当然不会。
起码现在不会。
如今北伐在即,南征刚刚结束,如何还有精力对天竺用兵?这不过是吓唬之词。
问题是,两国不敢赌。
他们的处境如今的确很艰难。艰难到不得不接受大唐的恫吓勒索。
这就像一个人,逼不得已的时候,就是高利贷那也要借。
不答应的后果,实在承受不起。
崔秀宁点头道:“八成会答应。如今中部南部天竺诸国,联兵五十余万,号称百万,战象八千头,扬言一年内灭大理萧梁,以神灵之名,杀尽天竺华人。元军镇压西边叛乱的兵马,一年内一定会回师。两国压力很大,内部也不稳,他们没有选择了。”
归唐不久的数学大家朱世杰虽然不懂军政大事,却很讲究逻辑,他出列说道:“皇后陛下,微臣有一事不明。倘若我大唐拿了那什么恒河之北,就和元廷阿姆河行省接壤,势必要驻扎大军防备元军,眼下北伐在即,大唐还能抽调重兵驻扎恒北么?”
他不懂。
崔秀宁笑道:“就是因为要和元廷接壤,所以一定要驻军恒北。要不然,阿姆河的元军,一定会在北伐时攻打天竺之北,再进攻缅州,滇州,或者从吐蕃之南进攻益州。守住恒河之北,就能将阿姆河元军挡住。”
恒河之北的位置很重要,战略地位明显。占了那里,唐军以少数兵力,就能堵住阿姆河十几万元军精兵。
本来,李洛打算在缅州西北堵住元军,现在形势变了,那就干脆占了恒北,在恒北堵住元军,更有地理优势。
这是必然的。北伐一旦开打,阿姆河的元军不可能闲着。本来还指望萧焱兄妹牵制,可他们现在自顾不暇,无法牵制元军了。
那就只有唐军出手。
不灭两国,也是需要两国挡住南边的天竺联军。要是两国灭了,唐军就算占了恒河之北,也会被元军和天竺联军前后夹击。
朱世杰明白了,“如此说来,的确应该驻军恒北。”
退朝之后,崔秀宁就很有耐心的等,等两国使者就范,乖乖移交恒北给点大唐。
她没有等太久。
果然,仅仅到第二天,两人就求见崔秀宁,答应割让恒河之北九府六十二县。
没错,占领恒北近三年,恒北已经被两国按照中原制度,设为九府七州六十二县。
现在刚刚同化了一些,就要割让给李唐了。
两人痛苦的商量了整整一夜,却无奈的发现,答应唐国的要求,才是最明智的。
就算是国主,也只能选择答应。
他们甚至不敢回国禀报。因为这一来一回几个月,这么长时间,说不定唐军都出兵了。
既然赌不起,那就豁出来答应吧。起码,唐军能挡住西北的元军。不然,还有其他选择么?
谁知,崔秀宁听完之后,一句话差点让两人跳起来。
“光割让恒北还不成,将军们求战心切啊。两国必须只能称王,不能称国主。还有,大理国号必须去掉大字,只能称理国。”崔秀宁说道。
什么?
只能称王,不能称国主?还要将大理国改为理国?
两人只能告退,痛苦的商量半天之后,只好再次入宫觐见。
全部答应。
这么大的事,两人怎么敢答应?
因为两人不是白痴,还是知道孰轻孰重的。而且,他们本就是全权使臣。再说,也没有时间回国禀报了。
大不了,回国领罪就是。退一万步说,国主就算不答应,也可以反悔。
第三天,大唐,大理,萧梁三方,在光政殿签署了国书。
第一,大理国改国号为理国。大唐皇帝封理国为王爵之国,用七鼎祭祀,册封理国国君为理王,采用大唐洪武年号。
第二,大唐皇帝封梁国为王爵之王,用七鼎祭祀,册封梁国国君为梁王,采用大唐洪武年号。
第三,两国向大唐称臣,其君主即位,必须大唐皇帝册封。
第四,大唐承认,两国为诸夏之国。
第五,两国必须谨守华夏礼仪,典章制度,字衣冠,不得入天竺之法。
第六,两国每年谴使入京,朝贡天子。
第七,两国每年纳贡黄金一千两,为祭祀华夏之祖的酎金。
第八,献恒河之北九府七州六十二县,以及所属人口给大唐,三月之内移交唐廷治下。
第八,两国为大唐之藩属诸侯,大唐因扶助之,因为君臣之国。
当国书盖上大唐的传国玉玺时,两人得知是传国玉玺,久久无言。
传国玉玺在手,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天意啊,天意。
至此,两国在法律上成为大唐诸侯属国。
PS:第二更到!晚安!蟹蟹大家支持!
第804、805节 嵯峨山的发现
国书一签订,意味着法律上唐廷将在获取两个瀛州大小的土地。因为恒北之地,不但包括了天竺恒河之北的平原膏腴地带,还加上了后世尼泊尔、天竺东北以及孟加拉国。
事实上远不止恒河之北的平原。这块土地,人口近千万,占了两国人口的的三分之一还多。
这些人口,不光是天竺人,还有少数是从东边迁移过来的南洋人。
两国使者签完国书,立刻回国禀报不提。要是他们的国主要反悔,这就是一纸空。
不过,唐军一定会在三月内出兵进驻恒北,接受新的土地。对方要是反悔,那就必须要和唐军打仗,多半不敢反悔。
什么是势比人强?
这就是了。
所以,大唐群臣一起上表恭贺,不但得到两个诸侯国,还获取恒北疆土。
崔秀宁担心阿姆河省元军提前回来,又怕天竺联军得胜后占了恒北,就立刻给李洛写信,让李洛派兵接收恒北之地。
四月二十,崔秀宁的信送到已经到达昆明的李洛军中。李洛收到信哈哈大笑。他想不到,竟然这么轻易就得到恒北。
那块地萧家兄妹打下来快三年了,最终果然是替大唐做嫁衣。
什么叫棋高一着,深谋远虑?他洪武皇帝不就是么?
韦素和罗徽等随驾臣,更是当即贺喜。韦素甚至吟诗一首为大唐贺:
“北归忽闻收恒北,不知新土在何方。马前敬问圣天子,道是西天佛陀乡。取经玄奘今若在,亦喜此地竟归唐。千秋雄主展王图,自是金瓯放眼量。”
吟完之后,韦素拱手道:“陛下,微臣谨献收金瓯一首,祝贺陛下,祝贺大唐得恒北!”
李洛听到韦素依马立就的出口成章,不禁龙颜大悦,畅然笑道:“好个取经玄奘今若在,亦喜此地竟归唐!韦卿不但诗才敏捷,也能知朕所想啊。此诗,朕甚喜之。”
“陛下。”韦素得了彩头也很是高兴,“等到大唐抵定恒北,微臣想去那佛陀之乡,寻幽探迹,凭吊玄奘。”
李洛点头微笑,“准了。大唐虽然以道家为国教,可并不禁止大乘佛法。盖因为大乘佛法早入中华,相融难分。而佛法智慧精深,源远流长,岂能一概禁绝?”
韦素明白了,“陛下是想用佛祖之先为名,在恒北恢复佛教。此策,当真高明!想这恒北本是佛陀之乡,却是婆罗门和那某某教为尊,佛教反而湮灭无迹,当真是是咄咄怪事。”
李洛点头道:“不错,朕正有此意。这南洋土著,倒是还能推行道家。可这天竺,却是绝无可能。天竺人性,实与中土差若云泥,不宜用道家教化。先恢复佛教,那是最妥当的。”
李洛为何不愿意在天竺推行道家?因为李洛改良的道家是强国之教,他怎么可能放心在天竺这种白种人地盘上推广?
泰国柬埔寨人虽然皮肤黑了些,可说到底也是黄种人,属于百越后裔,自身明起步晚,底蕴不足,离华夏本土又近,所以可以推行道教,同化起来非常容易,二三十年后,完全可以成为本土。
在李洛的设想中,数十年后,后世柬埔寨泰国也会成为本土。当然,汉人移民也要有大量增加之后。
可是恒河之北的天竺人,本质上就是白种人,人种上就有本质区别。
而且他们的人口很多,化性格根深蒂固,明生命力很顽强,很难短期改变。
最容易改变它的,只能是它曾经开出的的那朵死去的花:佛教。
毕竟它诞生过佛教。佛教“复辟”,才能最快的消除婆罗门和某某教的影响。
光靠刀子,真不好使。
这样的地方,会长期是一个华夏领地,都护府要治理上百年。此时推行道教不但效果很差,也对大唐不利。
最好的办法是,先恢复佛教,将天竺北变成佛教世界,当然,必须是中原佛教。利用佛教,铲除婆罗门和某某教的影响。
等到百十年后,天竺北被中原佛教改变了化性格,白种人的特征消失的差不多了,汉化很彻底了,才能推行道教,变成本土。
李洛当了几年皇帝,执掌大权多年,他的所思所想,早就不是当年的那个物贩子了。
他越来越懂得做一个真正的天子。
一个真正的天子,必须有极其长远的目光。
什么是真正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那需要穿越百十年,甚至千百年的烟尘,为后世谋。
要下一盘大棋不难。可要下一盘漫长的大棋,下一场还没有结束棋手就已经老死、还需要指定后来的棋手继续下完的大棋,才是真的难。
这需要的而不仅仅是智慧,还有耐心。
当然,很多话,只能靠臣子去悟,皇帝是不能说的那么清楚的。
“佛教在天竺消亡,这原因很多。可大唐要想恢复佛教,那也容易的很。这几年,萧家兄妹杀戮婆罗门和某某,强制改信汉传佛教,如今恒河之北,佛寺越来越多,这倒是给大唐省了很多事。”李洛解释了一句。
佛